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曹操、劉備死後,孫權還活了二十九年,在他七十多歲的時候才去世,即使如此長壽依然沒有能夠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統一天下,其原因不外乎兩個:一個就是他個人能力不足,另外一個就是東吳的國力以及特性決定的。

這兩個原因,一個是內因,一個是外因,決定了他無法統一天下。

孫權的個人能力決定了他無法統一天下

對於孫權的個人能力,他的哥哥孫策其實做了一個很好的註腳,那就是守成有餘,進取不足。根據《三國志》孫策傳記載:

呼權佩以印綬,謂曰:“舉江東之眾,決機於兩陳之間,與天下爭衡,卿不如我;舉賢任能,各盡其心,以保江東,我不知卿。”至夜卒,時年二十六。

大概意思就是說,率領江東部眾進行兩軍對壘,爭奪天下,你不如我;選官任將,各負其責保衛江東,我不如你。

年僅二十六的孫策,在去世的前夕將印綬交給孫權,自己的兒子年幼,而周遭的環境又那麼惡劣,弟弟孫權成了獨一無二的最佳人選,可是孫權的優點和缺點又是那麼非常分明。孫策之言可謂一語道破了孫權的優點和弱點,優點就是捨得放權給部眾讓他們去保衛江東,可是要是爭奪天下,那就完全不如孫策。可惜孫策早死,要不是天下是否三分還未可知呢?

此後的歷次戰役也確實如孫策所料的那樣,無論是赤壁之戰,夷陵之戰還是洞口之戰以及後續和曹魏之間的許多戰役,大部分的戰役目標要麼是以保衛江東地盤,要麼是搶奪人口或者地盤為主,至於發動傾國之戰以滅掉對方,這樣的事情萬萬是不敢也無法做出的事情。

因此,孫權的個人能力以及思想就決定了他即使在劉備和曹操去世後也無法做出統一天下的事情,這個是能力決定了的,內因決定了的事情,無法改變。

東吳的國力和特性決定了孫權無法統一天下

一點:東吳的國力無法撐起統一天下的實力。

小魚吃大魚只是某種特定情況下的事情,不是常常發生,而東吳作為小國要想西滅蜀漢,北滅曹魏是幾乎無法完成的事情。東吳想吃掉像曹魏這樣的大國,也並非不可能,除非曹魏出現政局混亂,實力大損的情況下才有可能,可是時間一直都站在曹魏這一邊,東吳在發展,可是曹魏發展得更快。

在發生赤壁之戰之後,東吳和曹魏的實力相差比較大,但是還可以接受,等到公元280年,滅東吳的時候,接受曹魏衣缽的西晉的實力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

此時的東吳在籍戶口五十二萬三千,官吏三萬二千,士兵二十三萬,男女老幼二百三十萬人,而西晉在滅東吳前夕的人口有四百四十三萬人。從人口數量來看,東吳的人口只有西晉的一半,按照東吳的這個兵力之比來算,西晉至少有兵四十多萬人,並且西晉佔據了長江上游的戰略要地,擁有北方富裕的地方,因此無論是兵力,人口以及經濟來看,東吳的國力都不是北方曹魏的對手,統一天下確實是孫權無法完成的任務。

二點:東吳的立國特性決定了無法完成統一。

東吳的創始人孫堅以淮泗集團為基礎,以鐵血手段切入江東,之後他的兒子孫策更是以頑強的精神和手段在江東打出了一片沃土,從而為孫權割據江東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作為一個外來集團,江東的立國過程就是和江東本地世家合流的過程,這個過程也是不斷出讓利益的過程,從而將本土勢力和自身實力進行捆綁,最後形成了吳國,這樣的吳國導致了一個先天不足,那就是本土勢力的利益訴求和整體吳國利益訴求不一致。

江東世家大族的利益訴求圍繞江東而來,這個和外來的孫權勢力是相悖,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江東本土的世家大族的勢力愈來愈大,早已超過孫堅、孫策帶來的淮泗集團,從而在利益訴求上壓倒淮泗集團,這樣導致孫權的西討和北伐不受江東本土世家大族的支援。

沒有本土勢力的大力支援,這就讓孫權謀劃的歷次戰役總是半途而廢,要麼無功而返,要麼慘淡收場,無法併力而為。有力氣就是無法使出來,這個應該就是孫權面臨的困境。東吳本地世家大族無意北上覬覦曹魏和蜀漢的領土,唯恐傷及到自身的利益,這就讓他們在保衛江東的時候能夠悍不畏死,可是一旦北伐曹魏就出勤不出力,顯得畏手畏腳,以至失敗居多,這個大概是孫權一直努力避免而無法實現願望的問題所在。

由此可見,曹操、劉備死後孫權還有大好青春,就是無法趁機西取蜀漢北伐魏國,統一天下,其原因不是他不想,其內因在於能力不夠,外因在於東吳的國力弱小無法和曹魏、蜀漢抗衡,以及東吳的立國的特殊性,這些決定了他無法統一天下。

9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你以為996就夠狠了?看看明朝人怎麼上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