範長江
範長江(1909年-1970年),原名範希天,四川內江人,傑出的新聞工作者,天津《大公報》戰地記者。1935年5月,範長江以《大公報》社旅行記者的名義開始了他著名的西北之行。他從上海出發沿長江西上,在四川做短暫停留後,經四川江油、平武、松潘,甘肅西固、岷縣等地,九月份到達蘭州。通過這一路的見聞和實地考察,範長江客觀報道了中國工農紅軍在二萬五千里長征途中,轉戰南北,北上抗日的艱苦壯舉。
在他途經甘肅西南部的甘南一帶時,對這裡的自然環境,風土人情,民族矛盾,以及社會現狀和政治經濟所面臨的各種問題,進行了客觀公正的記錄敘述。然而,二十世紀初期的西北邊陲在內地,尤其在中國大中城市的知識分子中,了解這一地區的人寥寥無幾。範長江於1935年的八月份到達甘南的舟曲、卓尼、臨潭採訪。他在《岷山南北剿匪之現勢》中寫道:“記者七月十四日由成都出發,經江油、平武、松潘、南坪、西固、岷縣、洮州、拉卜楞、臨夏各地,九月二日到達蘭州,歷時五十日,所經皆軍事要地,特將目前剿匪中心區域——岷山南北之軍事現勢,擇要以告讀者。”而且也正如他所言:“從1927年到1935年,在國民黨的統治區中,在合法出版的報紙書籍中,公開稱紅軍,對剿匪加引號,而且用文字公開透露出紅軍是北上抗日,並不是流寇,我是第一人”。事實的確如此。
範長江是1935年8月2日,沿白水江到文縣,3日向西固(今舟曲)進發。期間經過宕昌、哈達鋪、岷縣,於18日到達臨潭新城。於20日至洮河南岸的博峪衙門訪問楊積慶土司。他眼中的博峪,是一個在迭山山脈北麓,洮河南岸,是一處幽美恬靜的村莊。範長江在這裡,詳細採訪了卓尼楊土司受封於明代及沿襲十餘代的情況。他所認識的楊積慶土司屬第十九任土司,時年四十歲左右,被甘肅省政府委任為洮岷路保安司令。因民國十七年回亂,盛極一時的卓尼大寺被付之一炬。故而楊土司逃往洮河南岸,借洮河之屏障,據守博峪衙門,並以此為司令部。
他與楊土司見面後,發現楊土司雖為藏族,但與他以極為流利的漢語寒暄,而且他所在的院落以及客室中的佈置,完全如漢人中上等人家。用以待客的酒席,完全為內地大都市的材料,包括煙、茶都是近代都市上的用品。楊土司身著漢式服裝,衣料也是大都市時髦的呢絨等衣料。他為在此邊陲蠻荒之地,竟有這等摩登之人而深感驚訝。他說,楊土司聰敏過人,自幼就學習漢文漢語,而且很為通暢。同時,他還喜歡攝影,據說學習攝影已有二十餘年,其攝影技巧,據他看來與一般攝影者不能相提並論。
楊土司雖然足跡未曾踏出過甘肅,但由於經常讀書看報,對國內外政治局勢,戰爭形勢,以及中日關係等事件,了如指掌。只是由於地處偏遠,自然環境惡劣,交通交流不便,經濟與政治基礎極為薄弱,一切稅賦、貢納供不應求。儘管當時尚與上海、天津、北京等地有土特產之貿易往來,但迫於政局原因,生意每況愈下,極不景氣。
楊積慶土司在與範長江話別時說:“近十年來,英、美、法之人至其轄區內調查者,已有二三十人,甚有在其家中住居一二年者,中國新聞記者之至其境者,尚以記者為第一人……”(《中國的西北角》)
8月21日,範長江一行,在楊土司派遣的藏兵護送和引導下,離開了卓尼。
範長江是用文字公開透露出紅軍是北上抗日,並不是流寇的第一人,也是第一個把他在甘肅卓尼的見聞披露在《大公報》上的新聞記者。他於1936年,把所寫的11篇報道中的五篇與其他西北紀行作品彙整合《中國的西北角》,予以出版。這一著作的出版,使摸索在黑暗中的中國人民和探索真理的仁人志士,看到了中華民族正在崛起的希望之光。(作者:李德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