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得土地易,得人心難……南宋·楊 簡

文明更迭,歷史上一個又一個強權崛起於歐亞北非大地,彼此啟發,彼此競爭,也彼此傳承。回顧歷史尋求線索,關注歷史上人類社會擴張的共同模式與承受的限制,可作為理解部族演化的本質與應對國際局勢變化的指引。

全球的7個地緣版塊和6種演變模式

從全球地理環境來看,人們所稱的歐洲、亞洲、與撒哈拉沙漠以北的非洲是實質相連線的超大陸地,在這片涵蓋歐、亞、北非的廣大腹地上,依照氣候與地形地勢條件,可以區分出7個範圍明確的人類居住區域,分別是東亞溫暖區、亞歐大草原、中央乾燥區、歐洲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日本列島,另外,再加上大航海時代開始所構築的遠洋航路控制區,共可視為8個地緣版塊的演化舞臺,孵育生存其中的眾多部族長期演化。

地球上50%的人口生活在圖中黃色區域。

下面,脫離傳統歷史,以古代四大文明起源、或是東西方文明競爭的切入角度,也避免從現在去追溯的思考方式,而重點放在部族群體、地緣條件、與歷史程序的互動影響。

華夏文明的核心區域,自古以來就上演著各古代部族逐鹿中原的興衰故事,華夏、東夷、西戎、北狄、百越、百濮等部族,分別從四面八方來爭奪肥沃富庶的黃河中游平原。

東亞文明

回顧歷史,可以進一步發現,並不止是華夏文明所在的東亞溫暖區,包括兩河流域文明所在的中央乾燥區,以及亞歐大草原、歐洲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區、日本列島等,爭霸與統合的整體模式皆非常接近,這7個地緣版塊區域內的歷史程序都依循相似的更迭演變模式:

原本在各區域內,各有許多自古以來的部族生養其間,

>1.在地緣條件形成的核心地區持續爭霸;

>2.發生的歷史事實逐漸沉澱出人文屏障;

>3.地緣條件與人文屏障逐漸形成半封閉的生養區域;

>4.歷史印記回過頭來進一步形塑各部族的凝聚核心與社會基盤;

>5.在半封閉區域的核心地區逐漸產生部族聯合體(或融合體);

>6.逐漸統合整個半封閉的生養區域,可以是結盟、帝國、或聯邦,歷史上存在多種可能形態。

歷史上的群雄爭霸

半封閉生養區域的核心地區,大多是肥沃土地或交通輻輳之地,很早就形成繁榮的財富聚集中心,就像巨大的磁場不斷吸引更多更遠的部族陸續自然前來。

中原、蒙古高原、肥沃月彎、地中海沿岸、印度河恆河平原、東南亞湄公河下游平原、日本關西平原、印度洋沿岸航線據點等,分別是東亞溫暖帶、歐亞大草原、中央乾燥帶、歐洲半島、印度半島、中南半島、日本列島、以及全球遠洋航路控制區的起源孕育區域。

中央乾燥區:

以肥沃月彎為核心,如圖所示,

自定居南方幼發拉底河(Euphrates)下游的蘇美人(Sumer)開始形成農耕文明,在烏爾(Ur)附近地區建立城邦體制,在天文觀測與農畜馴養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併發明人類最古老的楔形文字。後來城邦之一的阿卡德(Akkad)統一蘇美各城邦,並沿著幼發拉底河向上遊征服,建立起第一個控制肥沃月彎大部分地區的王國。

其後,來自西方約旦河流域的亞摩利人(Amorite)向東爭霸,選擇在幼發拉底河中游的巴比倫城(Babylon)建都,並取而代之,統治整個肥沃月彎地區,巴比倫王國在權利法典與水利建設方面取得重要成就。後來,來自北方底格里斯河(Tigris)上游的亞述帝國繼之而起,將領土擴張至小亞細亞東南部與阿拉伯沙漠北部,並把鄰近的、輝煌悠久的埃及文明也納入亞述帝國的勢力範圍。

公元前626年,來自南方鄰近波斯灣地區的迦勒底人起兵反抗,聯合來自東方高原的米底亞人,攻滅亞述帝國,建立起新巴比倫帝國,重建巴比倫城。新巴比倫帝國在建築、法治、科技方面取得重要成就,但最終被來自東方高原的波斯帝國所取代。

波斯帝國繼承新巴比倫帝國的疆域,並進一步擴張,向西南攻佔埃及,將其劃歸為帝國的總督區,向西北發動侵略希臘諸城邦的波希戰爭,向東將疆界擴張到阿富汗與印度河畔。

其後亞歷山大帝國作為泛希臘文明的代表,建立起橫跨歐、亞、非大陸的大帝國。不過,從歷史的演進來看,本質上,亞歷山大帝國是由馬其頓統一希臘全境,加上武力征服而繼承的波斯帝國全境的疊加,是中央乾燥區歷史演進的一段過程,帝國建立後實際上只維持了1年,隨著亞歷山大猝死而迅速分裂,其後此區域陸續興起塞琉古王朝、帕提亞帝國(安息)、薩珊王朝等帝國。

阿拉伯半島分分合合:阿拉伯帝國

632年,阿拉伯半島統一,崛起的阿拉伯部族在此後三十年間,迅速統一整個中央乾燥區(除了東羅馬帝國仍然保有的小亞細亞),建立阿拉伯帝國,同時帶著伊斯蘭信仰傳播全境。

