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意外作了解讀戰國國號系列,目前有了三篇。

縱觀中國歷史各朝代的國號。春秋時候的強國如晉、齊、秦、宋、楚、魯、吳、越,戰國的強國如齊、楚、燕、韓、趙、魏、秦,這些國號以後會一再在中國歷史上出現。

三國時代的魏、吳。

十六國時期的前趙、後趙、前燕、後燕、南燕、北燕、前秦、西秦、後秦。

南北朝時代,南朝的宋、齊、梁、陳,北朝的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北周。

五代的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

這些國號,一眼望去,大都是戰國國號的翻版。

所以說,解讀戰國國號,非常有意義,這也是這個系列存在的原因。

大量的政權與戰國時期的古國名是同名的,統計如下:

周:北周、武周、後周

齊:南朝齊、北齊

楚:馬楚

燕:前燕、後燕、南燕、北燕、西燕

趙:前趙、後趙

魏:曹魏、北魏、東魏、西魏、冉魏

梁:南朝梁、西梁、後梁

晉:西晉、東晉、後晉

秦:前秦、後秦、西秦

宋:南朝宋、北宋、南宋

吳:孫吳、南吳、吳越

蜀:前蜀、後蜀(蜀漢的國號為漢)

唐:唐朝、後唐、南唐

梳理了之後,我們做個統計。

不談很多不被正史承認的割據政權,就談這些正規政權國號,去掉桓楚、林楚、黃巢齊、劉豫齊、李密西魏、張士誠吳、朱元璋吳、王世充鄭等。

統計結果如下:

1、使用過1次的國號有:楚。

2、使用過2次的國號有:趙、齊、蜀。

3、使用過3次的國號有:周、梁、晉、秦、宋、吳、唐。

4、使用過5次的國號有:燕、魏。

1、使用過1次的國號有:楚。

正好印證了前文:為什麼和秦國差不多強大的楚國,作為國號在後世使用頻率極低,不如燕趙魏齊?

2、使用過2次的國號有:趙、齊、蜀。

印證了前文:齊國比魯國強大多了,為何山東省的簡稱卻不是齊?

3、使用過3次的國號有:周、梁、晉、秦、宋、吳、唐。

可以說這是國號被使用最多的一個範疇。其中的晉、吳、唐都是春秋古國,周是天下宗主。梁就是魏,和秦、宋是使用比較多的戰國國家。

4、使用過5次的國號有:燕、魏。

燕國雖然並非強國,但是燕地地處東北,極易割據,所以割據東北的大多以“燕”作為國號,這五個燕國都是鮮卑慕容氏所建。

那麼,魏國呢?這個地處中原,也並非最強大的戰國國家,為何國號格外受人青睞,被使用達5次之多?如果算上和魏同義的“梁”,則高達8次。

事實上,趙和魏頗有淵源,晉國領土被趙、魏、韓“三家分晉”所瓜分。這就是戰國時代的開端。

韓趙魏地圖

韓趙魏三家雖然瓜分了晉國,但分到的土地並不一樣,最有權勢的魏氏分到了晉國最多的土地,包括今天的山西西部、河南北部,其次的韓氏則分到了河南大部分國土,靠近周天子的地盤,也是天下最富庶的土地,可以說,魏國得其多,韓國得其富,而最為弱小的趙氏則分到了最貧瘠的山西北部地區。

土地最大的魏國成為戰國初期第一個霸主,魏國最強大的時候簡直不可一世,不僅向西擊敗了秦國,奪取了河西之地,還向東擴張,數次擊敗齊國。

誰想到魏國遇到了秦國的商鞅變法和齊國的戰神孫臏,在齊秦連番打擊下,魏國屢戰屢敗,不僅丟失了河西之地,連河東之地都快保不住了,迅速失去霸主地位。但趙國在和北方少數民族對戰中卻越來越強大,最終趙國無論是國力還是版圖,都遠超了魏國。這也是歷史的諷刺。

韓趙魏版圖

一、唯一以趙作為國號的國家

西晉末年,天下大亂,朝政腐敗,宗室內訌,“八王之亂”波及北方大部分地區,許多手握重兵的將領也趁亂擁兵自重,整個北方地區基本上處於各自為政的混亂割據狀態。

這種情況下,很多少數民族將領也開始起兵反晉,第一個就是匈奴首領劉淵。

由此,開啟了歷史上的“五胡十六國”時代。

劉淵雖然姓劉,但其實是匈奴單于,只是祖上和漢朝和親,母系姓劉。

劉淵

即便如此,劉淵崇拜漢高祖,在舉行國家祭祀時,將“漢高祖以下三祖五宗之神主祭之”,儼然成了劉邦的“嫡系子孫”。甚至直接祭祀了劉備和劉禪,不承認曹魏和西晉。

所以,後來劉淵自稱“漢王”,即“漢王”位,再之後稱帝,就建立了漢國。

漢趙政權是十六國的開端

劉淵之所以國號叫“漢”,是為了爭取合法性,爭取獲得漢人的支援。

可是,後來西晉滅亡了,北方的大量漢族大家南渡,劉淵覺得可以不再依靠漢人大家了,加上這個“漢”國號和劉邦祖先實在不倫不類,就此放棄。

等到劉淵的養子劉曜即位後,他覺得應該改變國號,於是國號改為了“趙”。

劉曜和“趙”,八竿子打不著,他為何要取這個國號呢?

