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魏晉南北朝直至隋朝統一天下期間,發生了三次著名的滅國之戰,分別是魏滅蜀、晉滅吳、隋滅陳。但是,伴隨著三次大勝,也發生了三次爭功。

魏滅蜀:鄧艾與鍾會爭功,結果雙雙殞命

公元263年,曹魏大軍伐蜀,姜維將鍾會大軍阻擋在劍閣,但是,鄧艾從陰平小道千里奔襲成都,諸葛瞻在成都北大門綿竹被打敗;劉禪一面調軍支援成都,一面召集大臣商議對策,最終劉禪決定投降。

鄧艾滅蜀,建了不世之功。

隨後,鍾會在成都至洛陽之間,攔截鄧艾與司馬昭之間的往來通訊,透過塗抹、修改書信的做法,挑撥雙方關係,以至於鄧艾怨懟司馬昭、司馬昭猜忌鄧艾。

等到鍾會至成都,鍾會自身有獨立意圖,姜維從旁暗中鼓動,試圖藉機恢復蜀漢。三方開始博弈,鍾會藉故囚禁鄧艾,隨後欲圖反魏自立。最後計劃失敗,鍾會死於亂軍之中,鄧艾被衛灌殺害。滅蜀大功,以爭功者全部被殺收場。

晉滅吳:王濬與王渾爭功,最終王濬以退為進,事終圓滿

公元279年,晉武帝下令組成六路大軍伐吳。王濬率領滅蜀後興建的水軍,由蜀地順流東下。

公元280年三月,王渾、王濬和司馬伷等各路大軍逼近東吳京師建業。王濬一路揮軍直進,於三月十五日行至三山(今江蘇南京西南)時,王渾命其暫停進軍,王濬不理,扯起風帆直衝建業。當日,王濬統率水陸八萬大軍進入建業。吳主孫皓反綁雙手、拉著棺木,前往王濬軍門投降。至此,東吳政權宣告滅亡,三國長期分裂的局面也隨之結束。

之後,王濬、王渾在晉朝開始了爭功。

論貢獻,王濬無疑是這場滅吳之戰的首功。然而,按照部署,王濬應該聽從上司----安東將軍王渾----的命令,抵達建業前先與王渾匯合,然後聽從王渾排程,一起出發。可是王濬卻單獨行動,搶了首功。令王渾大為氣憤。

王渾於是向司馬炎報告說:王濬違抗詔令,不聽節度;還捏造了王濬搶掠財寶、焚燒宮殿、預謀叛變等種種罪行。功臣王濬差點被裝進囚車押回洛陽。

晉武帝司馬炎算是厚道的老闆,他對王濬只是責備而已,並未治罪,隨後對二人同時予以提拔。王渾升為徵東大將軍,王濬升為輔國大將軍,兩人實際待遇差不多,只是在爵位上有些差別——王渾為公,王濬封侯。

王濬卻依然不滿意。他覺得自己功勞最大,卻處處受人壓制,自覺十分委屈。於是王濬一見到司馬炎就開始訴苦;有幾次說激動了,不但失去君臣禮節,竟然還在司馬炎面前拂袖而去。還好司馬炎沒有追究。

後來,王濬的好朋友範通勸他:不爭才是爭。讓他絕口不提平吳之事,如果有人問起,就說都是皇上的英明和諸將的努力,跟自己沒啥關係。

果然,等王濬不訴苦、不爭功了,反而有其他大臣覺得王濬太委屈,聯名上奏為他請功。司馬炎於是加升王濬為鎮軍大將軍,加散騎常侍,領後軍將軍。

樓船

隋滅陳:賀若弼與韓擒虎爭功,隋文帝秉公處理

公元588年,隋朝八路大軍伐陳。行軍元帥楊廣統帥下游五路,他率領韓擒虎、賀若弼專攻建康。

589年正月,賀若弼與韓擒虎兵分兩路夾擊陳國首都建康。不過,陳國在賀若弼的進攻路線上佈置了更多的防禦,以至於等到賀若弼艱苦卓絕,過關斬將,成功進城之時,另一路的韓擒虎卻已經率領五百騎兵趁虛而入,活捉了陳後主。

晉王楊廣因為賀若弼率軍與陳朝軍隊先期決戰,違反了軍令,下令將他收捕。隋文帝則召賀若弼入朝,並公開表示:平定江表地區,全仗賀若弼和韓擒虎二人之力。

不久,賀若弼和韓擒虎二人就開始爭功,不但惡言相向,甚至大打出手。

一次,兩人在隋文帝面前爭了起來。賀若弼憤憤不平:硬骨頭是我啃的,肉憑什麼讓你吃了?韓擒虎則說:要不是你提前行動,也不至於死傷這麼慘重!

