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以冶八個為首的永安營餘部是西遷部眾的另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有關冶八個部的轉移情況,閆天靈在《河湟回族起義軍餘部西進祁連山、阿爾金山線路及戰事考》中首次明確提出,冶八個部即為從永安營撤出的回民軍餘部,也就是文獻中出現的“野牛溝一股”。筆者以為,從文獻來看,西遷的回民軍餘部的確主要由兩部分構成。除明確記載的劉四伏部以外,另有一部回民軍在“野牛溝”、“青頭山”一帶活動,這一部回民軍即為最後在望牛臺被清軍徹底剿滅的冶八個部。

光緒二十二年正月,當清軍從南向北進剿北川各堡之時,時任陝甘總督陶模亦派總兵趙有正率領新軍馬步隊四營由扁都口、老虎溝一帶從北向南進攻大通營。趙有正所部於正月十四日攻破永安營(今門源縣縣城西南方向)後,“連夜銳進,攻圍大通營城”。由於輕敵冒進,遭到起義軍“七八千傾城猛撲”,結果大敗而還。趙有正部與起義軍“鏖戰數日”,最後“退守永安”。陶模與董福祥急派潘效蘇、張銘新、馬安良等率清軍火速馳援。於二月初八日將大通營攻破,“進至大小沙溝,連破二堡,陣斬一千餘名,生擒逆目三名,餘匪二百餘名一併正法”。 隨後,大通營城以東,牙豁、黃田等十大回莊相繼被清軍攻破。“陶模奏,據探報,董福祥派道員張成基、副將馬安良將北大通收復”。但值得注意的是,初十日當清軍欲進兵永安時,永安的回民軍已聞聲撤走。史料雖未言明永安餘部的具體去向,但從地理形勢和清軍的奏報分析,永安營餘部最後應是進入到了野牛溝。清軍奏報中多次提到的 “野牛溝一股”就是指這支隊伍。野牛溝即今祁連縣野牛溝鄉一帶,這裡是黑河西源八字墩河(也叫野牛溝河)所在,東南與永安城有捷路相通。因此,永安營餘部向野牛溝轉移是完全有可能的。

9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不是皇帝,陵墓修建32年,比李淵的獻陵規模都大,不要門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