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冷知識#
誰的江山不是哭出來的?劉備愛哭,曹操也愛哭,孫權亦愛哭何處望神州?滿眼風光北固樓。千古興亡多少事?悠悠。不盡長江滾滾流。
年少萬兜鍪,坐斷東南戰未休。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孫仲謀。
——南宋·辛棄疾《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懷》
辛棄疾的這一首詞,有力地點明瞭天下英雄誰敵手?三國曹劉孫仲謀!
三國君王:有誰還是不流淚的主?俗話說:男兒有淚不輕彈。
常言道:英雄無淚。
可歷史的事實是,劉備一個“欲伸大義於天下”的男兒,鼎足三分於亂世的英雄,卻有一個“好哭”的名聲。
民間至今還流傳著一句歇後語: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老百姓總結出這樣的歇後語,並非空穴來風。
根據西晉著名史學家陳壽編撰的《三國志》記載,在劉備六十多年的人生歲月裡,他先後因為六個人的六件事哭過六次。
而到了長篇歷史小說《三國志演義》中劉備痛哭的次數翻了好幾倍。據不完全統計,在小說裡,劉備曾經因為三十多件痛哭過不下百次。
就這樣,更是直接坐實了“劉備的江山——哭出來的!”
其實,不只是劉備愛哭,就是在《三國演義》中動不動就仰天大笑的曹操,氣吞如虎的孫權也是十分愛哭。
如果劉備的江山是哭出來的,那麼曹、孫兩家能夠坐穩一片江山,也和眼淚有著莫大關係。
今天,我就和大家聽一聽三國大男人們的哭,看一看亂世真英雄的淚。
劉備:創業的時候人才離我而去,能不哭嗎?無論是當時還是現在幾乎人人都知道劉備是皇室後裔,但是不得不承認,不好讀書的劉備起點真的很低。
這也難怪,俗話說得好:物以類聚,人以群分。
做草鞋買賣的人結交的豪俠不過是殺豬賣肉的屠夫和打架鬥毆的市井武夫。
後來多虧商人的贊助,他才拉起了一個小集團,走南闖北幹事業。
可惜,出身底層的他和弟兄們一起闖蕩多年,不但沒有幹出什麼驚天動地的大事業甚至連一塊真正屬於自己的立足之地都沒有。
多年創業失敗的經驗讓劉備總結出了深刻的教訓——要想成就一番大事,除了敢打敢拼,有人衝鋒陷陣,還要能思能想,有人出謀劃策。
就在這時,一個名叫田豫的人毛遂自薦,歸入劉備集團。
此人不僅“居身清白,規略明練”,而且“有權謀”。這渴望智謀之士的劉備對田豫的到來大喜過望。
然而,好景不長,在劉備領豫州刺史後不久,田豫就以母親日益老邁,他不得不回家奉養老母為由,離開了劉備。
送別時,劉備流下了人生中第一次載入史冊的眼淚。
備為豫州刺史,豫以母老求歸,備涕泣與別,曰:‘恨不與君共成大事也。’
人才離去,使事業剛剛有所起色的劉備深感惋惜,正值盛年的他流下了失落的眼淚。
多年以後,當事業紅紅火火急速上升的時候,龐統和法正的英年早逝,更讓日益老邁的劉備痛徹心扉,橫流涕淚。
龐統和法正是劉備除了諸葛亮之外最為倚重的兩大謀士。
劉備之所以能夠奪取漢中,佔領益州,很大程度上得益於龐統和法正二人的謀劃。
