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劇《鐵齒銅牙紀曉嵐》共拍四部,因為情節曲節離奇,語言詼諧生動,每部收視率都屢創佳跡,吸引觀眾無數。
劇中,紀曉嵐剛正不阿,與和珅明爭暗鬥,隨著熱劇的輪番熱播,紀曉嵐正直無私、為命請命的形象深入心。
其實歷史上真實的紀曉嵐與劇中形象大相徑庭。
紀昀(名昀,字曉嵐)生於1724年,清朝文學家,才思敏捷。曾任《四庫全書》總纂官,這是他最大的成就。還著有《紀文達公遺集》和《閱微草堂筆記》。
劇中他與乾隆、和珅年齡相仿,其實,歷史上他比和珅要大26歲,而乾隆生於1711年,比和珅大了整整39歲,和珅受寵時,乾隆已是六十多歲的老人。
歷史上的紀昀確實詼諧幽默,但他有口吃的缺陷,說話時常結巴,朱珪曾有詩描述紀曉嵐,“河間宗伯奼,口吃善著書。沉浸四庫間,提要萬卷錄。”
劇尾曲中有“鐵齒銅牙兩片嘴,吃的是下鍋的米。”的句子,但歷史上的紀曉嵐生活奢侈,喜歡吃肉,不喜歡吃素和米飯。“平生不穀食。面或偶爾食之,米則未曾上口也。飲時只豬肉十盤,熬茶一壺耳”。
劇中紀昀不近女色,其實他有一妻六妾,與紀昀相處也很融洽。
至於與和珅爭鬥,那就是違背史實了,紀昀與和珅是忘年之交,關係比較親密,年輕的和珅處世外向潑辣,而年長的內斂圓滑的紀昀常常善意地提醒和珅。兩人偶有政見,但更多的是默契的配合。在工作中,更多的是和珅對紀昀的關照,在人際關係上,更多的是紀昀對和珅的幫助。
劇中紀昀和乾隆的關係很密切,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有一次,紀昀為他的一位犯罪的朋友尹壯圖求情,乾隆皇帝聞聽後立即勃然大怒:“朕以你文學優長,故使領四庫書,實不過以倡優蓄之,爾何妄談國事!”
可見乾隆只是欣賞他的文才,並不讓他參與其他國事,乾隆異常寵信和珅,紀昀既沒有心思,更沒有能力與和珅爭鬥。
紀昀雖不貪腐,但也不像劇中一樣剛正不阿。
1768年,兩淮鹽務貪汙案事發,調查發現兩淮歷年欠繳官銀1090餘萬兩,歷任鹽官均收到追究。
而其中就有前兩淮鹽運使盧見曾(紀昀的二女兒嫁給了盧見曾之孫,兩家結為親戚)。紀昀很快就知道朝廷對兩淮鹽務案的處理結果,於是給盧見曾通風報信。
他拿來一撮鹽,一撮茶葉,裝進一個空信封盒子裡,裡面一字不寫。盧家見到此信,揣測良久,明白其意是“查(茶)鹽”。於是盧家急忙補齊借用的公款,並將剩餘的財產轉移他處,等查抄的官差到來時已經是半個月之後。由於在盧家搜不到錢財,乾隆大怒,派劉統勳(劉庸之父)徹底追查,最終盧見曾的孫子供出了紀昀。
乾隆皇帝因紀昀“瞻顧親情,擅行通訊,情罪亦重”,將其發往烏魯木齊軍臺效力。
1771年,因乾隆帝修書需要,由劉統勳薦舉,才將其從新疆召回。
1774年十月,紀昀的次子紀汝傳在擔任九江府通判時,因瀆職拖欠賦稅而犯法,紀昀受到牽連,吏部決定將其降職調任,乾隆知道後改判為降三級留任。
所以,對於影視劇,看看熱鬧也就罷了,萬萬不可當真。
不想做個不明所以的觀眾,那就多關注些歷史知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