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約5500個字
金樽清酒鬥十千,玉盤珍羞直萬錢。
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劍四顧心茫然。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
閒來垂釣碧溪上,忽復乘舟夢日邊。
行路難!行路難!多歧路,今安在?
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唐•李白《行路難其一》
一
歷史總是充滿了戲劇性,向來以胸懷百萬兵、義勇冠三軍而著稱的項羽,最後竟然敗在了一個曾經“鑽褲襠”的膽小鬼手上,而且這個膽小鬼追隨項羽數年,屢獻計策,卻不被項羽看重,這就是新登場的軍事天才、成就劉邦帝王大業的貴人——韓信。
韓信是淮陰人,與劉邦都是“楚人”,兩人老家相距六百餘里,韓信比劉邦年齡約小16歲。在蕭何的籌劃下,兩人在漢中共謀反楚大計,劉邦拜韓信為出師東征大將軍時,韓信只有35歲。
韓信少時與劉邦一樣,都是鄉間的無業閒人,既不願意老老實實當個農民,也沒有能力和資本做生意,而是整天違反秦律帶把長劍四處遊走,偶爾日子沒有著落時,還得厚著臉皮去熟人家裡蹭飯吃。但是劉邦有個好父親和好兄長,為劉邦謀得亭長一職,而韓信則沒有這麼幸運了。
從流傳下來的歷史典故看,韓信性格很有特點。
韓信是一個自負好強的人,窮困潦倒但堅持自尊。
他曾經數月在淮陰一位亭長朋友家裡蹭飯,亭長的妻子實在受不了韓信的白吃白喝,計劃給韓信難堪。於是在一天早上,全家人提前吃完早飯,當韓信按時來蹭飯了,發現鍋灶都已經打掃乾淨,亭長妻子端坐著不動,故意不理韓信,絲毫沒有再做早飯的意思。韓信認為這是朋友看不起自己,於是拂袖而去,與亭長絕交。
韓信並不善於經營自己的生活,但是一個懂得感恩的人。
韓信生活沒有著落,便在淮陰城邊小河釣魚,釣到魚就吃魚,沒釣到就餓肚子。一位經常在河邊漂洗衣服的老婦人看到韓信大部分時間都餓著,老人心地善良,便把自己帶的飯糰和韓信分食,一連好多天這樣做。韓信吃的都不好意思了,便主動說:我將來一定會報答您的恩情。老婦人聽完倒很生氣:你堂堂男兒不能自食其力,我只是看你可憐才給你飯吃,從不期望你有所回報。老人言畢,韓信大慚。
韓信有自己明確的人生目標,不與爛人爛事糾纏。
有一天,一群小混混故意尋釁滋事。他們在街上攔住韓信,一名少年說:你整天配個劍四處遊蕩,那我們就來個生死決鬥,看看誰的武功高強,你如果害怕了,不敢決鬥的話,那就從我的褲襠底下爬過去。當時這種情形完全是挑戰韓信的自尊心與自控力,韓信如果與小混混決鬥,那就是贏了吃官府官司,輸了被對方砍傷;否則只能為避免衝突而低頭認輸,鑽褲襠逃跑。韓信最終選擇了後者,這個曾受“胯下之辱”的名聲也一直伴隨他終生,但多是給予“大丈夫能屈能伸”的褒義評價。
二
項梁起義後,率軍路過淮陰,韓信前往投奔,在當時項軍中,韓信只是一個無名小卒。項羽任大將後,韓信擔任其侍從,他數次向項羽獻策,都未被採納。項羽手下大將鍾離昧識才,幾度建議項羽重用此人,但項羽都不以為然。
項羽進入關中後殺子嬰、屠百姓、燒宮室、劫財物,這些殘暴做法使韓信對項羽失望透頂,他繼而對劉邦的“親民長者”作風很是敬佩。當劉邦率軍前往漢中就國時,韓信便主動離開楚軍,改投漢軍,隨同前往。
韓信到劉邦軍後,被提拔為主管糧餉的 “連敖”,這是一個名稱來自楚國的小官職,韓信個人所長在統帥軍事,這個崗位並不能讓他脫穎而出。
不知什麼緣故,韓信與其他十幾個人觸犯刑律要被問斬,劉邦的侍從長(太僕)夏侯嬰負責監斬,當其他人都已處決,即將輪到韓信時,韓信終於按捺不住自己壯志未酬的不甘,他大聲向夏侯嬰喊道:漢王志在得天下,怎麼能斬殺壯士呀!
