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司馬懿、司馬師、司馬昭三父子給人的印象是不太友好的,多半都是反面的。司馬懿欺負曹魏孤兒寡母,奪了人家政權,許諾曹爽不殺他又滅人家三族,不忠不義。司馬師殺死髮妻,又廢了皇帝,不仁不忠。司馬昭就更差了,弒君,曹髦再不對那也是正統天子,就算不是下面人殺的,那也是你的人殺的皇帝,註定要留下千古罵名。還留下一句“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權臣反面名言。

司馬師在年輕時候就成名,他長的帥氣,有風度,性格剛毅沉穩有謀略“雅有風彩,沈毅多大略”。他跟何晏、夏侯玄是齊名的名士,魏晉時期清談之風盛行,何晏就是清談界鼻祖級別的人物,後來有出名的名士都要拿他跟何晏比,可見何晏的名聲有多響亮。可以說司馬師是青年才俊,連何晏都十分看好他這樣評價司馬師的“惟幾也能成天下之務,司馬子元是也。”早期司馬懿還沒篡權,他們家的名聲還是不錯的。雖然何晏名氣最大,但是文治武功方面是遠不如司馬師的。

司馬師對髮妻是複雜的,既然愛她又殺了她,讓人很不理解。司馬師總共有過三位夫人,嫡妻夏侯徽,繼妻吳氏和羊徽瑜三人。三位夫人出生都十分高貴,也可以理解為政治聯姻。吳氏是曹魏大臣吳質的女兒,吳質是在曹操時期就跟著曹操的老臣了,曹丕能繼位他和司馬懿都是有大功勞,吳氏後來被司馬師給休了。羊徽瑜出生泰山羊氏,是一流世家,他外公是天下大儒蔡邕,小姨是天下才女蔡文姬,她是最幸運的,活到司馬炎的時代。

嫡妻夏侯徽比她們兩個還要尊貴、顯赫的多,她父親是徵南大將軍夏侯尚,夏侯家和曹家是本家,母親是德鄉公主,德鄉公主是曹操養女,大將軍曹真的妹妹,都知道曹操對養子養女視如己出,他知道也是洋洋得意的說,世上沒有人待養子有他這麼好的。可以說夏侯徽是天潢貴胄,雖然她和司馬師的婚姻是政治聯姻,但不妨礙他們關係融洽,夫妻恩愛。因為司馬師總共只生了五個女兒,全部都是夏侯徽所出,並且夏侯徽死的時候才二十四歲,他倆這份感情可以說非常深厚。

既然感情這麼好我們司馬師還要殺她,首先夏侯徽是個才女,天潢貴胄,將門之後,受的教育也很好,有遠見,會謀劃,“後雅有識度,帝每有所為,必豫籌劃”。 有什麼事情都找夫人謀劃,父親不僅感情深厚,還志趣相投。既然感情如此深厚又怎麼分道揚鑣的?因為夏侯徽罵他非人臣,“後知帝非魏之純臣,而後既魏氏之甥,帝深忌之”。知夫莫若妻,自己的丈夫自己最清楚,司馬氏父子掌權後為了權利不擇手段,殺了曹家和夏侯家多少人,夏侯徽一清二楚,她舅舅曹爽就被滅了三族,很有可能夏侯徽罵了司馬懿或者觸了司馬家的逆鱗,隔閡產生了還越來越無法彌補。可惜他們的孩子都還太小,不然的話肯定會勸阻。

司馬師為了權利是不擇手段,三位夫人,一個被殺,一個被廢,他自己不可能沒有原因。夏侯徽被司馬師鳩殺會不會很冤枉,那是肯定的,從第三任夫人羊徽瑜多次向司馬炎進言就可以看出來:“武帝登阼,初未追崇,弘訓太后每以為言,泰始二年始加號諡”十一月,追尊景帝夫人夏侯氏為景懷皇后,與司馬師合葬峻平陵。任茂議以為“夏侯初嬪之時,未有王業。帝不從。”按理說羊徽渝根本沒沒必要為了夏侯徽去幾次三番求司馬炎,應該是夏侯徽覺得她太冤,但司馬炎也不能說自己伯父的不是吧!畢竟追封為皇帝了,皇帝哪能有錯。但是又拗不過自己的伯母,總要給點面子。

