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果一個唐朝的普通人穿越到宋朝,雖然他會喜歡宋朝,但是憑藉他淺薄的認知,大搞不會覺得宋朝和唐朝有什麼繼承關係,他反而會覺得北面的遼國才是唐朝的繼承者。

因為唐朝有世家門閥,但是宋朝卻沒有,而遼國反倒有世家貴族。

熟悉中國古代史的人都清楚,以宋朝建立作為分界線,在此之前的千年,中原王朝武德充沛吊打四夷;而在此之前的千年,中原漢家王朝面對北方塞外政權,總體上是被動挨打的。

遼僅僅是佔據幽雲,與宋對峙,雖有歲幣但總體上雙方是平等的;金則打到了長江,與宋隔淮河對峙,宋曾長期向金稱臣;元朝則是第一個大一統的少數民族政權,但只維持了八九十年;再後來的清朝,不僅建立了大一統政權,而且維持了267年的統治,是相當成功的大一統王朝。

非常明顯,塞外政權是一次比一次進步,一步比一次成功;與之相對應的,中原漢家王朝則是王小二過年一年不如一年。

有一個比較有意思是說法是,漢唐之所以吊打匈奴突厥,是因為當時中原掌握了巨大的技術優勢,金屬冶煉技術超過塞外蠻族;而到了宋朝時,經過千年時間,中原的技術大規模擴散了,而古代生產力進步緩慢,所以宋朝不再對周邊保持技術優勢了,所以宋朝就被遼金壓著打了。

這個說法雖然有道理,但是忽略了宋朝龐大的人口優勢。雙方武器質量一樣,當然是人多的一方贏嘛,一次打不過多打幾次耗死對方嘛!

人類文明的秘密其實是組織,人類的力量其實還是來自組織的。誰能組織起更多的人,誰的力量就更強。技術的力量,一般來說是要讓步於組織的力量的。

相比起中原王朝軍事上的被動挨打,很多人其實忽略了另外一件事,就是在宋朝之前的塞外政權們都是積極漢化的,甚至還沒有進入中原也開始漢化了;而從宋朝開始,遼金元清等塞外政權即便在進入中原之後也只是有限度的漢化,甚至是抵制漢化,漢化的意願大大降低。

第一個搞剃髮易服的政權其實是西夏,留髮不留不留頭,留頭不留髮;後來清朝的剃髮令非常明顯是借鑑了西夏的。

現在有很多人說遼金元清漢化,這其實是他們厚著臉皮在給自己的臉上,或者遼金的臉上貼金呢!這些政權,只是部分接受之前的王朝的統治辦法,以及接受一些詩詞歌賦之類的文藝娛樂而已,是純粹功利工具性的目的。

就好像,現在有很多人會說流利的英語,也喜歡看好萊塢大片一樣,能說這些人西化嗎?

不能!同樣的道理,也是不能說遼金有多麼漢化的!

有人會說,這是因為在遼金崛起的歲月,他們都是壓著宋朝打的,他們對中原完全沒有敬畏崇拜。但,問題是五胡亂華時,胡人們哪個不是壓著晉朝打的?但,他們都積極漢化啊。

鮮卑崛起的時候,大漢的榮光早已遠去,漢兒已經淪為兩腳羊,他們對中原能產生什麼敬畏崇拜? 但是,北魏的漢化最為徹底!

在很多人的想象中,北魏漢化改革是因為以孝文帝為代表的鮮卑貴族們仰慕漢文化的博大精深,被漢文化深深的折服了,所以積極進行漢化改革。這當然不能說錯,但是把問題想的太簡單了。

北魏統治集團統治的華北大平原上,從南到北,從東到西,密密麻麻的遍佈著無數大大小小塢堡世家,天下一大半的人口都是被這些住在塢堡裡的世家統治著的。

雖然這些塢堡世家都是臣服北魏的,會給北魏朝廷納稅,但是塢堡是有極大獨立性的,塢堡裡依附於世家生存的人們是隻知有家主,不知有皇帝的。世家家主如果決意造反,依附於世家生存的人們不會有一點猶豫的。北魏大軍雖然能夠輕易攻破任何一個塢堡,打下幾個幾十個塢堡也可以但是他們不可能剷平天下所有塢堡,而且如果北魏真的大規模剷平塢堡的話,一定會激起世家聯合造反的。

所以,對於北魏的最高統治者來說,他們真的感覺自己是坐在火爐上烤。不知什麼時候那些世家實力膨脹,或者幾個世家聯合起來造反,即便他們不造反,但是國家一旦出亂子,這些塢堡裡的世家一定會當縮頭烏龜,朝廷立馬就陷入孤立的狀態了。

所以,鮮卑統治者們對於漢化是非常迫切的,是有一種火燒眉毛的緊迫感的,他們急需透過漢化來證明自己的合法正統性。

而後來的遼金元清,以小族治天下,雖然也有各種麻煩和遠慮,但是那種坐在火山口上的緊迫感的近憂是沒了,因為塢堡沒了,連世家貴族也沒了。

陳寅恪說,華夏民族之文化,歷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一朝。

在宋朝時,中原的社會形態發生了一次重大的進化,從世家貴族社會進化到了寒門庶民社會,標誌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的科舉制。

