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凡四世
1547年,莫斯科公國大公伊凡四世加冕為沙皇(凱撒),俄羅斯國家誕生。
1570年,伊凡四世洗劫了一直有獨立和共和傾向的諾夫哥羅德,估計有上萬人蒙難。
1552年,伊凡四世屠殺大批男性居民,奴役婦女和兒童,推倒清真寺吞併了喀山汗國。
1583年,俄羅斯在利沃尼亞戰爭戰爭中被利沃尼亞騎士團、波蘭、立陶宛(1569年合併為波蘭立陶宛聯邦)和瑞典、丹麥-挪威聯合王國擊敗,失去了波羅的海大片領土。
1584年,伊凡四世病逝,兒子費奧多爾·伊萬諾維奇繼位,史稱費奧多爾一世。
1589年,莫斯科都主教區升格為牧首區,莫斯科取代君土坦丁堡成為東正教的中心。
1591年,費多爾一世的同父異母兄弟,有王位繼承權的季米特里,被費多爾一世的舅兄、攝政王戈東諾夫鮑里斯·戈東諾夫秘密殺害。
1598年,費多爾一世病逝絕嗣,全俄縉紳會議推舉韃靼貴族出身的攝政王戈東諾夫為俄羅斯沙皇。
1604年,莫斯科丘多夫修道院的修士格里高利·奧特列皮耶夫自稱是伊凡四世的兒子季米特里,在波蘭國王齊格蒙特三世的支援下攻入俄羅斯。戈東諾夫派出督軍舒伊斯基抵抗,素以實際卻放縱奧特皮耶夫向莫斯科挺近, 大量對戈東諾夫不滿的大貴族與流亡農民也加入了他的隊伍。
1605年,沙皇戈東諾夫中毒死亡,兒子費奧多爾·戈東諾夫繼位為沙皇,但很快被支援自稱季米特里的奧特列皮耶夫的舊貴族殺害,奧特列皮耶夫假冒季米特里登上了沙皇寶座。
1506年,舒伊斯基宣佈奧特列皮耶夫假冒季米特里,在莫斯科發動叛亂,殺死奧特列皮耶夫,被支持者們推舉為俄羅斯沙皇,史稱瓦西里四世。
1607年,瓦西里四世鎮壓了俄羅斯農奴起義,鞏固了統治。
1608年,波蘭以季米特里並未遇害而是逃往波蘭為由,支援偽季米特里(史稱偽季米特里二世)攻入俄羅斯,瓦西里四世的軍隊節節敗退。
1609年,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率軍入侵俄羅斯,宣佈廢黜偽季米特里二世,並向莫斯科挺近。
1610年,偽季米特里二世被手下的韃靼臣子射殺梟首,不久波蘭軍隊攻入莫斯科,舒伊斯基下詔宣佈退位並被波蘭人囚禁,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自己兼任俄羅斯沙皇。
1612年,波蘭軍隊被俄羅斯貴族們召集的軍隊驅逐。
哈伊爾一世
1613年,全俄縉紳大會選舉米伊凡四世皇后阿納斯塔西婭的侄孫哈伊爾·羅曼諾夫做沙皇,史稱哈伊爾一世。
1614年,沙皇米哈伊爾一世鎮壓了偽季米特里二世妻子戴瑪麗娜·姆尼舍克與幼子叛亂,將戴瑪麗娜·姆尼舍克下獄死,將其4歲的兒子吊死。
1617年,米哈伊爾一世被迫與瑞典簽署邊界條約,以失去波羅的海出海口為代價換回諾夫哥羅德、普斯科夫等5座城市。
1618年,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派弗拉迪斯拉夫領兵進攻莫斯科,被守城軍隊擊退。後來沙皇米哈伊爾一世與波蘭簽署和平條約,俄羅斯割讓給波蘭大片領土,換取波蘭承認米哈伊爾是俄羅斯沙皇。
1632年,波蘭國王西格蒙德三世去世,俄羅斯趁機西進,但在斯摩稜斯克城下被波蘭軍隊擊敗。
1635年,俄羅斯帝國開始修築克里米亞長城以防禦克里米亞汗國。
1645年,沙皇米哈伊爾一世病逝,長子阿列克謝·米哈伊洛維奇即位。
1648年,烏克蘭哥薩克首領鮑格丹·赫梅利尼茨基因被波蘭貴族侵奪土地長時間申述無門,憤然率領8000名哥薩克在第聶伯河下游起義,迅速席捲烏克蘭全境,年底攻佔基輔城,赫梅利尼茨基自封為全烏克蘭統領。
1649年,赫梅利尼茨基與波蘭簽訂了《茲博羅夫條約》,波蘭承認烏克蘭為獨立行政區,建立一個實質上獨立的哥薩克公國。
1651年,波蘭再次出兵,烏克蘭軍隊戰敗,波蘭佔領基輔,重新統治烏克蘭。
1654年,赫梅利尼茨基同俄國代表在佩列亞斯拉夫簽訂了烏克蘭同俄國合併的條約,換取俄羅斯出兵進攻波蘭。俄羅斯軍隊不僅收復了俄羅斯西部的失地,而且佔領了第聶伯河和西德維納河之間的白俄羅斯地區和部分立陶宛地區。
1656年,俄羅斯與波蘭簽署和平條約,波蘭承認俄國兼併烏克蘭和白俄羅斯。
