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一)天子就是天命所歸嗎?

王侯將相寧有種乎?這句話既對也不對。還真有人是出生在國運正中興的帝皇家,命定的天子接班人。一出生就排隊等接班……象歐洲古老的大不列顛帝國那些皇位繼承人,一出生就按照出生的順序,成為皇位的第幾順位繼承人。

但也有中國封建皇朝,原本板上釘釘的皇位繼承人因為發生了意外,或放棄皇位、或失去皇位。這意外發生後,一些原本不靠近王座族系的人也就有了繼承皇位的機會……北宋有好幾任皇帝的皇位,都不是按照傳統的按嫡按長傳承製度傳下來的。

康熙皇帝6歲登基,他原本還要在上書房跟太傅多讀幾年書,身子骨長壯一點才需要坐上那個九五之尊的寶座的。但因為他的皇阿瑪年紀輕輕就扔下了江山社稷,撒手人寰(另有傳說去了五臺山出家),導致康熙只能在祖母的扶持下戰戰兢兢地登基為帝。

康熙跟溥儀的成長過程,和生活經歷完全不一樣:康熙在位時,不管是親政之前,還是親政之後,在孝莊皇太后和康熙祖孫二人共同的努力下,把國家建設得很好,給清朝唯一的康乾盛世打下基礎。

他的後代子孫溥儀並不是正統的龍子皇孫,只是皇族的近親旁枝……之前的光緒皇帝無子,迫不得已只能讓光緒的異母弟所生的兒子繼承皇位。

溥儀3歲登基。他的皇帝生涯第一次接見群臣時的表現,跟一個普通人家的3歲孩子的表現相同……一來就嚇哭了,接下來是坐到不耐煩了。

這個時候,身為皇上的親生父親,也是朝廷上的醇親王-愛新覺羅·載灃(清宣宗道光帝之孫,醇親王愛新覺羅·奕譞第五子,光緒帝載湉異母弟),自從 1908年11月溥儀繼位後,醇親王成為清廷實際的掌權者。

醇親王在等待溥儀長大親政的歲月裡,還是做了不少事情的。他罷黜袁世凱,並開始軍事改革和組閣立憲。

但因為他縱容親貴攬權,而被人民排斥。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他被迫把軍政大權拱讓與袁世凱,並於次年同意溥儀退位。

(二)各有前因

相對於溥儀,康熙在親政之時,孝莊皇皇后把國家政權治理得差不多時,才移交權力的。儘管康熙親政時遇到的依然是一個內憂外患的局面……外部,有邊境三藩之亂;內部,鰲拜及其黨羽把持朝政,甚至是有把政權架空的態勢。

但是,康熙眼前的危險局面還不是直接、馬上就會導致政權受到威脅、存在更替的危險。康熙還有時間和機會糾正和收拾局面。因為康熙有這個魄力和能力,更有足夠的智慧去解決問題。這得益於孝莊皇太后對他的言傳身教,和培養。

孝莊皇太后傳授給康熙的並不是傳統的帝皇之術,而是治理一個龐大而問題多多的大家族的明爭暗鬥的經驗教訓……家國天下,先國後家,也可以從家庭進一步到國家的管理。

可以選擇的話,溥儀不一定選擇做皇帝。

溥儀不如康熙的,是天時地利人和的缺失。溥儀面對的,就是一個風雨飄搖的國家、一個群雄割據的政府和無力管理的政治局面。除了外部環境弱勢,溥儀和他實際掌權的父親為首的皇親國戚,也缺乏針對一個“病重”的國家和政府“動手術”、“下重藥”的魄力和能力。

溥儀和他的皇族面對的是被群狼圍追堵截、內外交困的促急形勢。而且因為失去軍隊的控制權,被逼下臺,最後更加被迫搬出紫禁城……那個象徵著皇權和尊嚴的寶座。

(三)不能拔苗助長

孩童皇帝是一個特殊的現象。也是中國特有的皇位繼承製度造成的。傳統的、正常的繼承製度,是立嫡立長,原本就跟一個人的才華、人品沒有太大關係。自出孃胎,便可以子憑母貴,然後等正式登基後,又反過來是母憑子貴。

這樣的政策造成一些真正有才華、有想法,文韜武略的人只因“不懂投胎”,只能永遠守著君臣之道:對那個寶座只能觀望、對座上之人永遠恭恭敬敬、小心翼翼。

還要時時擔心別得罪了皇帝,導致身家性命不保……生殺予奪,只在皇上的一念之間。皇權之下、政治利益裡面,沒有兄弟姐妹骨肉親情可言。

為了保證康熙在親政之前能夠江山穩固,孝莊皇太后以驚人的毅力和魄力,保住朝綱不亂,把鰲拜的野心拖住、耗到康熙長大成人為止。

康熙能夠成長為千古一帝,他的成長之路,都是老奶奶的心血鋪就。溥儀缺乏的,就是這樣一個具有政治家的智慧、又聰明睿智的親人的扶持。

因其肩負的家國重任,因而兒童皇帝的身邊,需要一個殺伐果斷,智慧又靈活聰明的家長,和給予成長的時間空間……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好皇帝也不是天生而成……他們需要親身的磨練和經歷。

在《孟子公孫丑上》一書上記載的一個成語典故:拔苗助長,比喻不顧事物發展的規律,強求速成,反而把事情弄糟了。

孟子借“拔苗助長”這個典故,向世人說明:違反事物發展的客觀規律而主觀地急躁冒進,只會適得其反。說的何嘗不是兒童皇帝的培養需要吸取的經驗教訓呢?

11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二戰“中的一件”趣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