在古代殺妻是要揹負很大罵名的,壞了人倫。看看吳起多麼厲害的一個人物,就因為殺妻,被罵了兩千多年,司馬師被罵是跑不掉的。

再來看看司馬師的其他方面,司馬師名氣不如他父親司馬懿和弟弟司馬昭,他被夾在中間。其實晉朝的基本真正意義上是司馬師打下的,司馬懿篡權的時候,朝局根本就不穩定,政治勢力非常複雜,只是礙著司馬懿的個人威望而已,司馬懿死後忠於曹魏的大臣和邊將們反了他們幾波。等到司馬昭接手的時候,朝局基本被司馬師給平定了。不管是治國安民還是領兵打仗,司馬師的才能是遠超司馬昭的,司馬昭也是一直非常敬重這位大哥,到了晚年一度想把位置傳給司馬攸,經常跟大臣說天下是他哥哥打下來的。司馬師沒有兒子,司馬攸是司馬昭過繼給司馬師的,不管司馬昭說的是不是真心話,起碼肯定了司馬師的功勞和貢獻。

其實司馬師是個大孝子,他和司馬昭是司馬懿和髮妻張春華所生,是司馬懿的嫡長子。母親去世後,司馬師為母守喪,獲得大孝子的美名。

嘉平元年(249年),司馬懿發動“高平陵之變”。政變之前司馬懿找來兩個兒子商議大事,政變前一晚司馬昭擔心的不得了,整晚沒睡著,而司馬師當著什麼事情沒有,一覺睡到天亮,說明司馬師有幹大事的沉穩。政變前司馬師親自率兵駐屯司馬門,控制京都。政變成功後,司馬懿看到司馬師指揮若定,把一切都打理的非常漂亮,喜得司馬懿哈哈大笑:“此兒有幾分能耐”,接著論功行賞,封長平鄉侯,食邑千戶,加封衛將軍。司馬師做事非常老練,會謀劃,懂得未雨綢繆。早年間養了三千死士,放養在外面,不露聲色,政變之時全部召集起來,沒有人知道什麼時候養的。可以說司馬氏能篡位成功,這三千死士起到關鍵作用。可能是曹爽掌權的時候就以防不測所養的,也許是司馬懿的意思,總之是司馬師全權管理這事。

司馬師領兵外出作戰是在嘉平三年(251年)開始,這一年,王凌不服司馬氏篡權,起兵反抗司馬氏。王凌也是世家大族,他是大名鼎鼎的師徒王允的侄子,跟曹家和夏侯家關係都很好,眼看著司馬懿清洗了那麼多曹魏宗室,他擔心遲早一天自己也會遭殃,所以起兵。但是王凌勢單力薄,不是司馬師的對手,很快就平定了。司馬懿知道自己年老,有意培養兩個兒子,多立軍功,將來好順利接班。

班師回朝後,司馬懿就去世了,司馬師接過朝政大權,為撫軍大將軍,第二年升大將軍。剛升為大將軍就謀劃攻打東吳新建的堤壩,當年十二月出兵攻打東興,並聽取諸葛誕的建議兵分三路。司馬師意識到兄弟齊心協力才能更好的掌握政權,有意提拔司馬昭做都督,並由司馬昭統領大將胡尊和諸葛誕,結果被東吳太傅諸葛恪擊敗。回朝後,朝臣們都建議司馬師懲罰各位將領,司馬師卻沒有這麼做,而是把主帥司馬昭給貶了,其他將領只是象徵性的懲罰一下,還把責任歸到自己頭上:“我不聽公休言,以至於此。此我過也,諸將何罪?”司馬師處事方式確實不一般,這樣更能收買人心。

