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清末時期,在整個清廷的海防策略上,日本一直是首要防備物件。李鴻章早在建設北洋海軍時,就把日本列為“頭號大敵”。所以,除了建設海軍,準備情報工作以外,最關鍵的,還有如何規劃對日的防禦體系。

當時甚至有很多人提出了一個不可思議的想法——化守為攻,偷襲東京。持有此觀點的不止有為北洋水師編寫章程的薛福成,中國海權論第一人姚錫光,甚至還有著名的東南總督張之洞。這些人為何熱衷於“圍魏救趙”,北洋水師又為何最終沒有采納他們的意見呢?

李鴻章

日本崛起,水師初建

1872年,已經察覺到歐洲列強進步的李鴻章上書清廷:“西人專恃其槍炮、輪船之精利,故能橫行於中土。”

因此,1875年,李鴻章、丁日昌等人結合了清朝的實際情況,清廷批准之後,一個巨集大的“三洋海軍”建設方案正式啟動。

琉球國古地圖

但是,海軍計劃的啟動之初就充滿了問題。當時,丁日昌提出“三洋海軍”的發展計劃,本來是想“互為呼應”,可以起到“擊首則尾救”的效果。但是,實際上三洋海軍正如當年左宗棠所擔心的那樣,缺乏協同,甚至出現各自為政,見死不救的情況。

更為關鍵的是,三洋海軍發展不平衡,北洋水師基本是一家獨大,實際遠遠超過南洋和福建,所以,當時防衛整個北方海岸線的重任都落在了北洋水師肩上。

那麼,北洋水師採用什麼樣的策略就成了重中之重,到底北洋水師應該如何抗敵?在這一點上,各方意見出現了極大分歧。

北洋海軍的“右一”號魚雷艇

龜縮自保,主動出擊

在北洋水師的作戰策略上,李鴻章的基本意見是“守疆土,保和局”,北洋水師主要應該依託陸軍來進行防禦作戰。李鴻章的想法是,以渤海環線修建大量炮臺,北洋水師卡住自旅順到山東威海一線的“閘門”,防止日本海軍突入渤海灣威脅天津大沽炮臺,北洋水師與沿線炮臺聯合作戰,依託陸軍力量對抗日本。

這種防禦思想今天來看比較消極,不過李鴻章的理論基礎還是充分的,李鴻章表示:“西方各國,從海道內犯,自須亟練水師。惟各國皆系島夷。以水為家,船炮精練已久,非中國水師所能驟及。中土陸多於水,仍以陸軍為立國根基,若陸軍訓練得力,敵兵登岸後尚可靡戰。炮臺佈置得法,敵船進口時尚可據守。”

也就是說,李鴻章認為,如果再度發生和第二次鴉片戰爭一樣的問題,就是敵人軍隊登陸直奔京師,那就應該先用陸地上的巨大炮臺消滅敵方登陸艦船,海軍再包抄其後,陸軍進行合圍。不過,這可不是唯一的方案,當時不少人還提出了另一套方案:“化守為攻,進攻東京。”

北洋海軍

比如《北洋水師章程》的編寫者之一薛福成就提出,應該偷襲日本本土,化守為攻。薛福成認為,日本要進攻清廷,必然要登陸作戰,實際上沿海地區看似寬闊,但是很多海口都很狹窄,如果用水雷封鎖兵船,壓縮敵方進兵通道,那麼就可以遏制日方進攻。薛福成認為要在沿岸島嶼上遍佈兵營炮臺,遲滯日本進攻,讓日本的每一步都付出血的代價,等日本師老兵疲才能一戰成功。

另外,薛福成提出的重要思想就是可以進攻日本,所謂:“萬一強敵憑陵,則合南北洋之力可以一戰,若東人不靖,應將蚊船各守其口,由三軍抽簡精銳,分道趨長崎、橫濱、神戶三口,彼當自救之不暇,安敢來擾,此以攻為守之妙也”

意思是,如果日本壓境,那我們就應該用游擊戰牽制日本的主力艦隊,我們的精銳艦隊進攻日本的長崎、神戶等地,由於日本的國土狹長,日方一定來不及回救,那麼就可以化攻為守,轉危為安了。

張之洞

無獨有偶,在甲午戰爭爆發前夕,當時的南洋大臣張之洞也提出過這個看法,1894年12月,張之洞提出:“如能募洋軍一萬,令洋將帶之,即乘所買兵船擇妥便處會齊,中國派大員數人前往會同督率,許以重賞,包打日本東京,徑赴東洋,直攻橫濱、東京實為上策。”張之洞不僅提出建議,還真的去招募洋軍,結果發現了一個嚴重問題,就是經費不足,只得作罷。

就在張之洞提出這個方案之前,1894年7月,當時的著名軍事家姚錫光也提出可以進攻日本本土的想法。姚錫光認為,“我南洋兵艦可迭出以擾彼長崎等島,使之備多力分,必撤北韓之師以自救。”

這個方案和張之洞的方案可謂異曲同工,中日當時還沒正式開戰,但已經有過交鋒,然而這兩套方案最終都沒真正實現,到底是為何呢?