赤壁戰後,劉備進駐荊州,對是否要攻取益州猶豫不決,這時龐統指出:
“權變之時,固非一道所能定也。兼弱攻昧,五伯之事。逆取順守,報之以義;事定之後,封以大國,何負於信?今日不取,終為人利耳。”
劉備聽勸率兵入蜀後,他礙於信義遲遲不動手,龐統又獻上襲取成都的上中下三計奪取益州。劉備權衡再三決定用其中計成功取得涪城。
後來,龐統中箭身亡,劉備痛惜不已,眼淚流涕。
法正,史書稱他“著見成敗,有奇畫策算”。他原是劉璋的手下,但在奉命前往荊州的時候卻在暗地裡向劉備獻策,幫助其攻取西蜀。
劉備成功奪取西川后,他深得劉備倚重,“外統都畿,內為謀主”;後又力勸劉備攻取漢中,打敗曹操登上了漢中王的寶座。他因功任為尚書令、護軍將軍;而諸葛亮這個時候的諸葛亮仍然只是一個軍師將軍。
可惜,天妒英才,劉備稱漢中王的第二年,法正因病而死,年僅四十六歲。
這一年,剛剛割據稱王,雄踞一方的劉備已經六十歲。步入晚年的他得知法正盛年病逝,痛徹心扉,流涕累日。
先前在荊州的時候,劉備因為沒有子嗣,所以就認養了劉封為義子。
劉封有武藝,且氣力過人,自從跟隨了劉備,隨同征戰,屢有軍功,累官至副軍將軍,也算得上是劉備集團中一個難得的將才。相比之下,劉備的親生兒子劉禪就顯得十分平庸,極為懦弱。
為了防止在自己死後劉封威脅到太子劉禪的地位,破壞蜀中的穩定,劉備聽從了諸葛亮的建議,以“封之侵達,又不救羽。”的罪名,將他賜死。
劉備賜死劉封,實屬無奈。想起二人多年的父子之情,老邁的劉備悲從中來,痛哭流涕。
無論是與田豫灑淚而別,還是哭龐統,哭法正,甚至是哭劉封,都顯示出了劉備作為一個人主,對人才的憐惜與愛惜。
在荊州的時候,他還哭過兩次:一次是“見髀裡肉生”,另一次是過劉表墓
劉備“見髀裡肉生”之所以痛哭流涕,是因為當時他已人過中年,卻成功未見,大有蹉跎歲月,時不我待的惆悵與無奈。三顧茅廬時,他對諸葛亮說:
“漢室傾頹,奸臣竊命,主上蒙塵。孤不度德量力,欲信大義於天下,而智術淺短,遂用猖蹶,至於今日。然志猶未已。”
想要力挽狂瀾,卻只能寄人籬下,有雄心抱負,卻難以施展。“見髀裡肉生”流淚,是哭英雄無用武之地啊。
在劉備人生最艱難的時候,是劉表伸出了援助之手,才使得他不至於走投無路。所以在劉表的墳墓前,劉備應該是感激涕零。
曹操:如果眼淚能派得上用場,幹嘛浪費呢?我們看《三國演義》,很容易將曹操與劉備做一個對比:劉備愛哭,曹操愛笑。
總之,在小說裡,劉備有多麼愛哭,曹操就有多麼愛笑。冷笑,奸笑,詭笑,令人不知所以然的笑,讓人無法形容的笑。
然而,根據各種史料,曹操被記錄下來的哭,至少有十多次,一點兒也不比劉備的少,甚至還多出了許多。
和劉備一樣,曹操的哭,大多也是追憶故人,痛惜下屬英年早逝。在哭的時候我們不否認他流露出極真極深的感情,但也不能否認,他把哭作為讓人們都歸心於他的有效手段。
我們不妨來數一數受過曹操眼淚的人。
典韋、龐德等人是曹操手下不可多得的猛將。他二人的共同點是武藝超群,卻還沒來得及受到曹操的重用真正的大顯身手,就很慘地死去了。
與劉備不同的是,曹操做到了形式與情感的統一。他總是一邊隆重地祭奠一邊動情地痛哭。