倭馬亞王朝進一步向東、西方向擴張,極盛時期東北部疆界到達帕米爾高原,東南部同樣到達印度河,北部維持在高加索山脈,西部延伸到整個北非,甚至跨越直布羅陀海峽、佔領了歐洲半島最西端的伊比利亞半島全境。後來阿拔斯王朝取而代之,基本上繼承了其領土疆界,不過未統治伊比利亞半島。

到了帝國後期,東半部疆域被原本擔任僱傭兵團的、起於鹹海一帶突厥部族的塞爾柱土耳其所控制,西半部包括埃及與黎凡特地區則被庫爾德人的阿尤布王朝所控制(後來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推翻),阿拔斯王朝直轄領地僅限於兩河流域。

其後,塞爾柱土耳其分裂,在小亞細亞的部分繼續繁衍生息;伊朗高原到河中地區(Transoxiana,指阿姆河與錫爾河流域)則先後被契丹人建立的西遼、阿富汗的古爾王朝、粟特人的花剌子模(Khwarezmia)所統治。

1258年,西征的蒙古騎兵攻陷阿拉伯帝國首都巴格達,阿拔斯王朝長期累積的璀璨文明成果遭受浩劫。蒙古的進一步擴張被埃及馬穆魯克王朝的軍隊阻於敘利亞,蒙古軍隊遂佔有幼發拉底河以東、中央乾燥區的右半部,後來成立伊兒汗國進行統治。

自此,中央乾燥區開始形成左、右兩大部分各自演變,中央乾燥區的右半部以伊朗高原為中心,入侵的蒙古勢力,與來自烏茲別克、高加索山區、土庫曼、阿富汗地區的各方部族,繼續上演群雄逐鹿的競爭。陸續興起帖木兒帝國(Timur Empire)、薩非、阿夫沙爾、杜蘭尼、桑德、卡札爾等帝國。

易受外敵入侵的印度與伊朗

【歷史地圖】 帖木兒帝國 1370-1507

此區域長期而連綿的戰爭,進一步牽動印度半島區的歷史。帖木兒帝國越過開伯爾山口,佔領印度河以西地區,其後蒙兀兒帝國更是另一個自阿富汗興起,而主體在全印度半島的帝國。

另外,阿富汗杜蘭尼帝國的侵略擴張影響深遠,1756年,阿富汗軍隊攻陷德里,此後數年與統治印度大部分地區的馬拉地帝國激烈爭戰,馬拉地帝國元氣大傷,有實質控制力的地區逐漸退縮,同一時間,英國東印度公司得以輕易從孟加拉開始向西擴張。

1804年,俄羅斯帝國從北方入侵伊朗,公元1838年,英國東印度公司從印度入侵阿富汗,開啟英、俄兩國長達近五十年,以波斯為核心、範圍含括整個亞洲大陸橫貫線的所謂“大博弈“,英國與俄國各自發動多次戰爭,中央乾燥區右半部遂形成伊朗與阿富汗現今的國界格局。英國雖然取得在伊朗的通商與採礦利益,但大量透支國力,且征戰過於頻繁,可能正是引爆印度傭兵譁變的關鍵,同時也被迫調整在印度的統治模式。

曾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是如何被肢解的?

另一方面,在中央乾燥區的左半部,東羅馬帝國對於僅剩的領土小亞細亞,控制力亦愈趨衰弱,1299年,突厥部族在小亞細亞北側建立的奧斯曼土耳其(Ottoman Turks)脫離東羅馬帝國而獨立,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東羅馬帝國滅亡。

奧斯曼土耳其帝國以小亞細亞為基地,1516年起開始快速擴張,打敗埃及馬穆魯克王朝,二十年間向南進佔敘利亞、地中海東岸、阿拉伯半島西側、埃及、以及北非海岸;向西北入侵巴爾幹半島、進佔匈牙利、直抵多瑙河畔;向北進佔黑海北岸、並將克里米亞汗國納為附庸國;向東與薩非帝國交戰,進佔巴格達與整個幼發拉底河流域,成為統治中央乾燥區左半部(除了阿拉伯半島內陸沙漠以外)、加上歐洲半島區東南部與半個環地中海區域的霸權。

東羅馬帝國的滅亡,而強盛且信奉伊斯蘭教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控制了從亞得里亞海東岸、地中海東岸、西奈半島直到紅海東岸一線,橫亙在傳承久遠的東、西方海陸聯運路線中央。在客觀上,促成了葡萄牙百年來冒險探索所尋得的、新的連通歐洲與印度的好望角航線,成為有意義的解決方案。

1683年,國力如日中天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再次圍攻哈布斯堡王朝中心的維也納,不過被波蘭王國、奧地利、神聖羅馬帝國諸邦國的聯軍擊敗,自此已無力繼續擴張領土。奧斯曼土耳其的巨大威脅引發奧地利與波蘭、威尼斯、俄國共組神聖同盟反擊,戰敗後巴爾幹領土的前緣地區逐漸脫離控制,1699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失去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疆界開始退縮。往後持續與俄羅斯帝國爭奪克里米亞地區與黑海主導權,長期的拉鋸戰逐漸耗盡其國力。

1918年,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戰敗後,整個帝國領土在”洛桑和約”以及國際聯盟安排下,被切割成土耳其共和國、英國託管地(實質統治伊拉克與巴勒斯坦)、與法國託管地(實質統治敘利亞與黎巴嫩),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後,英國與法國無藉口也無實力繼續控制,左半部遂演變成現今的國界格局。時至今日,整個中央乾燥區的生養總人口約5.2億。

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唐朝的突厥部落和今天的土耳其有什麼關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