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戰國之亂(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21年),是分封制登上歷史舞臺的人間演練,雖然近百家諸侯國你爭我奪,但也屬於漢文化的內部鬥爭。

五代十國之亂(907年—979年), 很大程度受到唐朝的藩鎮制度影響,各個藩鎮之間不認可,於是藩鎮割據、自立為王,歷史不過百年。

魏晉南北朝之亂(公元220年—公元589年),從“漢獻帝禪讓曹丕”到“隋文帝楊堅滅南陳”,是中國歷史上政權更迭最頻繁的時期。

三百年間,數十個朝代及國家前赴後繼,漢文化也在此期間幾經險境,所以魏晉南北朝的混亂已經不是簡單的政權之爭,它還包含了不同民族的權利與地盤之爭。

東晉名將陶侃

三國時期的最後幾年(甘露四年),一代名將陶侃出生了,雖然家境貧寒,但是其母親卻是“四大賢母”之一。

陶侃的父親曾是東吳的揚武將軍,職位雖然不低,但去世太早,家裡又沒有兄弟幫襯,人一死家世就沒落了。陶母含辛茹苦,靠紡紗織麻維持生計,供養陶侃讀書。

在陶侃年輕的時候,有一支部隊由於冰天雪地行路艱難,路過陶侃家時希望借宿。只因家中困苦而無法招待賓客,陶母將長髮剪去換成錢財買了酒菜,這就是“截髮筵賓”的典故;

晉朝對於身世 “歧視”嚴重,世家看不起寒族,江北鄙視江左。而陶侃既是寒族又是江左出身,處於歧視鏈的底端。

由於自己的真才實學和仗義的性情,終於被身為舉孝廉的範逵舉薦,而此人正是當年陶母“截髮筵賓”受益人之一!

自古亂世出英雄,陶侃就是在亂世中不斷拼殺出來的。八王之亂、匈奴、羯胡禍亂中原、司馬睿喬遷江左,給了陶侃施展才華的機會。

名將總有對頭,陶侃在官場的被唱對臺戲的是王導,在陶侃眼裡王導就是一個不幹正事的大蛀蟲(當然在很多眼裡不是這樣)。

兩人第一次見面時,一個是封疆大吏,戰功顯赫;一個是文臣之首,德高望重。雙方拱手試探,剎那間,都感覺到了一股雄渾的內力滾滾而來,不自覺地各自後退三步。

只可惜二人最大的差別就是陶侃已經淪落為寒門,而王導是琅琊王氏最為重要的祖先之一。

王導

冤冤相報何時了?

公元334年(東晉咸和九年),七十六歲的陶侃去世了。雖然他的子嗣很多,但是活下來的並不多,直到曾孫子輩終於又出了一位“隱逸詩人之宗”——陶淵明。

陶淵明(約365年~427年),字元亮,晚年更名潛,字淵明。

從生卒時間也能看出來,陶淵明所在的時代混亂程度不比陶侃低,先後經歷的年號包括興寧、太和、鹹安、寧康、太元、隆安、元興、義熙、元熙、永初、景平、元嘉等年號,甚至於一年就換一個年號,可見其混亂程度。

而陶淵明的性格和曾祖父有些不太一樣,他缺少曾祖父鐵腕式的掌控欲。琅琊王氏的豐碑式人物王羲之在公元334年生下了自己第二個兒子王凝之,他的老婆是才女謝道韞。

謝道韞

二十九歲的陶淵明出仕江州祭酒,這是他第一次做官(之前的小官不在其列),而他的頂頭上司就是王凝之,這真是世世代代的“緣分投射”啊。沒過多久陶淵明只因“不堪吏職”,憤然辭職。

不久州郡找他擔任主簿,其實也就是掌管文書的佐吏,陶淵明思前想後還是推辭了之。

隆安四年(公元400年)陶淵明投入桓玄門下作屬吏,此人正控制著長江中上游的勢力範圍,是個伺機篡奪東晉政權的野心家,看透了桓玄的陶淵明不希望自己的政治生涯也是如此。

