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起元朝的滅亡,往往會直接聯想起紅巾軍出身的劉福通與朱元璋大軍,亦或者是在高郵之戰中擊破大元兵馬的地方豪族張士誠。誠然,這些人在埋葬元帝國的過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真正開始將蒙古人推向深淵的始作俑者卻另有其人。
01 大元帝國的海上生命線忽必烈建立大元帝國之後,蒙古人並沒有保持之前艱苦樸素的草原帝國風格,而是逐漸完成了向中國古代大一統帝國的統治模式過渡。坐落在大都的蒙古王廷不僅要維持自己龐大的貴族官僚體系,更需要不斷應對來自西北方面的藩王叛亂活動。
已經從“光腳”的蒙古部落集團變身為“穿鞋”的帝國的元朝,對於糧食、絲綢和金錢的需求顯然不能再僅僅依靠草原和衰落的中國北方,而是要依靠太湖平原、寧紹平原等江南之地,不斷向北方的大都輸送大量的給養來供給帝國朝廷。
圖/元朝的海運
為了完成巨大體量的運輸任務,元朝開闢了前朝少有的海上漕運航線,並利用政府扶持快速使江南地區的航運貿易得到恢復與發展。其中,處在江蘇太倉附近的張家港就成為了元朝“南糧北運”的樞紐所在。
02 浙東私鹽販子的崛起公元1348年,本身作為浙東地區私鹽販子的方國珍,因為元朝對東南地區的掠奪性政策而走投無路,被迫下海在浙東海島之上乘風破浪幹起了沒本的強盜生意。
公元1351-1352年之間,元朝政府派遣官軍利用“絞撫”結合的方式多次試圖殲滅方國珍部,沒想到卻被熟悉東南海情的方部數次反殺,最終徹底喪失了剿匪的海防力量。方國珍部越戰越強,開始向南進犯溫州沿海,向北輻射寧波一帶,同時控制了海上的商業貿易與食鹽販賣,力量不斷升級擴張。
03 突襲之戰元至正十二年(1352)閏三月,方國珍全面集結武裝力量,準備向元朝朝廷亮一次肌肉,數萬人的海盜船隊自台州(浙江臨海)由海道北上,突入崑山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由於當時蘇南地帶自宋朝滅亡後數十年無戰事,元朝官方對於當地的警戒防備幾乎相當於零。而方國珍手下眾多沿海居民本來就是當年元朝剝削下的平民船戶,對當地水情熟悉得不能再熟悉了。
於是,方國珍的船隊一路橫掃千軍,燒燬元海運官船無數,將作為帝國北方生命的糧食、絲綢與其他物資全部付之一炬,甚至直接登陸攻陷了崑山州治,同時擊敗了原浙江行省參政寶哥的數千元軍,大搖大擺地返回海上,而元朝地方官員只能望洋興嘆別無他法。
此戰的失敗讓當時整個帝國的東南經濟核心陷入了巨大的恐慌之中,曾經強大的元朝海軍居然在海盜的攻擊之下如此疲軟無力。崑山張家港的巨大損失也讓帝國中樞的大都一度陷入了巨大的饑荒之中,方國珍勢力在東南的蠢蠢欲動,也間歇性對這條南方到大都的海上生命線產生了致命的威脅。
在如此的背景下,元朝被迫開始平衡海運與江河水運的比重,開始將目光投向旱澇不定的黃河與大運河,從而大量徵發勞工對黃河進行大規模的疏浚與治理,也就直接引發了將元朝推向崩潰的紅巾軍大起義。
圖/治黃而起的紅巾軍大起義
參考文獻:
1.元史
2.明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