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天,一個讓人又開心又煩躁的季節,開心的是瓜果飄香、叢林鳥鳴,煩躁的是豔陽高照、滾滾熱浪。這個季節,能少穿衣服就少穿衣服,恨不得帶著空調出門,因為是室外實在是太熱了。新的季節,也是新的時裝秀。
因為,隨著人們的生活條件提高,物質方面的要求也上去了,夏天的衣服款式也是非常多的。那麼,我們好奇,跟當代發達的社會相比,在物質匱乏、色彩單調的古代,古人夏天穿什麼呢?
作為一個普通人,我們一般是透過電視裡的古裝劇瞭解到關於古人的穿著。我們看到的夏天的古人。多是衣不露體,裹得嚴嚴實實的,又封閉又不舒服的,彷彿天氣再熱也跟他們沒關係。古人真的和我們電視看到的一樣保守嗎?
其實,才不是我們想的那麼封建呆板呢,甚至是相反的,古人在穿著方面很是大膽。他們對於天氣的關注和敏感遠超現代人。古人以“自然”為大,遵從自然,講究“天人合一”,正所謂什麼季節穿什麼衣服,所以他們的夏天和我們一樣,甚至比我們更前衛。
清朝最後一代皇帝溥儀,在其撰寫的自傳中寫道,當皇帝期間,要根據中國農曆二十四節氣換衣服,非常麻煩。
明清以前的朝代,思想更前衛。《北齊校書圖》中,一群男子穿著輕紗嬉戲,甚至於還有一名女子也一層薄紗穿著,跟著男孩子一起玩耍。古人社會等級森嚴,消夏衣服也分三六九等。長沙馬王堆曾出土過一件“素紗禪衣”,非常輕薄,質量多重呢?沒有一個鴨蛋的重量大呢。
紗衣本是古人為了朦朧美套在衣服外使用,後因穿著涼快,漸漸成富人階級消夏衣服常備。平民百姓就消費不起這種非常昂貴的紗衣了,當時人們普遍穿著麻製衣服,後為了清涼又加入“竹衣”,它還具備有其他功效,透氣、隔汗。
還有一件更為前衛的衣服,“脛衣”,是今天褲子的前身,它整體造型只有褲腿,純粹為了涼快打造的。所以,古人消夏的時候穿的衣服還是挺可以的,甚至比我們現代人都開放,所以別活在電視劇裡,多看看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