就在隆安五年的冬天,他最愛的母親離開了人世,陶淵明只得辭職返鄉。

時間到了元興二年(公元400年),桓玄果然奪下政權、改國為楚。

捲土重來

此時在家鄉躬耕自資的陶淵明吟出了“寢跡衡門下,與世相絕。顧盼莫誰知,荊扉晝常閉。”

次年太守劉裕聯合劉毅、何無忌等官吏起兵討桓平叛。桓玄兵敗西走,把幽禁在潯陽的安帝帶到江陵。

此後陶淵明便投入劉裕幕下任鎮軍參軍,這個復出行為有一大部分原因是陶淵明對桓玄的否定之舉,他自己也想借這個機會大幹一場,其出世風格頗有幾分曾祖父陶侃的模樣。

只可惜東晉時代積重難返的腐化現象一直存在,而劉裕的所作所為也屬於黨同伐異、誅鋤異己,這使陶淵明大失所望。

劉裕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他再次選擇了辭官返鄉。

而就在年底的時候,叔叔陶逵介紹他去任職彭澤縣令,某日郡裡派來一名督郵視察工作,看過三國的朋友都知道,這督郵表面是公事,其實就是索要賄賂沒事找事。

生性耿直的陶淵明自然對這類人和這類事極為反感,也感嘆出了那句家喻戶曉的名句:“我豈能為五斗米折腰向鄉里小兒!”幾個月的縣令生涯就此結束,陶淵明當日解去印綬,辭官歸家!

在陶淵明當縣令期間,朝廷除了分給他一塊地之外,還有自己的工資,當時縣令的年薪粗算是400斛米(1斛是10鬥),具體到月薪是15斛外加2500錢,如果折算到每一天正好是每天5鬥米外加10錢不到。

如果按現在的演算法,一天5鬥米差不多60多斤。 說道這裡只能不禁感慨在物質面前,陶淵明永遠選擇精神上的純潔與自由,而這最後20年的生命裡,他也留下了很多傳世作品,成為了人們心中的“隱逸詩人之宗”。

內心的獨白

辭官當年陶淵明就留下了《歸去來兮辭》的名篇,其中提到了叔叔幫自己找工作的辛酸,可惜自己性格所致,無法勝任也是枉費了叔叔的心意。

雖然飢寒交迫讓人困苦,但是違背真心更讓人凋零憔悴。對於自己的抱負只能說聲抱歉,後又聽說妹妹去世的訊息更是心亂如麻,本想幹完一整年再辭官,但是在仕途與親情面前,妥協的是前者,遵從的還是本心!

這首名篇屬於抒情小賦,也是一篇脫離仕途迴歸田園的宣言。先透過敘事表達了自己的潔身自好,又透過描寫不同景物製造了一份恬靜的意境,寄託了陶淵明當時的理想生活。

比如“舟遙遙以輕颺,風飄飄而吹衣”,不論舟遙遙還是風飄飄,都改變不了歸鄉的迫切心情,表象直接的表達依然很美,這些客觀事物帶給作者的感受,是因為恬適的心情才能體會到的,所以景色也是心情的寫照。

再如“問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正是把心理上的歸程之長化為時間之慢的感覺,以表現其急切盼歸的心情。

《飲酒(其五)》

在東晉滅亡的前幾年,五十多歲的陶淵明寫下了《飲酒(其五)》,就在公元416年,不可一世的劉裕分五路討伐後秦。第二年,百年滄桑的長安城終於被晉軍攻下,這使得東晉朝野一片歡騰。

以染上酒癮的陶淵明卻暗地無奈地苦笑,在他眼裡東晉只是迴光返照,它的氣數早已用盡。陶淵明嘴裡唸叨著,手裡卻不斷摸索著酒杯,此刻他想起了曾祖父陶侃的豐功偉績,想到了自己仕途的不順利,想到了東晉的互相殘殺,想到了琅琊王氏的恩恩怨怨,而這些和手中的美酒比起來,簡直是凡塵俗世,不值一提!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

“人境”就是滾滾紅塵,但是在這種地方蓋房子怎麼可能沒有車馬喧鬧?怎麼才能解決這個矛盾呢?其實很簡單,因為我的心早已不在紅塵名利之中,自然聽不到塵世的喧囂了,那些聲音在陶淵明看來就如同自然界的豺狼虎豹、蟲鳴鳥叫;

