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足球在中國古代稱之為“蹴鞠”,另有“蹙鞠”、“蹋鞠”和“■鞠”等稱呼。蹴、蹙蹋、鞥,相當於現代的“踢”的含義,而“鞠”就是皮球。漢代的皮球,是用皮革作為外皮而縫製成的。“鞠以韋(皮)為之”,或者“捖革為鞠”(《楊雄《法言》),而在球內部則填有一些輕而軟的諸如毛髮之類的東西。

秦漢時期,非常重視足球運動,足球比賽已有較為完備的競賽方法。西漢建立之初,長安宮苑裡就修建了“鞠城”,作為足球的競賽場地。漢人將足球球門稱為“鞠室”,將球場稱為“鞠域”。詩人李尤在《鞠室銘》中說“圓鞠方牆,放(仿)象陰陽,法月衝對,二六相當”。這說明當時足球場周圍有圍牆,場地分陰陽兩半,每半各有一個半月形的球門相對稱。雙方各有六名隊員,並且“室有一人”,也就是說有守門員。在場地周圍還有看臺,甚至有專為皇帝設的御座,“設御座於鞠城,觀奇林之曜暉”。

足球比賽時,雙方各設隊長一人;比賽採用直接對抗的方式,有攻有守,“二六對陣,殿翼相當”,運動員奔跑如飛。比賽的勝負是裁判員按照進球的多少來決定的。裁判員要遵守其職責,“建長立平,其例有常;不以親疏,不有阿私,端心平意,莫怨是非”。這就是說,裁判員在比賽中要糾偏正誤,不循私情,是非分明,要作出公正的裁決。

漢人將蹴鞠視為“治國習武之場”,因此上至皇帝、宮廷貴族,下至平民百姓都十分喜愛蹴鞠。漢武帝特別愛好蹴鞠,是足球場外最經常的觀眾。每到精彩之處,常令其文學侍從枚臬吟詩作賦。漢成帝則常常親自參加比賽。據《西京雜記》記載:“成帝好蹴鞠,群臣以蹴鞠勞體,非至尊所宜。帝曰:‘朕好之。’”曹操也常把一個叫孔桂的蹴鞠能手帶在身邊,說明他也很喜歡蹴鞠。

在宮廷貴族之間,蹴鞠運動也蔚然成風。漢武帝的寵臣董偃,曾是各郡國的蹴鞠名將,“群國走馬、蹴鞠……,輻輳董氏”。東漢時,大將軍樑冀也好蹴鞠。伏波將軍馬援之子馬防,更愛蹴鞠,竟在宅第中修了一個私人蹋鞠場,“蹋城彌於街路”,即場地比街道還長,可見規模很大。下層官吏中,蹴鞠運動也成為一種風尚。據《史記·蒼公列傳》記載,文帝時安陵阪裡公乘項處是一個蹴鞠迷,患“牡疝”病,不聽醫生淳于意的勸告,仍舊蹴鞠,結果嘔血而死。

蹴鞠不僅在上層社會盛行,而且在民間也十分活躍。劉邦之父生活在鄉村時,以農為業,酷愛蹴鞠運動,聲稱:“平生所好,與屠販少年酤酒、賣餅、鬥雞、蹴鞠,以此為歡”當他作了太上皇后,不願深居長安宮,移居新豐,以“蹴鞠歡娛晚年”。民間的這種風氣一直相沿到漢末。三國鼎立時期,“上以弓馬為務,家以蹴鞠為學”。可見蹴鞠運動長盛不衰。

在漢代,蹴鞠在軍隊中也非常普遍,是軍事體育專案之一。班固在《漢書·藝文志》中,就將《蹴鞠二十五篇》列入“兵伎十三家”之內。霍去病率兵北擊匈奴之時,每到宿營地,就挖建足球場,開展蹴鞠活動,以鼓舞士氣。在無戰事時,“得便蹴鞠”,以此來訓練士卒,提高士兵素質。東漢末,曹操南征北戰之時,也常在軍隊中開展蹴鞠運動,寓軍事訓練於體育運動之中。

以上可以看出,漢代的足球運動不僅有比賽規則,而且在宮廷、民間、軍隊中都十分盛行。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於戰亂,足球運動曾一度衰落,但到隋唐時期又開始復興,得到了較大的發展和創新。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歐洲中世紀大瘟疫,一場"死神的盛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