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明朝的滅亡,我們總會提到兩個人,一個人是袁崇煥,另外一個人就是孫傳庭,當時袁崇煥主要負責的是與清軍作戰,而孫傳庭主要負責的就是對付起義軍,兩人相護配合,才有了明朝末期的暫時穩定,但隨著兩人的去世,明朝的滅亡也就在所難免了。
關於袁崇煥的故事,我已經說過太多,今天就來講一講孫傳庭這個人,在孫傳庭鎮壓起義軍的戰爭中,可以說是幾乎沒有戰敗的記錄的,結果就是這麼一位戰神級別的人物,在將李自成逼上絕路之後,卻在最終敗給李自成,這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幾無敗績的孫傳庭孫傳庭和袁崇煥一樣,兩人都是文官,並且兩人都是在萬曆十七年中的進士,這一切看起來就像巧合一樣,然而就是這樣的巧合,為明朝最終的滅亡爭取了太多時間。
明朝末期已經十分糟糕,朝廷當中根本就沒有可用的武官,這一點和當時明朝重文抑武的政策有關。在外無良將的情況下,袁崇煥和孫傳庭這種原本屬於文官的人物才會投入到戰場之中,當袁崇煥在遼東戰場揮灑血汗的時候,孫傳庭也開始在鎮壓起義軍中取得不錯戰績。
崇禎八年,已經辭官多年的孫傳庭得到朝廷啟用,任命其為陝西巡撫,負責鎮壓西北地區的農民起義,孫傳庭接到這個任務之後,就開始不斷籌劃,打算為崇禎效犬馬之勞。
孫傳庭專門自己訓練了一群素質較高計程車兵,用來鎮壓農民軍,從崇禎九年到崇禎十一年,孫傳庭將農民軍打得措手不及,比如在李自成之前的闖王高迎祥,就是在與孫傳庭的戰爭中戰敗被孫傳庭生擒起來的。
高迎祥最終被明朝處決,對這群農民起義軍而言,是極大的損失,在高迎祥死後,李自成才接替高迎祥成為起義軍新的闖王,不過這個時候的李自成,實力並不強,被孫傳庭打得措手不及。
崇禎十一年,孫傳庭聯合洪承疇,兩人一起對抗起義軍並且擊敗李自成,將李自成打得僅僅剩下17人逃入深山老林之中,再也不敢出來,要是此時孫傳庭繼續追擊李自成,將其一網打盡,也就不會有後來那麼多事情了。
奈何當時清軍已經越過長城,想要進入北京,崇禎一著急就把孫傳庭和洪承疇都召回去對付清軍,給了李自成喘息的機會,不過這個時候只要對付清軍一切順利,孫傳庭還是可以繼續收拾李自成的。
孫傳庭被李自成戰敗歷史上的很多事情,往往就是在危急關頭出現問題的,比如崇禎皇帝就總是這樣,在危急關頭將對付清軍的將領袁崇煥凌遲處死,以至於無人可用,又在孫傳庭戰勝李自成的關鍵時刻,聽信小人讒言,對孫傳庭進行壓制。
孫傳庭這個人雖然軍事能力十分出眾,但是其為人也是比較正直固執的,根本見不得那些阿諛奉承的小人,也不願意聽信別人錯誤的建議,因此得罪了很多當時官場上的重要人物,其中就包括楊嗣昌。
楊嗣昌以前和孫傳庭一起工作的時候,因為政見不合就產生過矛盾,所以一直懷恨在心,如今孫傳庭來到自己身邊,剛好可以藉機報復孫傳庭,關鍵是崇禎的為人,大家太清楚不過了。
當崇禎要求孫傳庭去遼東戰場對抗清軍的時候,孫傳庭就表達了自己的見解,他覺得李自成這群人要是不趁機剷除,以後一定會成為禍患的。原本這種建議在當時而言,應該是十分正確的。
可是崇禎在楊嗣昌的慫恿下,就覺得是孫傳庭不聽從自己的安排,有違抗聖旨的嫌疑,於是崇禎一生氣,直接就把孫傳庭罷官並且關入監獄囚禁起來,這一關,就一直關到1642年。
此時李自成早就抓住孫傳庭不在的幾年時間迅速發展壯大起來,擁有數十萬甚至號稱百萬大軍,早就不是從前那麼容易對付的起義軍了,眼看李自成做大做強,遼東地區的戰爭屢屢受挫,崇禎坐不住了,重新啟用孫傳庭,讓他繼續負責鎮壓李自成的起義軍。
孫傳庭去到陝西之後,仔細分析了一下此時的敵我形勢,做出一個重要決定,那就是以防守為主,進攻為輔來不斷消耗起義軍的實力,等到自己訓練出來一匹新的精銳戰士之後,李自成起義軍也消耗差不多了,這時敵弱我強,就更加容易取得勝利了。
崇禎看著孫傳庭似乎沒有任何行動,就有些等不及,再三催促孫傳庭出兵對抗李自成,孫傳庭告訴崇禎說自己現在手上沒有精銳,需要留時間好好訓練方可,崇禎根本就不聽孫傳庭的說辭。
經過一番爭論之後,崇禎覺得孫傳庭還是違抗軍令,就回復孫傳庭“帝不聽”,孫傳庭無可奈何,只有在寫下“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豈能再對獄吏乎”,意思就是自己深知此戰是一去不返的,但是自己不想又因為此事被崇禎關起來了。
孫傳庭當時是悲哀的,但是他不得不去主動出擊,可是此時的李自成,早已不是從前自己隨意蹂躪的李自成了,起義軍也早不是從前的規模,所以孫傳庭此戰,最終以失敗告終,自己也戰死沙場,結束了自己短暫的一生。
結語《明史》對孫傳庭的評價是“傳庭死而明亡也”,足以見得後人對孫傳庭的肯定,不過歷史確實如此,在孫傳庭死後,明朝對內的起義軍沒有可用之才,對外的清軍也沒有良將,當李自成闖入北京之後,崇禎只能自掛煤山,結束了自己荒唐而短暫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