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張居正在萬曆年間的改革效果良好,有說法是為明朝續命六十年,明朝怎麼會亡在他手裡呢?他在位時明朝確實沒有亡,但他那留名青史的一條鞭法最終卻讓明朝亡了。

(一)西班牙

這事得從西班牙說起。

奧斯曼帝國崛起之後,卡在印度和歐洲之間收過路費,價格高服務差,一副愛誰誰的樣子。歐洲人又不是凱子,一心想要繞開這個瘟神直達印度。

熱那亞人哥倫布的想法是地球是圓的,往西方跑也能到印度。他周遊各國王室,想拉筆贊助再出發,畢竟他除了異想天開加臉皮厚什麼都沒有。王室們都覺得他是神經病,西班牙王室頭一次見他也這麼認為。

運氣總是留給臉皮厚的人,哥倫布第二次到西班牙推銷自己的想法時,居然成功了,可能是因為女王當天的心情好。隨後就有了著名的發現新大陸。西班牙一鼓作氣,盤下南美不少地方,還發現了銀礦,並在1560年代走上產量高峰。

西班牙王室手裡拿著大把白銀沒幹啥正事,發展經濟服務民生統統不考慮。買張彩票中了五百萬,還要分給圍觀群眾?

做的第一件事是打仗,看誰不順眼就打誰,比如派無敵艦隊去英國,想滅了伊麗莎白,或者打三十年戰爭,要廢了新教。當然,目標都沒實現,勞民傷財,自己先廢了。

多說一句,伊麗莎白25歲即位英國女王,西班牙國王菲利普二世當時31歲。菲利普二世剛喪偶,老婆是伊麗莎白的姐姐。

正常來說伊麗莎白是菲利普二世的小姨子,但姐夫最愛的往往是小姨子。兩國眉來眼去勾兌好久,每當西班牙準備放棄時,英國就撩一下,但就是不答應在一起。西班牙因愛生恨,才有了後來的無敵艦隊攻打英國。

第二件事就是買買買,當時什麼東西最高檔?當然是中國的絲綢瓷器,比現在的LV有排面多了。西班牙開著大帆船,要往中國送錢。

恰恰在這個時候,明朝隆慶皇帝下令解開海禁,允許和外國人做生意。雙方一拍即合,開始了近一個世紀的酒肉朋友之旅。

(二)白銀

當時中國是製造業強國,產品競爭力極強,跟任何國家做生意都是順差。中國貨物出去,外國白銀進來,情況和現在很類似。現在是我們的貨物出去,美國人印得美元進來。論世界工廠,我們是祖傳的。

白銀流入的途徑有幾條。第一是美洲到西班牙,再經陸上海上絲綢之路到中國;第二是從美洲越過太平洋到菲律賓馬尼拉,再到中國,第三是從日本過來。啥?日本還有白銀?他們不是資源貧乏嗎,家裡有礦的主為啥要研究飯糰的一百種做法?

沒錯,日本是白銀第二大產地,明朝滅亡前的一百年間,日本白銀總產量達到八千噸,僅次於美洲的三萬噸。失敬失敬。

明朝的稅收一直都有實物稅,官員發工資有時候也發實物。鄭和下西洋帶回來大量胡椒、蘇木,朝廷就用來給文武百官摺合成俸祿,一直花了幾十年才用完。

白銀大量流入,張居正隆重登場。

為了加強朝廷稅收,張居正主持清查了全國土地,並推行了租、役、貢一律交銀的一條鞭法。也就是說從此以後所有稅收都交銀子,糧食什麼的不要了。這個政策放以前肯定不行,市面上沒這麼多銀子流通弄,現在白銀嘩嘩流進來,一條鞭法順利實施。

(三)市場經濟

稅收貨幣化,經濟也貨幣化,市場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各地為了賺銀子,紛紛將稻田改種經濟作物,福建南部、廣東種甘蔗,河南山東種棉花,江西山西種菸草。蘇州更是被譽為絹都,也就是絲綢之都,蘇州一府可與浙江一省匹敵,承擔國家稅負十分之一強。

