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古代的十八般兵器分為刀、槍、劍、戟、斧、鉞、鉤、叉、鞭、鐧、錘、撾、钂、棍、槊、棒、拐、流星。
錘是古代十八般兵器之一,那麼在三國時為什麼沒有使用錘的武將呢?
其實這樣的情況是符合歷史的,在歷史上的三國時期,並沒有使用錘的武將,其實不光是沒有使用錘的武將,連使用鞭,鐧的武將都沒有,為什麼會出現這種情況呢?
其實不論是錘,鞭還是鐧,都有一個通用的名字,它們在武器中都屬於鈍器,鈍器並沒有鋒刃或者尖頭,並不能用來刺或者用來砍切。用鈍器作為武器,往往是憑藉著鈍器本身的質量,以敲與砸的方式給予敵方以殺傷。
但這樣的殺傷方式實際上殺傷的效率並不好,而且錘、鞭、鐧一類的鈍器,因為沉重,使用起來自然是更加的消耗體力,而且因為鈍器的武器本來一般是短兵器,一寸長一寸強,短武器自然是吃虧的,所以在很長一段時間內,沒有鋒刃,又沉重,又短的兵器無論是在殺傷力,使用條件,使用方便程度上都是有問題的,所以在很長時間之內,都沒有什麼武將選用這種武器。
故而三國時期沒有使用錘一類的兵器的並不奇怪。
那麼為什麼後來又出現了錘一類的武器呢?
錘一類的重武器,開始出現在隋唐時期,在其後的唐宋時期便很常見。
在武器的領域,矛與盾的競爭一直是存在的。到了唐代的時候,因為鎧甲的發展,使得鎧甲有了更強大的防禦能力,使得原本的刀、槍一類擁有鋒刃的武器,在交鋒之中,破甲的難度越來越大了。而在這種時候,錘一類的鈍器的作用就顯現出來了。和擁有鋒刃的刀槍不同,錘一類的鈍器,並不需要擊破鎧甲,被錘砸中,哪怕鎧甲完好,最終也可能骨骼盡碎而死,這一點刀槍都做不到。不用破甲而殺傷敵人的能力,使得錘、鞭、鐧一類的武器有了勇武之地。
最終隨著更強的鎧甲的出現,錘這種更強的破甲武器也出現在了兵器的序列之中。
而與之對應的是,三國時期,因為鎧甲的防禦能力不夠,所以錘因為自身的弱點也就沒有人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