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說起武則天,我們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不得不承認,在等級森嚴、男尊女卑的封建時期,她是當之無愧的女中豪傑、霸氣的女皇。

她不畏強權、不被傳統封建觀念束縛,勇於對許多殘留封建思想的制度做出改變。太廟制度的演變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她當時執政的武周政局被郭沫若評價為:“政啟開元,治巨集貞觀,芳流劍閣,光被利州”。

她不僅僅延續了貞觀之治的輝煌,還為開元盛世的繁榮奠定了基礎。武周政局對唐朝的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

一、太廟體制的來源及武則天調整太廟制度的原因

太廟,即古代皇帝的宗廟,用於存放本朝各代皇帝的神位,也是古代皇帝祭祀祖宗的地方。可以說,太廟象徵著王朝的建立和政權的傳承,記錄著一個朝代的更迭發展。太廟起源於夏朝,在當時稱為“世室”,到了秦漢時期開始更名為“太廟”,此後一直為世代所沿用。

眾所周知,武則天只是唐高宗的一位皇后,高宗去世後,她謀篡了李唐的皇位。天授元年,武則天下令改唐為周,當上了皇帝,定都於洛陽,稱為“神都”,建立了武周王朝。

武則天稱帝一事在歷史上一直飽受爭議,當時的滿朝大臣反對之人不計其數。封建社會時期,男尊女卑的思想根深蒂固,女性的地位一直很低下,在那時候女性稱帝,恐怕很多人連想都不敢想。因此在武則天即位後,門閥貴族一直動盪不安,為了安定朝臣,穩定武周政局,進一步使得唐朝經濟持續繁榮,武則天實行了一系列政策。“雙太廟”體制就是其中之一。

在“雙太廟”體制中,武則天沒有完全否定位於長安城的李氏太廟,而是在洛陽城裡建立了武氏太廟,並且在武周政權時期,李氏太廟和武氏太廟都享有祭祀的功能,這也從側面承認了李唐政權的地位,也預設武周政權的建立也有對李唐政權的傳承。

兩者看似矛盾的政策中,實則是為了鞏固自己的權力,獲取更多朝臣的支援。因為只有承認李氏宗室的地位,才能證明李唐的政權仍在延續,李唐王朝的大臣才能歸附於武周政權,武則天的皇位才能越坐越穩。

二、宗廟與政治的關係--武則天太廟體制的調整與武周政局的演變

(一)武則天對太廟體制的調整過程

1、武則天調整太廟體制,建立李氏太廟與武氏崇先廟

光宅元年,武則天的侄子武承嗣上書啟奏:“請太后追王其祖,立武氏七廟”。但當時唐高宗剛駕崩不久,武則天的地位並不穩固加上宰相裴炎極力反對。武氏七廟最終沒有得到建造,但武則天並沒有完全妥協,她在幷州文水建造了武氏五代祠堂,而當時有著“天子七廟,諸侯五廟”的說法。

四年後,武則天在洛陽又立了高祖、太宗、高宗三座太廟,並且規定這三座太廟享有祭祀之禮、如京廟之儀,又另設崇先廟來祭祀武氏祖先。武則天又在沒有否定李氏太廟的前提下追王了武氏五代祖先。

2、武則天改廟名、規定武氏太廟規格高於李氏太廟

天授元年,武則天正式改李唐為武周,武周政權建立。同時,武則天下令將李唐時期的京太廟改名為享德廟,將之前的崇先廟改名為崇尊廟。另外,只允許享德廟中唐高祖以下的三室享有祭祀之禮,另外四室不再享有祭祀之禮。而之前的武氏崇先廟改為七室,既可以祭祀武氏七代祖先,又可以享有太廟之儀。

不僅如此,武則天還加設官員來管理武氏太廟,其重視程度根本不亞於李唐對李氏太廟的管理。如此一來,在洛陽設有武氏太廟,長安不僅僅有李氏享德廟(原李氏太廟),還有武氏崇尊廟,並且規定武氏崇尊廟的規格始終比李氏享德廟大。此時,李唐與武周的勢力對比已經顯而易見了。

3、武則天進一步鞏固武氏宗廟地位,縮小李氏太廟規格

為了進一步鞏固武氏宗廟的地位,加強武周政權。萬歲登封元年,武則天再次下令改武氏崇尊廟為武氏太廟,更進一步擴大了武氏太廟的規格,從而確立了禮法上武氏宗廟的正統地位。此時的李氏享德廟已經“名存實亡”,它的存在僅僅是武則天為了堵住李唐大臣們的悠悠之口。在削弱李唐政權勢力的同時,又讓李唐大臣們“有苦說不出”。