這樣,就使得曹操的哭在特定場合的特定情況下,更真實更具感染力,往往能夠收到本來就有預期的效果。
除了典韋、龐德,他也為荀攸、任峻、袁紹的去世落淚,在攻佔鄴城時,他還親自到袁紹的墓祭奠這位宿敵舊友。
曹操哭朋友,是動情的,因為朋友的死讓他感到無比孤獨,曹操哭敵人,也是動情的,因為敵人的死,也會讓他感到無比孤獨。
一個身處最高層的人,不僅需要知心的朋友,也需要入眼的敵人。
曹操這一哭,證明了他無論是對待朋友,還是對待敵人,都是用情的,他的英雄淚就是明證。
孫權:最喜歡用眼淚澆滅怒火“天下英雄誰敵手?曹劉。生子當如仲謀。”
不管怎麼說,同時代的競爭者裡,孫權笑到了最後。
因為曹操到死都沒有當上皇帝,劉備只當了兩三年的皇帝,而孫權卻是足足當了二十四皇帝的大帝。
據不完全統計,史料記錄下來的孫權的哭泣大概有13次,在數量上也遠遠超過了劉備的6次。
早在十八九歲的時候,孫策去世前,青年時代的孫權就流了許多的眼淚。如果不是江東老臣張昭來勸,成全恐怕會哭到沒有眼淚。
設身處地地想一想,在沒有幾年的時間裡,父親和兄長相繼慘死,這對於一個青年是多麼大的打擊?
一個普通人,遇到這種情況,眼淚裡飽含的應該是恐懼和難過。但是孫權的眼淚裡,滿滿都是難以抑制的憤怒,此外,在兄長病榻前,即將承擔起江東重任的他或許還有一點點害怕。
可當他真正的成為江東的最高領導者,害怕也許會時不時地出現在他的心裡,也永遠不會再出現在他的眼裡,更不會包含在他的眼淚中。
孫策臨死前,告訴孫權,內事有不懂的問張昭,外事有不懂的問周瑜。
張昭和周瑜都是讓孫權流淚的人。
孫權為周瑜流淚,幾乎和劉備為龐統流淚,曹操為典韋流淚沒什麼不同,都是感慨人才英年早逝的痛心惋惜之淚。
可是,孫權對張昭流淚,完全是為了用眼裡的淚澆滅眼中的怒火……
孫權和張昭二人,一個是年輕的新君,一個是年長的老臣,一個堅持己見,一個不改主張。兩個人做了多久的君臣,就鬧了多久的彆扭。
每一次鬧彆扭,孫權都被張昭弄得怒不可遏,心中一冒起火來,甚至拔刀相向。
然而,張昭是老臣,是江東政權的革命元勳,孫權怎麼能真的將他一刀殺了?最終也只能,孫權用自己眼裡的淚水澆滅自己眼中的怒火。
比如有一次孫權想派使者去聯合遼東公孫淵一起對付魏國,此舉招到了張昭堅決反對。言辭激烈地孫權再也受不了了,按住腰刀就發火道:
你多次當著眾人的面傷我面子,我曾經怕自己一時控制不住憤怒!”
張昭也不甘示弱,他說:
我知道我的意見你不會採納,可我為什麼還要說呢?還這麼愚忠似的勸誡你呢?不就是因為我受命託孤嗎?”
說著,張昭掉下了眼淚,但他仍然不管不顧地說著,一把鼻涕一把淚地說著。
孫權見狀,立即把刀扔在地上,君臣二人臉對臉地哭起來!
當然,作為跟曹操和劉備爭天下的一方霸主,孫權的眼淚除了用來化解跟老臣的彆扭之外,一個很大的用處也是感染人心。
由於周泰出身低下,所以很多士兵都不聽他指揮。有一天,孫權突然讓周泰脫了衣服,看著周泰滿身的傷痕,一個一個講明來歷以彰顯周泰的功績。數著數著就情不自禁地掉下淚來下來,說:當年要不是周泰誓死護衛,孫權哪裡能有今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