嘉平五年(253年),諸葛恪又率兵二十萬攻打合肥新城,朝臣們擔心諸葛恪會分兵攻打徐州和青州,還會守住各水口。司馬師說:“諸葛恪更掌握大權,只是想立威,只是想全力拿下合肥新城,沒經歷打其他地方,何況水陸口岸那麼多,他放不了。”果然不出所料,諸葛恪猛攻合肥新城,僵持數月沒能拿下,死傷過半,準備退兵。司馬師命毋丘儉斷後,文欽進攻諸葛恪,死傷萬餘。

不得不說司馬師的軍事謀略非常不錯,經過幾次戰爭,威望也越來越高。嘉平六年(254年),曹芳看到司馬師越來越囂張,曹魏政權越來越弱,心裡早已不滿,秘密找來中書令李豐、太常夏侯玄、光祿大夫張緝等人密謀商議,想發動政變廢除司馬師,打算立夏侯玄為大將軍。畢竟滿朝文武基本投靠司馬氏,到處都是他們家的人,結果計劃還沒實施就被人告發。三人被夷三族,連張皇后都被司馬師所廢,張皇后是張緝的女兒,一時朝野震驚。

經過這場政變後,司馬師感覺曹芳不聽話,將其廢掉,貶為齊王。本來準備立彭城王曹據為新帝,但是郭太后強烈反對,因為曹據是魏明帝曹叡的叔叔,郭太后認為這樣亂了人倫,司馬師沒辦法只能立曹叡的侄子高貴鄉公曹髦為帝,過繼給曹叡。此刻的司馬師如同董卓一般的權臣,能夠隨便廢立帝后。這樣一來司馬師的威望更高了,但也引來一些麻煩。

淮南反叛了,正元二年(255年),鎮東將軍毌丘儉和揚州刺史文欽起兵討伐司馬師,本來說好了聯合東吳一起三路並進,結果東吳掉了鏈子。結果都被司馬師打敗,毋丘儉被老百姓殺死,文欽跑到東吳去了,他們家屬就遭殃了,被司馬師趕盡殺絕。也是因為這次平叛,司馬師的命也送在這裡了。

本來司馬師的眼睛就不好,一直有眼疾,經常流膿。正碰上文欽的兒子文鴦半夜襲營,司馬師驚嚇過度,嚇得眼球都爆出來了。司馬師忍著劇痛,用被子矇住身體不讓別人看出來。等到戰爭結束,他的生命也走到了盡頭。臨終前趕緊把大將軍印交給司馬昭,叮囑他千萬要把權利牢牢掌控在手上,一刻都不能放鬆,否則會有滅族的危險,司馬昭謹遵遺囑。正元二年(255年)正月二十八日病死於許昌,終年四十八歲。鹹熙元年(264年),司馬昭受封晉王,追尊司馬師為晉景王。鹹熙二年,司馬炎稱帝,尊司馬師為景皇帝,其墓稱峻平陵,廟號世宗。司馬師的時代已經結束,接下來是司馬昭時代,離建立自己的王朝又近了一步。

其實拋開司馬師殘暴的一面,其能力還是不錯的,文治武功方面都比較出色,很有心機,頗有謀略。司馬師掌權後並不是一位的殺伐,在政治上制定選官制度,提拔人才,整肅朝綱,大家各司其職,頓時朝野肅然。比如後來反叛他的毋丘儉和文欽是他親手提拔的,後來反叛司馬昭的諸葛誕和鍾會都是他一手提拔起來了。

武功方面“淮南三叛”中的王凌、毋丘儉和文欽反叛都是他鎮壓的,諸葛誕反叛是司馬昭時代的事情。拋開負面影響來說,司馬師的文治武功方面確實不錯,起碼比司馬昭要強很多,晉朝的建立他功不可沒,起到一個承上啟下的作用。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金國騎兵讓人恐懼的狼牙棒,當年宋朝軍隊卻沒有裝備,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