2019-12-23
第四講:宋太宗的“三把火”
按照慣例,新皇帝繼位後,當年會沿用前任皇帝年號,到次年正月才行改元。太宗於開寶九年(976)十月二十一日即位,卻迫不及待地於二十二日改元“太平興國”。一年之內出現兩個皇帝的不同年號,這在中國歷史上極為罕見的。這表露出太宗急欲擺脫太祖影響,儘快實施自己治國方略的意圖。
即位後,太宗大量提拔自己的幕僚親信到朝廷擔任要職,逐漸替換掉太祖朝的元老大臣,以便更好地掌控朝政。由於太宗非常規地繼位和改元,難免天下議論,為堵眾人之口,建立自己的“文治武功”,以擺脫宋太祖的影響,他先後燒了“三把火”。
第一把火:大量開科取士籠絡人心。
太宗一改太祖的科舉制度,大量增加科舉取士人數,來加強自己的“文治”。
太祖朝時堅持年年開科,但錄取人數極為有限,在位十七年共開科15榜,錄取進士不到200人,平均每榜僅10餘人。而太平興國二年(977)太宗第一次開科,就錄取進士109人。終太宗一朝,總共8榜取進士1500人之多,平均每榜180人左右。
太宗不斷訂立各種儀式制度,如在瓊林苑賜宴、在東華門唱名賜第等,增強科舉進士的榮譽感,提高進士的身價地位,以至後來名相韓奇都說:“東華門外以狀元唱出者乃好男兒!”大宗還對科舉錄取的進士著意栽培重用,一舉進士即授京官職務,而進士出身的官員,相比蔭補、捐買的官員,其提拔晉升之路更為通暢,升遷速度也極快。這種如躍龍門、如登青雲的誘惑,使天下士子云集響應,人人都以科考取中為人生最大理想。這真是一箭雙鵰的好手段。
一方面,擴大科舉取士之路,使天下優秀人才得以改變自身命運,盡人太宗囊中。這些士子當然對太宗、對朝廷感恩戴德,而且會“為尊者諱”,使國內輿論偏向太宗。
另一方面,透過科舉選拔有真才實學的官員補充到朝廷,使得中央政府和州縣大小官員盡成“天子門生”,更便於掌控,也進一步鞏固了中央集權。
許多聞名後世的北宋時期人物,如寇準、范仲淹、韓琦、歐陽修、司馬光、王安石、蘇軾、蘇轍等,均透過科考進士及第的。
這一政策還衍生了後來的武舉科考制度,即透過科考來選拔軍隊將領。
科考遂成為宋朝選拔人才的不二法門。
以科考選拔人才籠絡人心的辦法也有其難以規避的弊端,因為同年,同地區參加科考取中的進士,極易結成利益聯盟,當他們各自在朝廷掌握實權,這些聯盟往往成為能左右朝局和政策的“黨”。從此,各個聯盟的黨爭便伴隨著宋王朝的統治,成為揮之不去的陰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