劉邦欲奪天下之事,在剛到漢中之時,還屬於絕頂機密,只有劉邦親信的幾個人參與謀劃。夏侯嬰聽到一名犯人竟能說出這等話來,連忙命令刀下留人,親自上前詢問韓信緣由。
韓信只是寥寥幾句回答,夏侯嬰就斷定此人見識了得。於是給韓信鬆綁,帶回府中,並向劉邦推薦韓信。劉邦做事既有自己獨到的識人眼光,也善於聽取身邊親信的意見,他聽完夏侯嬰的推薦後,當場下令赦免韓信,並提拔為“治粟都尉”,這已經是一個負責軍糧調配的高階官職。
這個崗位當然不是韓信所想要的,但在這個位置,使韓信有機會與丞相蕭何接觸,幾次交流以後,蕭何便對韓信有了比較深入的認識,認定韓信有經邦濟世、指揮千軍之才。
三
劉邦軍隊從關中進入漢中,按照張良的建議,讓後軍燒燬沿路棧道以迷惑項羽和關中三王,表明自己計劃全力經營巴蜀,無意東還。
但自斷出路也給漢軍們造成誤解,特別是從楚地一路追隨而來的將士,大家本夢想著立功得賞,早日衣錦還鄉,結果劉邦連出漢中的棧道都燒了,那就是很可能再沒有機會回故鄉了,大家情緒低落暗暗埋怨,個別思鄉心切計程車兵和將領甚至當了逃兵,就連劉邦的大舅哥呂澤都偷逃回了沛縣。
自古壞事裡面也可能蘊含著好事,“危”和“機”都是相互依存的。這個呂澤逃回故鄉後,招兵買馬開闢了一片根據地,在隨後的楚漢相爭中,呂澤的的隊伍又成為了劉邦的救命稻草。
韓信有建功立業的抱負,他並不滿足於做一名普通官吏,他知道蕭何等人都在向劉邦推薦自己,但是劉邦還沒有重用他為軍事將領的計劃。而項羽分封了十八位諸侯,其他諸侯那裡說不定有自己的用武之地。
韓信決定要搶抓當前亂世中,最後一波平民封侯稱王的機遇,於是把印信留在衙門,悄悄加入到逃亡隊伍中。
此時漢軍中將軍級別的逃亡者都有數十人,當韓信逃走的訊息傳來,劉邦並不以為然,但是緊接著丞相蕭何也失蹤了。
蕭何不辭而別的訊息,劉邦頓時“如失左右手”般的惶惶不安。
劉邦當年在沛縣鄉下做亭長時,蕭何是縣府的書吏,既是他的上級,也是他的摯友,兩人是共同起兵於沛縣的患難之交。蕭何個人極富才幹,起兵後各類行政事務均由其全權處理,蕭何對於他的忠誠,是劉邦從不質疑的。現在蕭何竟然也失蹤了,連最親密的人都對自己喪失了信心,這使得劉邦開始懷疑現在選擇的道路是否正確,“還定三秦”是否只是鏡花水月。
過了兩天,蕭何突然又回到軍中,第一時間來見劉邦。
劉邦又高興又生氣,大聲責罵道:連你也要背叛我嗎?
蕭何連忙解釋:我怎麼會離大王而去,我是去追回那逃亡的韓信。只要韓信在,我們便有戰勝項羽的可能。
劉邦還在遲疑納悶:幾十名將軍都逃跑了,蕭何不去追,而一名軍糧主管走了,竟然能夠讓丞相披星戴月去追趕安撫。
蕭何明白劉邦的心思,解釋說道:軍中將軍是不少,但我與韓信接觸後,認為此人是統帥之才。我們如果偏安一隅,只想著在漢中做王,那就不需要韓信這樣的人物,但如果要“還定三秦”再奪天下,以現有將軍的能力,無人能與韓信相提並論。
劉邦十分信任蕭何,立即表態:那就依丞相所言,封韓信為將軍吧!