我們不禁要問:“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陶淵明這種認知是怎麼昇華出來的呢?這種價值觀的支點又在哪裡?憑什麼可以這樣解構自己的認知?”而答案就在下面四句中尋找。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

我現在有的是時間,可以安然地在籬笆下采幾朵菊花,悠然地抬頭才發現南山映入眼簾。

眾所周知陶淵明的隱居地在柴桑(江西九江市),市南的名山就是廬山,如果想起“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亦或“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便知廬山的特點是雄、奇、險、秀!

對於廬山,蘇軾需要看,李白需要望,而陶淵明只需“見”,只有“見”才是不經意的,不用橫看也不用側看,更不用什麼遠望。

因為陶淵明的廬山只有自然與閒適,沒有雄險,這就是他自己說的“心遠地自偏”。

再說“悠然”,表面上是說作者自己悠然,其實更深入地說是見南山之悠然,心境是什麼,外物就是什麼狀態。正所謂“物我兩忘,天人合一”。

後面提到的夕陽與歸鳥,如同南山和菊花一樣,只有自然的本心,按照最初的本性生活著,這就叫復歸自然,也是作者給我們的答案,他不是假裝看破。

我們不禁還要追問:“這樣的人生有意義嗎?”,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淵明給我們的答案只能自己去體會了,他認為詩中有真意,只是書不盡言而言不盡意,如果真意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一定是有偏頗的。所以陶淵明不僅看破,而且悟道了。

此刻我們仍然會提問:“你陶淵明不就是職場不得意的無奈之舉麼?”

這裡筆者卻很接受陶淵明的“職場轉身”,前面的幾次仕途之旅我們也看得很清楚,沒有背景的家庭,配上在乎精神追求的性格,陶淵明在官場只能是凶多吉少。

自古識時務者為俊傑,無畏的努力只能源於對自己的解讀不夠,對自己的道路太過陌生,何況陶淵明已經將自己最好的年齡多次獻給了朝廷。

而最後這個自然而然的退步與轉身,顯出陶淵明終於通透了,這也是順勢而為的一種表現。名韁利鎖早晚有個結束,但是如果那顆真心陷在了其中,就算80歲告老懷鄉恐怕也很難悠然自得吧……

永初二年(公元421年),劉裕殺晉恭帝,自立為王,建立劉宋王朝。這一年陶淵明改名陶潛,寫下了絕世佳作《桃花源記》,而此時距離他生命的盡頭還有六、七年。

年近花甲的陶淵明深知窮則獨善其身的道理,但是晚年已經不滿足於此,他更希望將自己的思想流傳與民間,從而寄託自己對社會的理想,如果真有那麼一天,他希望天下太平,人們安居樂業,不再有戰爭。

同時,壯志未酬的陶淵明也將年輕時的“大濟蒼生”之志,內化到了作品中,用這種獨特的方式表達了對世人的慈悲。

作品藝術構思精巧,借武陵漁人行蹤這一線索,把現實和理想境界聯絡起來。採用虛寫、實寫相結合的手法,也是本篇一個特點。語言生動簡練、雋永,看似輕描淡寫,但其中的描寫使得景物歷歷在目,令人神往。

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而陶淵明卻不一樣

我們每個人都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現實中的世界,一個是理想世界;

陶淵明也有兩個世界,一個是理想世界,一個酒杯中的逍遙世界,而現實世界早就因為“物我兩忘”而消失了。

這樣的生活使陶淵明對山水田園、風土民情有了真切的體會,他吟誦出一首首清新雋秀的山水田園詩,開創了中國古典詩歌的一個重要流派。南朝鐘嶸稱陶淵明為“古今隱逸詩人之宗”。

讓我們就用《桃花源記》的內容作為文章的結尾吧:

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屬,阡陌交通,雞犬相聞……問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漢,無論魏晉……南陽劉子驥,高尚士也,聞之,欣然規往。未果,尋病終。後遂無問津者……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秦始皇“焚書坑儒”手段雖然粗暴,但也有其必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