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人來歷史大浩劫的二戰中,基本上當時的世界大國都捲入到了戰爭中,戰後聯合國的五常均為二戰戰勝國組成,蘇聯更是在戰後一舉取代了英法德等老牌西方國家,成為了唯一可以和美國扳手腕的超級強國。

而同樣是從戰後崛起的國家,脫離英國統治的印度卻一直被拒絕在五常之外。

原因無他,前期入常要靠在二戰中的貢獻,相較於五常中的其他幾個國家,印度根本就沒有什麼可以值得二炫耀的資本。

那麼在二戰中的印度的貢獻是什麼呢?

二戰中的印度軍人

二戰期間存在感低

印度在二戰前一直屬於英國的殖民地,雖然在一戰後英國殖民地的都出現了獨立潮,澳大利亞和加拿大等地區相繼脫離大英帝國的統治。印度也在國父甘地的帶領下,進行反抗,但實際上在二戰開始之前,依然是是作為殖民地的存在。

因此在作戰上,印度軍隊即使加入到二戰中也僅僅是代表大英帝國,而非自己的本身。

英軍指揮的印度軍人,正進行防毒演練

所以無論是在國際上打出來的地位,最大的利益既得者還是大英帝國本身,而在英聯邦的體系中,印度軍隊的重要性也不能和單獨作戰的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軍隊相提並論,在英聯邦軍隊中,澳大利亞和加拿大軍隊都可以獨立成軍發動區域性戰役,而印度軍隊更多是依附宗主國軍隊聯合作戰,而這也可以看出印度軍隊是多沒地位。

英聯邦同期的澳大利亞軍人

在英聯邦陣營的分工上看,澳大利亞可以作為美軍在太平洋的主力在布島硬剛日軍主力輔助部隊,並給予日軍大規模殺傷。而加拿大則是英聯邦最大的海外兵工廠。至於印度則僅僅是原料產地罷了。

故而整體而言,英國在二戰中貢獻不如美蘇,而在英聯邦內部中存在感位於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之後的印度,想要在獨立之後邁入到聯合國五常之中,且不說五常答不答應,就連加拿大和澳大利亞估計都要掀桌子不幹了……

操縱防空機槍的印度軍人

戰場出工不出力

在格局和附屬上屬於英國軍隊,但和其他英聯邦軍隊在作戰中相比,印度軍隊堪稱是“英聯邦中的義大利盟友”。

戰力拉胯水平,不在義大利之下。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英國一共動員了英屬殖民地220萬人作戰,其中印度軍隊為150萬左右,佔比將近7成,在戰爭中傷亡7萬人,被俘6.7萬人,損失比例10%左右,當時印度軍隊主要作戰物件是在東南亞的日軍和北非的德軍。不過對上這兩支的善戰的魔鬼之師,印度軍隊的可謂叫苦連連。

北非戰場被俘後加入德軍的印度人

在北非戰場上的印度軍隊,碰上隆美爾的非洲軍團,被攆著到處跑,從突尼西亞一直跑到了埃及。雖然不乏印度第四師在作戰中英勇表現(該師在60年代被我軍痛扁),但印軍整體戰力水平仍較為遜色。而和在北非還有第四步兵師這樣的強軍不同,在東南亞的印度軍隊,基本上都是被日軍追著打,駐守在香港的軍隊中,6000人的守備隊,印度人佔據的半數以上,結果在日軍的攻勢下,守備森嚴的香港,不到半個月就被日軍佔領,而作為戰鬥主體的印度錫克步兵在日軍進攻下一觸即潰。而在其後的新加坡戰役中13萬人的新加坡守軍中也有8萬人是印度軍隊,結局都知道,在日軍腳踏車戰術的包圍下,陣地完整的,彈藥充足的新加坡守軍甚至沒有組織像樣的反抗就舉著白旗出來投降。

加入德軍的印度軍人

可以說在二戰中,雖然不乏拔尖的印度軍隊,但是就參戰國而言,印度軍隊的表現顯然是不合格的。

加入軸心國一方

不可否認有很多的印度士兵自願加入盟軍,堅持為正義二戰。但實際上在二戰中,“印奸”依然不少,這些人或不喜歡英國的統治,或為了金錢反水選擇加入了的軸心國的一方。在北非戰役之後有超過5000名士兵脫離英國軍隊加入了德國軍隊(部分是自願加入,部分是意志不堅定的俘虜)。他們錢德拉鮑斯的帶領下成立了“自由印度”。甚至於鮑斯還為德國人起草了異想天開的入侵印度的計劃,不過看到德國在的歐洲陷入戰爭泥潭無暇顧及亞洲,鮑斯果斷放棄德國,找到了他們的亞洲盟友日本。

另類印度“拯救者”,錢德拉鮑斯

在珍珠港事件後,日本扶持了鮑斯政權,不僅將戰俘營的又有4.5萬名俘虜放回去,讓他組建軍隊,更是為其提供了軍火(包含部分軍艦和潛艇),讓其作為未來進攻印度的先鋒,不過好景不長,這支偽軍在英帕爾被英印軍隊消滅,樹倒猢猻散。

不過更讓人諷刺的是,就是這樣的鮑斯居然能稱為印度獨立的領袖之一,可謂的滑天下之大稽,對於這種沒有立場的新獨立國家,焉能進入五常?

印度軍人

雨田君說

整體而言,印度士兵對於二戰並沒有什麼絕對的信仰,他們恨英國,卻不得不為英國出戰,加入軸心國並非認同他們的意識形態,而是追求可以復國罷了。所以這種沒有立場的的戰隊,無論是哪個陣營在二戰中獲勝,都不會將印度當回事。

試想一下“你加入一個聯盟,出工不出力,意志不堅定,還想瓜分勝果,怎麼可能?”

所以因為在二戰中無論是作為英國殖民地的客觀條件,還是主觀在戰場上的反覆橫跳和表現,都不能讓印度在二戰後能以戰勝國的姿態成為五常。

— The end —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你知道“掘地見母”這個成語背後的故事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