蕭何搖頭否定:我們現在有幾十位將軍,把韓信封為將軍,他依然會逃走。只有拜韓信為大將,位列於所有將軍之上,才能留住此人。
行動力極強的劉邦當場便要派人傳喚韓信,準備拜為大將。
蕭何阻攔住說:此人心高氣傲,不能失了禮遇,如果隨便傳喚來,就封為大將軍,那倒顯得我們太過於草率。大王如果決定拜韓信為大將,那就挑選吉日,設立壇場,相關人等齋戒沐浴後,共同登壇行拜將大禮,這才能顯示我們漢國大將軍是無比榮耀的武將最高官職。
劉邦向來從善如流,於是派人築壇,按照蕭何的建議程式,正式拜韓信為漢國大將軍。
四
蕭何安排的築壇拜將儀式,可謂一舉數得。
韓信出身寒微,對於富貴榮耀極其渴望,所以性格虛榮自負。漢王劉邦按照當時諸侯祭祀天地的禮儀級別,築壇拜將,這對於韓信是無比的輝煌,恰如鯉魚躍過龍門,終於飛黃騰達驟然得志。
劉邦的文臣武將都有著自己的前途小算盤,要不然怎麼會有幾十個將領棄漢逃跑,當漢王築壇準備拜將的訊息傳出後,大家明白漢王計劃揮師東征了,自認為有實力的屬下都摩拳擦掌,準備大幹一場。這對於隊伍穩定軍心、振奮精神起到了重要作用。
劉邦本就發跡於草根,漢軍隊伍組成也以鄉間小吏、販夫走卒、無產無賴者為主,除了張良、蕭何等主要文官以外,大都對於諸侯層級以上的禮儀規範缺乏瞭解,這次按照古之祭天大禮拜將,代表著劉邦已經開始自覺或不自覺,按照君王的站位角度開始思考籌劃、推行政令了。
韓信被拜為大將軍後,也立刻拿出自己率軍東征的整體戰略部署。
一是明確設定東征的目標:與項羽“爭奪天下”,起兵目標是“天下”。
二是客觀分析當前楚漢的實力優劣:漢軍整體實力暫時不如楚軍,但是外部環境更有利於漢軍發展,雙方力量對比會此消彼長。
具體分析是:
項羽個人勇猛善戰,當前楚軍數量與戰鬥力都遙遙領先。但項羽弱點也很突出:在政治上坑降屠城、殘暴成性、不得民心;在軍事上,剛愎自用、四處征伐、匹夫之勇;在戰略上,放棄關中、封都僻壤(彭城)、難控諸侯;在用人上,猜疑防範、不肯封賞、效忠者寡。而且由於這次十八位諸侯分封不公,已經有人開始學項羽樣子棄約動武,東方的齊國已經打成一團,項羽必定要被平叛諸侯拖入無盡的戰爭深淵。
再觀劉邦則有很多優勢:按照懷王之約,劉邦先入咸陽立下滅秦首功,本應封王關中,結果卻到了漢中,天下忠義者皆同情劉邦;漢軍入關中後,軍紀嚴明,約法三章,敬老親民,深得秦人百姓愛戴;當前漢軍中多關東子弟,大家日夜盼歸,其士氣可用;項羽設在關中的三王,均為秦朝降將,他們率40萬秦兵出征,20萬戰死,20萬投降後被項羽坑殺,他們三人卻依靠賣國求榮被封王,秦地民眾對這三人恨之入骨,如果漢軍起兵首攻關中,只要一紙聲討文告,民眾就會揭竿而起,漢軍可輕鬆奪得關中,繼而兵發中原。
三是在用人和封賞策略上要與項羽“反其道而行之”:大量選任英勇善戰之人,才能攻無不克!捨得用城邑爵位封賞功臣,才能萬眾臣服!