有人總結,江南農田種稻者不過十之二三,圖利種植者,有十之七八。

稍微警覺的人就會發現,這其中的風險太大了。

種植經濟作物的地方,平日裡的糧食需要從外地購買,糧價比較貴。這很好理解,古代運輸不便,交通成本高,跨區域糧食運輸必然導致價格上漲。清代從江南運到北京的糧食,價格甚至能漲十倍,當然,貪汙佔了不少空間。

糧食收成好的年景,大家喜笑顏開,貴一點也能買得起,反正出口賺的錢多。一旦天災人禍導致糧食欠收,問題就嚴重了。

就看哪年運氣不好了。

(四)套利

西班牙開採的白銀,除了之前說的可以用來購物,還有一個套利的方法。

最開始西班牙的金銀比是1:14,就是說1克黃金可以換14克白銀,而中國的金銀比是1:7,1克黃金換7克白銀。

怎麼套利呢?舉個簡單的例子,你在西班牙拿著7克白銀,一路遊山玩水到中國,用這7克白銀換成1克黃金,又一路青春洋溢跑回西班牙,就可以把手上的1克黃金換成14克白銀。從7克變成14克,只是因為你在人間走了一遭,就是這麼神奇。扣掉路費住宿費,利潤妥妥的50%以上。

既能購物又能套利,白銀真是個好東西。西班牙瘋狂上產能,累死了不少印第安奴隸。

白銀供給太多,越來越不值錢,以至於開採出來的白銀不能覆蓋生產成本,那這時候就只能減產。而中國因為輸入太多白銀,黃金升值白銀貶值,金銀比達到1:13,兩邊基本沒有套利空間了。

(五)末日

荷蘭1624年佔領臺灣之後,從臺灣、爪哇和馬六甲幾個方向切斷了西班牙由菲律賓往福建運白銀的通道。

白銀減產、套利輸入斷絕、運輸線路被掐,幾個因素相加,流入明朝的白銀斷崖式下降,只有從前的一半。

很多人覺得這不還有一半嗎?做過生意的人都知道,如果一個店營業額一萬能賺兩千,那營業額五千是肯定賺不了一千的,因為有房租人工剛性成本,五千的營業額很可能虧本。

同樣的道理,白銀輸入減半後,大明朝撐不下去了。

現代央行喜歡印錢,比如美聯儲去年就印了4.5萬億美元,一年的量佔過去總和的1/4 。劑量這麼大,藥停了怎麼辦?還能咋辦,放更多的水唄。

古代用貴金屬,不能隨便印,卻帶來另一個問題:通貨緊縮。

大家拿著貴金屬喜歡藏起來,有錢的地主在家裡埋個百萬兩白銀是經常的事。明朝人口增加,經濟發展,加上很多白銀退出流通,每年有巨量的輸入才能保證明市面上不缺錢。

輸入減半之後引起通貨緊縮,銀子越來越值錢,農民就遭殃了。怎麼理解呢?假如你是個明朝農民,之前一斗米能賣二兩銀子,現在銀價上升,一斗米只能賣一兩銀子,收成不變,獲得的銀子直接減半,而要交的稅是一條鞭法規定必須用白銀繳納的,稅額固定。那還咋活?

活不下去就只能造反,稍微組織一下,就是農民起義。

恰恰這時候,前面說的壞運氣不期而至。1640年代發生了天災,糧食歉收,糧價暴漲,種經濟作物的地區,許多人甚至賣豪宅買米吃。

糧食耕種面積被經濟作物蠶食,白銀輸入減少,糧食安全和貨幣安全都無法控制,無論崇禎皇帝多麼努力,明朝滅亡這道題,都是無解的。

而埋下這些禍根的,正是張居正的一條鞭法。

(六)尾聲

明朝亡於張居正嗎?不是,他死後朝廷又挺了幾十年。卻也是,他的一條鞭法確立了銀本位,讓出了國家的貨幣主權,同時導致過度市場化,糧食安全無法保證。

續命幾十年的良藥最後成了毒藥。

後來人沒看清真相,大清朝也採用銀本位,貨幣安全同樣不在自己手上。到1873年國際金本位確立之際,大清的滅亡加速了。

貨幣發行權,主糧安全,都是命脈,必須掌握在自己手上,否則就是下一個明朝。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一場蓄意謀殺,揭開歐洲百年“女巫狩獵”的黑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