第一個原因,劉曜是南匈奴人,在漢末三國的時候南遷到了今天的山西北部,這裡是他的家鄉,這兒在戰國時代是趙國的土地,劉曜覺得自己是趙人。如果不能以“匈奴”作為國號,也應該以“趙”作為國號。

戰國時期的趙國

第二個原因,當時的南匈奴人,都很漢化了,採納了儒生的“五德終始說”,這個是陰陽家的理論,它認為歷代王朝都有一個交替過程,並且這個過程是由五行決定的。馬伯庸寫了一本《馬伯庸笑翻中國簡史》,一大半都在說這個王朝的五德德行。

按照這個學說,秦朝屬於水德,漢朝屬於火德,曹魏屬於土德,西晉屬於金德。這幾個的相生相剋關係是怎麼樣的,也不明白,反正就是這樣。根據五行相生相剋,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就生水。意思就是,水裡長出木頭,木頭生出火苗、火焰燒成灰土、土裡挖出金子,然後金子就熔化成鐵水。

五行相生相剋

這說明劉曜已經承認了西晉的正統,西晉屬“金”,金生水,那自己就應該是水德,而代表“水”的,就是“趙”,所以改名 “趙國”。

趙為什麼代表水呢?這個要問《易經》,把很多字定了五行,趙就是水性。

總而言之,劉曜是趙國人,趙國又屬水,這不是天意嗎?

所以,劉曜改國號為“趙國”。

趙國沒多久就分裂了,東部的石勒獨自建國了,也叫作“趙”。

所以,人們把劉曜的國家稱為“前趙”,石勒的稱為“後趙”。

也就是說,趙國居然也分成了兩個。

後趙和前趙

但是,頗為尷尬的是,劉曜的趙名不正則言不順,莫名其妙,他定都長安,長安什麼時候屬於過趙國?

反而石勒定都襄國,今邢臺市襄都區,不僅是趙國之地,也是楚漢爭霸時期趙王趙歇和趙王張耳的國都,石勒的主要活動基本上是在原趙國的區域內,才算名正言順。

所以,最終石勒的後趙滅掉了這個前趙,統一了北方,雖然為了區分,我們稱之為前後趙,當時人們自稱都是“趙國”。

此後,後趙我們知道,被冉閔推翻了,他建立了冉魏,此後,基本上沒有以“趙”作為國號的政權了。

唯一例外的是五代初年,成德節度使王鎔建立的也叫“趙國”,沒多久就被唐莊宗李存勖滅了。

趙國很小,夾在梁晉之間

那就奇怪了,趙地一直以來都是割據的重要地區,割據河北、山西的軍閥數不勝數,為何他們不選擇“趙”作為國號呢?

那是因為他們的割據地點不在趙國內,或者說,主要的據點不在趙國。

在魏晉南北朝,北方的割據確實在趙國一帶,但他們割據點都在鄴城。鄴城雖然今天屬於河北省邯鄲市臨漳縣,和趙國國都邯鄲一個地級市,但戰國時代,鄴城卻屬於魏國。

很多國號為“魏”的國家,名字都源自鄴城。

這就是國號“魏”遠比“趙”多的原因。

邯鄲和鄴城近在咫尺

二、從曹魏到北魏,為什麼有那麼多叫“魏”的國家?

鄴城最早在歷史上揚名是因為西門豹治鄴的故事,記載在《史記》裡,是最早的破除陋習的故事,鄴縣後來在魏國治理下十分興盛,雖然後來這地方被趙國吞併了,但在外人看來還是跟魏國關係更大,這直接影響到了後面的歷史走向。

西門豹治鄴

秦統一後,鄴縣屬於邯鄲郡,但是或許當地人很懷念魏國,在漢代,這一地區被命名為“魏郡”,雖然魏國國都在大梁,今天的開封,但是鄴縣從此成了魏國的代名詞。

換句話說,鄴城就等於是魏國。

對於歷史最大的影響就是曹操被封在這兒為魏王,定魏國之都於此,後來三國中的“魏國”因此得名,所以曹魏的“魏”不僅是魏國,更是魏國的鄴城之義。

曹魏

東漢末年分三國,鄴城成為了絕對的主角,這一切都是因為曹操。

曹操發跡於董卓作亂時期,他去平叛,有了自己的資本,後來擔任兗州刺史的時候,收編了三十萬黃巾軍,又征討了袁術,北方只剩下了袁紹一個強勁對手,曹操和袁紹在官渡決戰,他放火燒了袁紹屯積在烏巢的糧草,取得了勝利。