北洋水師“平遠”號側檢視

痛苦的抉擇,時代的悲劇

對於北洋水師而言,偷襲日本東京的方案最終沒能實現,主要原因有三個。

1. 方案具有過大的不可預知性

從後人角度來看,偷襲日本東京是比較簡單的,因為當時日本的艦隊主力已經開始開赴中國海域,日本本土的海軍力量幾乎是0。日本海岸線的岸防力量雖然還有,但是因為日本的國土狹長,南北縱橫千餘里,所以是四面漏風,總能找到薄弱環節。偷襲計劃想取得戰果是很容易的。

但是,想通過進攻本土逼迫日本回救,那可就難了,圍魏救趙計策的核心是攻敵所必救,當時日本必救的地方大致有兩個,一個是重要軍港,比如佐世保基地,另一個就是首都東京。但是東京仍舊有上萬近衛兵團沒有出動,還有強大岸防炮作為屏障,即便進攻恐怕也難以得手。

至於重要軍港,防禦雖然比不上東京,但並沒有被列入首要目標。長崎等地雖然對日本很重要,但以日本 “賭國運”的性格,即便被進攻也不會回救,甚至可能直奔京城,這樣就起不到任何作用。

北洋水師某艘軍艦官兵合影

2. 艦隊遠征可能面對滅頂之災

與第一條類似的是,如果北洋水師真的偷襲日本,那麼日本海軍很可能會截斷北洋水師的歸途。即便是南洋水師偷襲日本,恐怕也會面對日本海軍的阻擊。這裡有個很關鍵的問題,如果北洋水師拖住日本海軍,南洋水師去偷襲日本,也許效果會好一些。這是張之洞和姚錫光的核心看法——北洋水師牽制,調集另外的軍隊進攻。

然而問題在於,南洋水師的實力當時太弱,又沒有足夠的金錢求得外國援軍,所以計劃確實無法實現,即便南洋水師能夠偷襲,如果日本海軍回救消滅了南洋水師,再回頭進攻,那麼南洋水師就要承擔全軍覆沒的損失。

對於當時的南洋水師而言,甲午戰爭可不是中日之戰,而是李鴻章和日本的“單挑”,實在是沒什麼必要為了李鴻章的榮辱拼命,所以方案無法實現也在情理之中。

南洋水師保民級巡洋艦

3. 瞻前顧後,左右為難

和我們所想的不同,李鴻章當時考慮最多的已經不是勝負問題,而是如何儲存北洋水師的實力。李鴻章對於海軍的核心建設其實就倆字——買船。李鴻章建設過大量的機構,造船、買船、訓練船員的都有,但是唯獨沒有研究海軍戰術的。

所以,李鴻章根本就沒打算讓北洋水師作為主力出海進攻,他深知日本海軍實力遠比清廷強大,因為清廷已經十多年沒新增過一艘快速鐵甲艦,但日本已經建成“六六艦隊”,擁有多艘新型鐵甲艦,速射火力遠超清朝,所以遠洋作戰必敗無疑。李鴻章當時想得最多就是北洋水師絕對不能全軍覆沒,否則多年心血毀於一旦,中國北方門戶大開以後,朝廷永無寧日。所以他一再命令丁汝昌撤退保船,避免決戰正在於此。

另一方面,他深知如果自己“偷襲東京”,一旦北韓戰事失敗,日軍突破山海關兵臨京師,那麼,慈禧太后必然勃然大怒,自己恐怕就要身首異處了。

所以,李鴻章寧願防禦,也絕不會主動出擊。防守輸了最多是作戰不力,如果出擊失敗那就是居心叵測的謀逆之罪,可以說,李鴻章是瞻前顧後,左右為難,甲午戰爭的失敗也就在所難免了。

源於:歷史D學堂、國家人文歷史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名震湘西州的女土匪,宣稱:誰能殺5個鬼子就嫁給誰,後被槍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