不過要說清楚,不是因為科舉制才進入寒庶社會而是因為進入了寒庶社會,所以科舉制才真正發揮作用。

為什麼以及怎麼出現寒庶社會的,這裡不表,但總之是可以概括為生產力的進步和發展的。我們所熟悉的一家一戶的小農經濟其實是在北宋才成為主流的。

寒庶社會已經非常接近現代的自由民社會了,普通人不用再依附貴族求生了,也就是不用為了生存而成為奴隸。這絕對是非常重要的文明進步,所謂宋朝的小民是最幸福的謠言,其實就是源自於此。而對於皇帝來說,寒庶社會也是非常好的,因為再也不用擔心世家大族的勢力膨脹之後割據造反或者他們擁立某個皇子皇兄弟謀朝篡位了。因為世家貴族們已經被瓦解不存在了。

但是,寒庶社會的缺點也非常明顯,就是不能維持強大的軍事實力,因為社會的組織程度降低了。而社會組織程度其實約等於就是軍事實力。

首先要搞明白貴族是什麼?之所以出現貴族,不是因為某人的勃勃野心,根本原因是因為在生產力落後的社會發展階段,人們需要聚整合小集團才能生存,才能對抗天災人禍。久而久之,這個小集團的首領以及首領的家族就成為了貴族,而小集團裡的人尤其是地位較低的,也就成了依附貴族生存的奴隸了。

所以從本質上講,貴族其實是一個生產單位。只不過這個生產單位是隨時可以轉變為軍事單位的,反正都是貴族領著的嘛,對於奴隸來說差別不大。這就是出則兵,散則為民,兵民合一。遼金元清,無不如此。其實中原在早期也是這樣的,只不過中原的生產是種地,草原的生產是放牧。這種兵民合一的體制,最大的好處就是可以免費獲得兵員,進而可以維持龐大的軍隊,並且戰鬥力有保證。

漢唐作為大一統王朝,軍隊是朝廷直接徵召的,貴族是作為軍官團存在的。貴族自己是高階軍官,貴族的私兵充任中低階軍官控制軍隊。可以類比近代普魯士軍隊的容克軍官團,咦似乎我們又領先世界幾千年。

這裡補充一下,漢朝是可以做到徵召全國所有成年男人的,甚至連壯婦都能拉到戰場上,這一點在漢末群雄混戰中表現的特別清楚;而唐朝直接徵召的只是府兵。這說明漢朝的動員組織能力強於唐朝。

而在進入寒庶社會之後,因為沒有貴族了就再也沒辦法獲得大量免費的兵員了。募兵養兵,訓練軍隊,維持軍隊,都是一筆巨大的開銷。所以不要奇怪為什麼北宋禁軍後來的主業都變成做小生意打零工了這是宋廷為了節省開支,只要他們人在就行,等到打仗了把人找出來訓練一下。

但是又因為貴族沒了,導致沒有從上到下合格的軍官團了。培養軍官肯定是要比培養小兵更費錢的,小兵都養不起了,培養軍官就更別提了。

多說一句,因為維持軍隊開銷太大,所以其實北宋末年的時候,別看宋朝億萬人口但其實宋軍的數量是比金軍少的。

而遼金元清拒絕、抵制漢化,除了不能打仗以及沒有現實壓力之外,也是因為他們的社會發展階段較低,契丹女真的中下層也不認為做奴隸依附貴族有什麼不好的。清朝就是以做貴族的奴才為榮的,而且禁止漢臣自稱奴才。

他們在初期的社會發展階段其實是類似於西周春秋時期的,“臣”這個字的本意其實也是奴隸,只不過到了秦漢意思發生了變化。而遼金崛起時搞的貴族共和其實和春秋時的卿大夫制度是一回事,只不過經過戰國亂世,貴族共和被淘汰了改成了君主專制。

遼金一下子跨入君主專制的貴族社會,已經跨越千年的發展了,再跨越千年進入寒庶社會就有點難為人了。

當然,遼金元清上層統治集團的集體抵制才是最大的阻力。鮮卑之所以徹底漢化是因為貴族依舊能夠保持地位,而且因為漢化貴族的地位還得到了鞏固。而遼金元清面對的漢化,則是進入寒庶社會,瓦解貴族,這個自然是要抵制的。

他們對於漢化的抵制,實質上是抵制寒庶社會,捍衛自己的貴族身份。除非迫不得已,貴族是不可能放棄貴族身份的。而有限度的漢化,其實也只是皇帝推動的鞏固皇權的行動。這兩點,在清朝呈現的最為明顯。以致於很多人誤以為漢化就是君主集權,清朝搞了君主集權就是漢化了。

實際上,自宋朝開始千年間,所謂的漢化其實就是寒庶社會,而所謂的胡化就是貴族社會。

晚清宗室權臣肅順蔑稱滿蒙八旗皆為豬狗,而且豬狗不如,而稱讚漢官。這是因為肅順雖然出身宗室是鄭親王之子,但因為是妾生子的緣故,年輕時過的並不好出府單過之後更是落魄。他的生活境遇有點類似於寒庶社會的普通人。後來肅順雖然位極人臣,但最終慘死於辛酉政變。

從某種意義上講,辛酉政變可能是最後一次古典意義上的胡漢之爭……

7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著名的“不勝之勝、不敗而敗”的中法戰爭,劃分方式曾有多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