袁紹的大本營就在鄴城,所以曹操統一北方,奪取鄴城具有不亞於官渡之戰的意義。雖然袁紹在官渡之戰失敗了,但是他的幾個兒子在北方勢力很強大,鄴城正好在靠近河北的地方,所以成為曹操平定袁氏的大本營。

可以說,鄴城是曹操的幸運之城,後來曹操離開鄴城後的幾場大的戰役都失敗了,比如赤壁之戰、漢中之戰,曹操越發把鄴城當成自己的都城,在那兒興建了著名的銅雀臺。

銅雀臺大概是鄴城最著名的景點了,曹操興建銅雀、金虎、冰井三臺在建安十五年,這個節骨點很重要,因為兩年前,曹操剛剛在赤壁之戰大敗,有生之年失去了統一全中國的能力,所以曹操也有點懈怠,不想當統一天下的帝王,只想當一個國王了。

曹操晚年也只想盡享天倫之樂,他的兒子,寫過《洛神賦》的著名文學家曹植就非常喜歡銅雀臺,經常在那兒和文人騷客遊玩,寫下著名的《銅雀臺賦》,唐朝杜牧寫詩云:“東風不與周郎便,銅雀春深鎖二喬。”就是用銅雀臺指代曹魏。

鄴城遺址

可是,鄴城再繁華,也是“魏國”的國都,還是不能和東漢皇都洛陽相比的,雖然漢末洛陽遭到了很大的破壞,公元220年,代漢登基的魏文帝曹丕還是定都在了洛陽。

正因為洛陽太過於殘破,魏明帝為了恢復洛陽城,大興土木,影響了曹魏國力,甚至遠遼東的四萬人後勤經費也拿不到,被歷史詬病。

魏明帝曹睿

鄴城也因為有很多宮闕,成為西晉崩潰之後“五胡十六國”時代眾多王國定都的首選,十六國時代,後趙後來就遷都鄴城,滅亡後趙的冉魏,滅亡冉魏的前燕都定都鄴城,鄴城成為四朝古都。

這些王國之所以定都鄴城,是因為北方統一時,洛陽城是北方的中心,但是北方分裂時,洛陽城恰恰在東西割據雙方拉鋸中,不適合定都。東部的定都鄴城最適合。

後趙、冉魏、前燕都定都鄴城

然而,當北方重新統一後,洛陽又處在北方的中心,又變成了最適合的定都之地,所以後來統一北方之後,北魏王朝又遷都到了洛陽。

北魏這個王朝是鮮卑拓跋氏建立的,和曹操八竿子打不著,為何國號叫“魏”呢?

這是很多人的疑問。曹魏已經叫“魏”了,為何北魏還要叫“魏”,兩個魏靠的這麼近,很多不懂歷史的人來說很容易混淆,比如“魏晉南北朝”的“魏”,是曹魏還是北魏?書法體“魏碑”的“魏”,是曹魏還是北魏?不少人搞不清楚。前一個是曹魏,後一個則是北魏。

魏碑

北魏為什麼叫“魏”?北齊魏收的《魏書》詳細解釋了,我們翻開史書看看。

《魏書·太祖紀》記載:

六月丙子,詔有司議定國號。群臣曰:“昔周秦以前,世居所生之土,有國有家,及王天下,即承為號。自漢以來,罷侯置守,時無世繼,其應運而起者,皆不由尺土之資。今國家萬世相承,啟基雲代。臣等以為若取長遠,應以代為號。”詔曰:“昔朕遠祖,總御幽都,控制遐國,雖踐王位,未定九州。逮於朕躬,處百代之季,天下分裂,諸華乏主。民俗雖殊,撫之在德,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凶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佈告天下,鹹知朕意。”

原來,當時的拓跋珪已經重建了“代國”,準備以“代”作為國號,但是這個字雖然用來指代大同這個代地,也有“代替”的不好意義。

名臣崔浩建議拓跋珪改國號為“魏”,因為戰國時代的魏國位於河南一帶,所以魏就是中原的代名詞,拓跋人認為自己是黃帝的後代,黃帝、黃河都和河南有關,而河南又是魏地,因此想入主中原的拓跋氏取名“魏國”。

