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提要: 早在1940年6月德國快要戰勝法國的時候,趁火打劫的義大利也向法國宣戰,從而在締結對法和約時攫取832平方千米的法國土地。嚐到甜頭的墨索里尼決心再幹一票“大買賣”,讓德國盟友見識自己的“本領”,他把目光盯上了希臘。
感到不妙的意軍師長馬里奧?吉羅提慌忙向總司令波拉斯卡請求幫助,可是後者遲遲不予迴應。經過4天的激戰,第3阿爾卑斯師喪失大部分陣地,一些軍官甚至丟下部隊自行逃往阿爾巴尼亞,到11月13日,該師已戰死2000餘人,其餘部隊也完全喪失建制。
當班都斯山變成義大利人的“滑鐵盧”時,被堵在卡拉馬斯河沿岸的意軍第25集團軍主力也士氣全消,希臘人像趕鴨子一樣把這些侵略者趕回阿爾巴尼亞境內。得知訊息後,墨索里尼極為震驚,親自下令革除波拉斯卡的軍職,由索杜中將接替。可是墨索里尼新派來的將領還是不靈光,從11月14日開始,希臘軍隊乘勝殺進阿爾巴尼亞境內,最遠處深入阿境內達80千米,佔領名城科爾察。至此,義大利的軍事冒險以慘敗收場。
戰後評價
在入侵希臘的戰役中,義大利軍隊付出傷亡1.5萬人的代價,多達80餘輛坦克和300餘門火炮成為希軍的戰利品,而後者僅傷亡4900餘人。歷史學家指出,從軍事角度看,義大利的失敗首先是墨索里尼的政治野心干擾了正常的軍事決策過程,當他要求意軍總參謀部擬定侵希方案時,給出的準備時間只有兩週,可是包括增補新兵,海運部隊到阿爾巴尼亞等行動需要3個月(這還是在阿爾巴尼亞港口滿負荷運轉的理想狀態下)。更離奇的是,墨索里尼拒絕接受顧問的意見,他們曾警告墨索里尼,義大利沒有足夠力量進行侵略戰爭:入侵像希臘這樣的國家,意軍至少需要20個師,但當時最多隻能集結8個師。
更具諷刺意味的是,不服輸的墨索里尼又在1941年3月發起第二輪入侵,雖然意軍兵力及裝備均佔優勢,但仍然遭遇慘敗,要不是希臘沒有自己的軍工業,希軍把繳獲的義大利彈藥消耗殆盡,說不定義大利人會被徹底趕出阿爾巴尼亞。很顯然,想當“法西斯領袖”的墨索里尼在英勇的希臘軍民面前,徒然變成“法西斯笑柄”。
1940年5月,繞過馬奇諾防線的德軍切斷了幾十萬英法聯軍的退路
阿拉斯之戰:英國重型坦克遭重挫
二戰期間,納粹德國搞出許多奇怪的新式武器,其中88毫米高射炮就因“不打飛機,專打坦克”的奇特用法讓許多史學家津津樂道。而德軍88毫米高射炮的成名之戰就發生在1940年的法國,當時德軍與英法聯軍在阿拉斯平原爆發“坦克決戰”,發揮出巨大威力的88毫米高射炮令英法坦克手難以忘懷。
隆美爾的“撒手鐧”
1940年5月,納粹德軍發起西歐戰役,希特勒的裝甲叢集繞開英法聯軍依託的馬奇諾防線,從中立國荷蘭和比利時打進法國,一下子將集結在比利時與法國交界地帶的幾十萬英法聯軍合圍起來。為了打通退回法國的道路,法軍總司令甘末林和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決定動用7個法國師和1個英國師的優勢兵力,向南急進,奪取比利時—法國國際公路上的交通樞紐阿拉斯,在德軍的包圍圈上砸開一個缺口。
當時,駐紮在阿拉斯的是德軍第7裝甲師,師長是後來在北非打出名氣的“沙漠之狐”隆美爾。對於該師的戰鬥力,隆美爾其實並不十分看好,因為該部隊原本是德國第2師,直到佔領捷克和波蘭後,依靠繳獲的大量裝甲車輛才升格為裝甲師,其主要戰力是1個坦克團、2個機械化步兵團、1個炮兵團、1個反坦克炮團和1個高炮團。