(二)宗廟體制的調整與武周政局的關係

武則天對於太廟體制的調整大致一共就分為以上三個階段,她是依據她當政時的不同政治局勢而層層深入。在第一階段,本就打破常規封建思想稱帝的她不敢在李唐時期的太廟制度做出過多的調整。因為宗廟代表著一個朝代的皇室地位,若在此時就大肆削弱李氏太廟的規格,也就間接承認了武則天篡奪了李唐政權。為了穩定當時的政治局勢,安定朝臣的心思,武則天在調整政策之初才收斂許多。

但在武則天執政時期,經濟上,她注重對地方吏治的監察,實行較為寬鬆的經濟政策,均田制逐漸瓦解,農民的生產積極性不斷提高,促進了當時農業生產力的發展,農業的發展速度迅速增長。手工業、商業也隨之不斷髮展,經濟狀況呈一片繁榮的景象。

在政治上,她善用賢才、廣納雅言,重視對科舉制的發展,開創了武舉、自舉、試官等制度,使得一些出身寒門的賢才有了更多加官進爵的機會。社會意識中開始有了重視讀書的思想,從而也穩定了社會秩序。

隨著武則天個人治理國家能力逐漸被李唐朝臣們信服,武周政局逐漸穩定。因此從第二階段開始,李氏太廟的地位逐漸下降,規格也越來越小。武周政局也進一步穩定下來。由此也可以看出,宗廟的規格體現著王朝統治者的正統性,同時皇室的地位也決定著宗廟的規格調整。

三、武則天太廟體制的調整對大唐以及後世的影響

(一)打破了傳統體制觀念,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在武則天之前的封建社會時期,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於在原則上突破從夏朝就開始實行的太廟體制。“雙太廟”體制的提出本就是一個打破常規、勇於創新的舉措。先不說“雙太廟”體制的成敗與否,僅僅在內容這方面,就已經超越了原始的體制。它在武周政權時期,既達到了武則天追封祖先的目的,又促進了當時的政局發展。由此看來,治國不能一味遵從先輩的規則,時代在不停發展,只有敢於突破,才能有所進步。

(二)促進了武周的經濟發展,開創了“貞觀遺風”

在“雙太廟”體制實行下的武周時期,農業、手工業、商業得到發展,“雙太廟”體制為大唐經濟的持續繁榮營造了穩定的大環境,從而促進了當時的經濟發展,使之能與唐朝盛世發展的頂峰—“貞觀之治”時期的經濟相媲美。中國學者郭沫若也稱當時的經濟有“貞觀遺風”之態,是唐王朝的盛世之一。

(三)鞏固了邊疆形勢,穩定了社會狀態

唐王朝疆域遼闊,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覬覦唐王朝更是時間已久。一旦唐王朝的政局稍有動盪,那麼周邊的少數民族國家就會藉此揮發,趁機威脅到大唐。武則天即位後實行“雙太廟”體制,逐漸將之前不安的政局穩定下來,雖打著傳承李唐政權的名號稱帝並不光彩,但在一定程度上,鎮壓住了周邊邦國的騷動,鞏固了邊疆的形勢,同時穩定了當時的社會狀態,避免了引起不必要的騷亂。

(四)對李氏返政後的唐王朝的影響

神龍元年,唐中宗即位,唐王朝的政權再次迴歸李氏手中,大唐的國號從此恢復為李唐。但對於太廟體制,唐中宗並沒有立刻取消武氏宗廟和否定武氏宗廟的存在,反之,他將武氏七廟遷到了西京崇尊廟,改名為武氏崇恩廟,依舊享有祭祀之禮,並且保留了原來的西京武氏崇尊廟,同時在東都又建立了太廟。李氏太廟的地位也恢復到李唐的待遇,但依然實行的是李、武兩氏宗廟共存,東、西京“雙太廟”並存的制度。“雙太廟”制度仍舊存在。

到了景雲元年,唐睿宗即位後,下令廢除了武氏的一系列宗廟,武氏宗廟從此退出了唐王朝的宗廟體制,但東、西兩京的“雙太廟”體制卻仍在實行,也就意味著當時武則天的“雙太廟”體制思想依然存在。並且在後世的歷史中一直沿用,影響深遠。

參考文獻:

《全唐文》

《唐會要》

《貞觀政要》

《武則天時代的廉政建設》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原來女兒國並不是傳說,而是真實存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