楊堅趕緊打圓場:不要爭了,你們二人功勞都很大。

隋文帝還是更加認可賀若弼的功勞。他在宴會上讓賀若弼登上皇帝的寶座同坐,賞賜布帛八千段,授予他上柱國,進封爵位為宋公。後來增加賞賜給許多金銀財寶,並把陳叔寶的妹妹許給賀若弼為妾。

隋文帝也授予韓擒虎上柱國,賞布帛八千段。但是,有關官吏彈劾說韓擒虎進入金陵時放縱士卒強姦陳朝宮女,因此不加封爵。

結語:論功行賞,做到三點即可

三次滅國戰,三次大功,每次都發生爭功的事。魏滅蜀情況特殊,鍾會陷害鄧艾,姜維慫恿鍾會自立,最終都命喪爭功。晉滅吳、隋滅陳的爭功結果相對算好的,最終都是皇帝出面調停,基本做到了公平合理。

爭功這個現象,古往今來就沒有停止過。古人爭戰功,今天大家在商業合夥生意上爭功。事成之後,每個人都覺得自己的貢獻多、功勞大,難以量化比較,人們普遍容易自視過高。

遇到這種情況怎麼辦呢?

我們可以參考唐太宗給群臣論功行賞的做法。

公元626年九月二十四日,經過玄武門之變後,唐太宗與群臣商議眾位功臣的爵位和封邑。唐太宗命陳叔達在宮殿下唱名公佈。

唐太宗說:“朕分等級排列你們的功勞賞賜,如有不當之處,可以各自申明。”

於是各位將領紛紛爭功,議論不休。

淮安王李神通說:“我在關西起兵,首倡義旗,而房玄齡、杜如晦等人只是捉刀弄筆,功勞反而在我之上,我感到不服。”

唐太宗說:“叔父雖然首先響應義旗舉兵,這也是自謀擺脫災禍。等到竇建德侵吞山東,叔父全軍覆沒;劉黑闥再次糾集餘部,叔父丟兵棄甲,望風脫逃。房玄齡等人運籌帷幄、決勝千里,使大唐江山得以安定,論功行賞,功勞自然在叔父之上。叔父您是皇族至親,朕對您確實毫不吝惜,但不可循私情濫與有功之臣同等封賞。”

眾位將領於是相互議論道:“陛下如此公正,即使對皇叔淮安王也不循私情,我們這些人怎麼敢不安本分呢。”大家都心悅誠服。

我們看,唐太宗做到了對自己叔叔公平、公正、公開,功是功過是過,一碗水端平,毫無私心,這讓眾人心悅誠服。

因此,爭功這事要想處理好,從組織上看,組織需要掌握比較全面準確的功勞記錄,以事實說話,這樣才是公平公正的基礎。其次組織管理決策者一定要一碗水端平,沒有親疏遠近,不會因為與某人私交好就把他的功勞定高一點。

從形式上看,組織先提出功勞分配的預案,同時允許組織成員自我申明、申報,這就做到了過程與內容公開,功勞分配更具有透明性。

分配公平公正,過程公開透明,這樣參與爭功的人員才會相信你,才會接受組織決策者對大家的利益分配。

不過,話說回來,古代像唐太宗李世民這樣的英明君主又有幾個呢。即使在今天各種資料和記錄非常充分的情況下,功勞分配都可能存在不均,因此我們就不難理解古人在功勞上的紛爭。

面對功勞,如果決定要爭,那就要講點策略。你的功勞誰也搶不走,如果不是你的功勞,那你爭來了也拿不住。

10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章帝對直言極諫者的封賞是補為地方官,不想身邊有不著邊際的雄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