作為核心的第25坦克團配備34輛I號輕型坦克、68輛II號輕型坦克、99輛38(t)輕型坦克和24輛Ⅳ號中型坦克。憑藉這些坦克欺負落後的東歐國家不難,但與同樣擁有先進坦克的英法裝甲部隊對陣,德軍並沒有必勝的把握。另外,隆美爾手中還有一些37毫米口徑的PaK36反坦克炮,不過,這種武器只是供摩托化步兵攜行的自衛武器,無法與重灌甲坦克抗衡。
隆美爾還有一個“撒手鐧”,那就是配屬高炮團的6門Flakl8式88毫米口徑高射炮。它是德國克虜伯公司的傑作,戰鬥全重5.5噸,俯仰角—3至85度,方向角360度,射速每分鐘15~20發,垂直最大射程10.5千米,水平最大射程14.5千米,是二戰初期最著名的高平兩用炮。88毫米高射炮有一個十字形底座,正常射擊時,底座上的4個固定樁被深深地打入地面,以便承受高射炮開火時產生的巨大後坐力。該炮可以發射高爆彈、被帽穿甲彈和煙幕彈。高爆彈重9千克,初速每秒820米,穿甲彈和煙霧彈則重9.5千克,初速800米/秒。88毫米炮彈有兩種引信,打飛機用定時引信,打坦克用撞擊引信。Flakl8式高射炮射程相當遠,堪稱“納粹長矛”。
隆美爾
“步兵坦克”的威力
5月21日下午,一陣隆隆的炮聲把呆在戰壕和坦克裡的德軍士兵驚醒,英法聯軍在阿拉斯的攻勢開始了。需要說明的是,儘管這一攻勢名為英法軍隊共同參與,而且最初制定計劃時明確由法軍負責主攻,但之後的一連串變故卻讓進攻行動並未按照計劃展開。
原來,進攻阿拉斯的命令是在5月19日簽署的,可是法方主帥甘末林剛剛簽發命令就被總理雷諾給罷免了,理由是此人指揮無方,導致德軍蜂擁而入,巴黎危在旦夕。取代甘末林的法國元帥魏剛在20日取消了聯合進攻的命令,並且自己飛到比利時,與比利時國王及英國遠征軍司令戈特協商#作戰計劃。可是中間又發生差錯——魏剛沒能見到戈特,法軍也因此沒有向阿拉斯方向派出一兵一卒,只剩下英軍孤零零地按計劃發起攻擊。
戰場上,英軍以隸屬於皇家第7坦克團的第4、7坦克營從阿拉斯北面的平原發起進攻,他們還得到兩個步兵團的支援。皇家第7坦克團是英國最早列裝馬蒂爾達坦克的部隊,當時有58輛“馬蒂爾達—1”型和16輛“馬蒂爾達—2”型參加了戰鬥。這些坦克的越野速度都不快,只比徒步的步兵快一點,所以英國軍方將其稱為“步兵坦克”。儘管“步兵坦克”行動起來磨磨唧唧,但它們的強項是“皮糙肉厚”,防護效能特別好,用坦克兵的話說:“駕駛馬蒂爾達,就像躺在金屬浴缸裡一樣。”
與英軍步坦叢集對抗的是德軍第7裝甲師第6機步團,他們還得到了反坦克炮團的37毫米口徑PaK36火炮支援。可這些“坦克殺手”居然拿英軍坦克毫無辦法,口徑37毫米的穿甲彈打在“馬蒂爾達—2”型坦克前裝甲上徒勞無功。原因很簡單,二戰時期有個測算反裝甲技術的公式,那就是反坦克炮的口徑與裝甲厚度的比值越大,那麼穿甲效果越女子,如果穿甲彈口徑超過裝甲厚度,基本就能“一擊即毀”。
下期看點: 1941年秋,德軍發起進攻蘇聯首都莫斯科的“颱風”行動。起初,德軍第2裝甲叢集進展順利,但很快在姆岑斯克地區遭遇迎頭痛擊,被蘇軍遲滯了整整8個晝夜。擋住敵腳步的是蘇軍剛剛組建的獨立第4坦克旅,官兵雖然多為軍校裡抽調來的學員,但他們戰術多變,取得了令人欽佩的戰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