同時,崔浩告訴拓跋珪,如果想入主中原,就應該效仿曹魏,意思是告訴拓跋珪:你當漢高祖是別想了,不可能幾年之間平定天下。但可以學魏文帝曹丕,步步為營兼併天下。

崔浩

“故躬率六軍,掃平中土,凶逆蕩除,遐邇率服。宜仍先號,以為魏焉。”這句話就是說,鮮卑人要繼承華夏文明,繼承正統,一統天下。

不過,有人說,鮮卑人的“北魏”取名為“魏”顯示了政權繼承自“曹魏”,這個不準確,他們並沒有覺得自己是曹魏的繼承。

換言之,曹魏的“魏”源自魏王和封地所在地鄴城。此後,曹魏也好,戰國魏國也罷,用來指代中原,所以“北魏”才取名為“魏”,和鄴城已經沒多少關係了。

不過命運很是奇特,或許是“魏”這個字冥冥之中和鄴城有關聯。

北魏末年,同樣天下大亂,北魏一分兩半,分為東西二魏。

高歡,宇文泰最後東西對峙。

在高歡取得東魏統治權的關鍵戰役中,韓陵之戰十分重要,韓陵這處地方就在鄴城旁邊,“韓陵”的名字與漢初名將韓信相關。

當時北魏梟雄爾朱榮被殺,他的侄子爾朱兆驍勇善戰卻有勇無謀,爾朱榮的部將高歡就想自立門戶,他先騙取了爾朱兆信任,隻身逃到河北,後來爾朱兆警覺起來,追上了高歡,心機頗深的高歡立刻和爾朱兆歃血為盟,晚上兩人睡在一起,第二天高歡走遠了,有人建議爾朱兆追上前去殺掉高歡,爾朱兆才如夢初醒。

後來高歡到了河北,取得了河北大族的支援,公開和爾朱兆決裂,雙方大戰的地方就在安陽城旁邊的韓陵!

高歡

高歡的騎兵不足2000,步兵不滿3萬,就在韓陵山上佈下了陣,把牛羊放在山上,爾朱兆大部隊來到這兒,看到漫山遍野的牛羊堵塞了道路,自知不妙,遂逃走,高歡抓準時機,親自領兵出擊,著名猛將高敖曹領左軍,與爾朱兆軍激戰,一開始高歡的中軍戰鬥失利,關鍵時刻,他的弟弟高嶽率領500騎兵從右側殺來,高敖曹從左側用1000騎兵衝鋒,前後夾擊,大敗爾朱兆軍隊。

爾朱兆失敗後第二年捲土重來,號稱十萬大軍,這次有了資本的高歡在山東廣阿再次擊敗爾朱兆,爾朱兆徹底失敗逃竄,後來高歡在洛陽立了孝武帝為皇帝,爾朱兆自知大勢已去,就來到了家鄉秀容川,在那兒自殺了,曾經叱吒風雲的爾朱家族就此覆滅。

可以說,安陽城東北的韓陵就是北齊王朝的龍興之地,後來北齊以鄴城為都城,不能說沒有感念這個龍興之地的緣故。

鄴城迎來了第五個朝代—東魏,後來代之興起的北齊同樣定都鄴城,所以鄴城是魏晉南北朝時期名副其實的“六朝古都”,歷經曹魏、後趙、冉魏、前燕、東魏、北齊六個王朝,和南方的建鄴一樣。

也就是說,後來北魏分為兩半,東魏和取而代之的北齊依然以鄴城作為首都,“魏”終究還是和鄴城扯上了關係。

同樣是叫魏,兩個魏在洛陽發生了時空的交疊。也在鄴城發生了時空的交疊。

歷史就是這麼奇妙。

北齊後來被北周武帝宇文邕所滅,北周統一北方後,又被隋朝所取代,楊堅平定了對自己不服的相州總管尉遲迥,尉遲迥的大本營就在鄴城,為了防止河北反楊勢力死灰復燃,遂下令火焚鄴城,人民全部遷徙到了安陽,一代名都就此成為了廢墟。

楊堅

正因為鄴城的被焚燬,鄴城究竟屬於邯鄲還是安陽,成為了一樁公案,鄴城被焚燬後,安陽得到了“鄴”的名字,在唐朝,鄴城主要指的就是安陽。

因為唐朝繼承自北周和隋朝的關隴集團,唐朝時期,對於關東勢力一直十分防範,從竇建德到劉黑闥,再到唐末的魏博三鎮,唐朝對於魏郡鄴城的勢力十分警惕。

但是唐朝忘記了,魏還有一個名字叫“梁”,因為魏惠王遷都大梁城,也就是汴梁城,魏又叫做梁,最終根據地在開封的梁王朱溫滅掉了唐朝。

朱溫

唐朝還是栽在魏的手中,哪怕換了個名字。

歷史還是這麼奇妙。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不為人知的二戰故事:日本原子彈計劃比美國還早 因鈾缺乏而失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