四是在具體戰略戰役推進上“奇正結合”:充分利用當前項羽忙於平定東方叛亂,無暇西顧的機會,以迅雷不及掩耳速度第一步滅掉關中三王,建立漢軍根據地;第二步兵出函谷關,佔領各個諸侯國;第三步壯大實力後,再與項羽決戰。
韓信這一番站位高遠、極有見地的形勢分析,使劉邦對於下步如何發展豁然開朗,信心倍增。他立即同意韓信方案,開始攻秦的各項籌備工作。
五
韓信一方面嚴格按照軍事標準操練士卒,為將領們系統教授排兵佈陣及兵法謀略;另一方面開始修復被劉邦燒燬的秦嶺棧道。
關中的雍王章邯,得知漢軍在修復棧道訊息後,立即調動力量在棧道出口附近進行軍事佈防。
公元前206年9月,在漢中只待了3個多月的劉邦,按照韓信“明修棧道、暗度陳倉”的計策,親自帶兵從棧道出口西側100餘里,沒有秦軍把守的陳倉峪口殺出,突襲章邯隊伍,攻入關中腹地。
正如韓信所料,關中父老紛紛響應支援劉邦歸來,僅僅1個月時間,三秦地區就被漢軍佔領,塞王司馬欣和翟王董翳舉國投降,雍王章邯則被困守都城廢丘苦苦抵抗,直到第二年6月,城破自殺。
張良為劉邦制定的“還定三秦”計劃實現了。而張良這時並不在劉邦身邊,他辭別漢王回去輔佐韓王韓成,企圖恢復故國,但是項羽始終不令韓成就任。張良得知劉邦起兵的訊息後,立即趕往關中欲與劉邦會和,他在路上又送給劉邦一份見面大禮。
張良給項羽寫了一封信:漢王只是按照懷王之約,取回關中,得到即止,根本無意逐鹿中原,霸王不必過於憂慮。
張良在信中又附上已經自立為齊王的田榮和趙地的陳餘,動員各個諸侯聯合反楚的情報證據。暗示田榮才是霸王當前的心腹大患。
項羽此時面臨的選擇是先去山東清理田榮,或者先到關中滅掉劉邦。張良送來的信件和情報還是影響了項羽的決策,他最終決定先率兵平叛田榮。
韓信利用項羽攻打田榮的這個時間空檔,排程漢軍分三路向外擴張。
第一路向西北佔領隴西(今甘肅省臨洮一帶)、北地(今甘肅省慶陽一帶)等郡,為漢軍營造穩固後方根據地。
第二路向東南出武關,籌備漢軍東進的大本營。
第三路以迎接漢王家屬太公、呂雉的名義,直插到南陽,伺機而動。
咸陽城已經被項羽燒燬,劉邦就把國都暫定原塞王司馬欣都城所在的櫟陽,在關中地區設定渭南、河上、上郡三個行政建制郡。全面廢除秦和楚的社稷標誌及法律制度,把三秦與巴蜀地區的物產人員統籌調配,並在關中實行輕徭薄賦的統治政策,漢軍紀律嚴正,官員公正廉潔,這些高超的政治智慧和治理方法,都為劉漢政權贏得了關中民眾的普遍支援。
公元前205年1月,項羽親率大軍攻入齊國,城陽(今山東省莒縣)一戰,田榮大敗,項羽安排被田榮趕走的田假為新齊王。
項羽軍在撤兵時,又犯了與進入秦都咸陽時一樣的錯誤,燒燬城陽房屋,坑殺田榮降卒,掠奪財物婦女,齊國民眾充滿了對項羽的仇恨。田榮的弟弟田橫趁機起兵反抗,由於民心所向,田橫一舉擊敗田假,奪回城陽城池。
項羽連忙率軍又來鎮壓田橫,城陽軍民吸取上次項羽屠城殺降的教訓,男女老幼拼死抵抗,誓不低頭。各地民眾也組成小股武裝,四處襲擾楚軍部隊,破壞供給運輸,項羽陷入了要同時應對萬千齊國民眾的泥潭之中。這時,“群盜”彭越、“賢者”陳餘已經紛紛舉起抗楚大旗,與強悍的項羽開始了正面角逐。
劉邦“還定三秦”,這是他建立大漢王朝道路上具有決定意義的一步。此時的漢王領地以關中為中心,東西北三面黃河環繞,南邊縱深至漢中、巴蜀,物產豐富、地勢險要。
周曾以關中地域為基礎滅商,秦繼之而統一中國。在隨後四年的楚漢戰爭中,漢軍的關中基地源源不斷提供了兵源馬匹及糧草物資。
劉邦及謀臣們認為:此時群雄並起,項羽無暇自顧,正是漢軍東出函谷,爭奪天下的好時機。
劉邦和他的團隊踏上了這條艱難的統一道路上,他們又會遇到什麼樣的艱難險阻呢?
下期預告:《漢軍東征》彭城慘敗也使劉邦明白:漢軍與楚軍的戰鬥實力還是有差距,今後與項羽的交鋒是長期艱鉅的,不能再有絲毫輕視大意。楚軍雖然暫時實力較強,但是還沒有能力消滅漢軍,而自己有關中根據地固守,各路諸侯在政治和道義上都在反對項羽,自己已經不自覺成為反楚同盟的領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