1658年,赫梅利尼茨基的繼承人維霍夫斯基宣佈烏克蘭以自治的“羅斯公國”名義加入波蘭—立陶宛國家,波蘭宣佈拒絕承認俄羅斯兼併烏克蘭與白俄羅斯,引發新一輪俄波戰爭。
1659年,俄軍重新佔領烏克蘭,維霍夫斯基逃亡波蘭,俄國取消了烏克蘭的自治地位。
1660年,波蘭與韃靼聯軍連續擊敗俄羅斯,烏克蘭沿著第聶伯河分為西烏克蘭與東烏克蘭,分別被波蘭和俄羅斯控制。
1667年,俄羅斯與波蘭簽署停戰協定,第聶伯河左岸烏克蘭和白俄羅斯的一部分以及斯摩稜斯克等省歸屬俄國;第聶伯河右岸烏克蘭和白俄羅斯一部歸屬波蘭,俄波戰爭結束。
1676年,阿列克謝·米哈伊羅維奇因病去世,長子費奧多爾即位,是為費奧多爾三世。
1681年,第一次俄土戰爭結束,土耳其承認第聶伯河以東的東烏克蘭屬於俄羅斯領土,基輔也被劃入俄羅斯版圖,俄羅斯漁民有權在第聶伯河上從事捕撈和曬鹽等經濟活動。
彼得一世
1682年,費奧多爾三世病逝絕嗣,是阿列克謝一世之子伊凡五世與彼得一世分別立為第一沙皇、第二沙皇,他們的姐姐索菲婭公主攝政。
1687年,俄羅斯第一所高等院校即希臘學院在莫斯科創辦,這是莫斯科神學院的前身。
1689年,彼得一世率“少年軍”平息索菲亞策動的射擊軍叛亂,廢黜攝政的索菲亞並把索菲亞關進修道院,控制著實權。
1695年,彼得一世率軍3萬遠征土耳其的亞速,隨後在頓河河畔的沃羅涅日建立造船廠,很快建立起俄國曆史上第一支艦隊。
1696年,共治沙皇伊凡五世去世,彼得一世成為真正意義上的唯一的最高統治者。
1697年,派龐大使團出訪西歐,爭取建立並擴大反土同盟,同時學習西歐先進的科學技術。
1700年,北方戰爭爆發,俄軍在納爾瓦初戰失利後,進一步進行軍事改革,發展軍事工業,以利再戰。
1703年,彼得一世在涅瓦河口大興土木,開始建立新都聖彼得堡。
1709年,彼得一世在波爾塔瓦戰役中,指揮俄軍殲滅瑞軍主力,扭轉了戰局。
1712年,彼得下令將沙皇的寶座從莫斯科搬到彼得堡,俄羅斯正式遷都彼得堡。
1714年,彼得一世親率俄國艦隊前衛在漢科角海戰中擊敗瑞典艦隊,取得海軍建立以來第一次勝利,彼得自任海軍中將。
1718年,彼得一世處死反對改革的唯一成年的兒子阿列克謝皇太子。
1721年,俄羅斯與瑞典簽訂《尼斯塔特和約》取得波羅的海出海口,彼得一世被樞密院封為“大帝”和“祖國之父”,王后葉卡捷琳娜被尊為皇后,俄國改國號為俄羅斯帝國。
1723年,彼得一世在侵略波斯的戰爭中奪取裡海西岸和南岸部分地區。
1724年,彼得一世的皇后葉卡捷琳娜被正式加冕為副王。
1725年,彼得一世突然病逝,沒有指定繼承人,皇后、副王葉卡特琳娜在情夫緬希科夫等人支援下繼位為沙皇,史稱葉卡特琳娜一世。
1726年,俄國與奧地利結成反法同盟,同年設立俄羅斯科學院。
1727年,葉卡特琳娜一世病逝,彼得一世的12歲的孫子彼得·阿列克謝耶維奇繼位,權力掌握在權臣緬希科夫手中。多爾戈魯基公爵等保守派在彼得二世支援下廢黜緬希科夫,朝政被多爾戈魯基家族、納雷什金家族、列普寧家族等保守派勢力把持。
1728年,彼得二世下詔把皇宮移回莫斯科,並在克里姆林宮舉行加冕大典。彼得二世仍舊不理朝政終日遊樂,所有政務則委託多爾戈魯基公爵處理。
1730年,15歲的彼得二世因天花逝於克里姆林宮,羅曼諾夫家族男性譜系至此絕嗣。彼得二世的堂姑母,伊凡五世之女,彼得一世的侄女,庫爾蘭女公爵安娜·伊凡諾芙娜·羅曼諾娃被貴族擁立為女皇。
1732年,女沙皇安娜一世將皇宮遷回彼得堡,並隆重宣佈恢復它的首都地位。
1739年,安娜的侄女嫁給了布倫瑞克公國的統治者安東·烏爾裡希公爵,次年他們的兒子伊凡誕生,被安娜女皇指定為繼承人。
1740年,安娜臨終時把情人拜倫和重臣奧斯特爾曼伯爵二人召進皇宮,指定兩個月大的伊凡為皇位繼承人,指定拜倫為攝政王,次日安娜因痛風病過世。拜倫擁立嬰兒伊凡為沙皇,史稱伊凡六世。拜倫很快被伊凡六世的父親布倫瑞克的安東尼·烏爾裡希公爵策劃的政變中被捕,流放西伯利亞。伊凡六世的母親安娜·利奧波爾多芙娜被選為新任攝政王。
1741年,彼得一世與葉卡捷琳娜一世的第三個女兒、伊麗莎白·彼得羅芙娜在情夫法國大使拉謝塔迪侯爵和御醫萊斯托克支援下發動政變登上了皇位,史稱沙皇伊麗莎白一世。
1642年,伊麗莎白一世冊封情人、烏克蘭歌手拉蘇莫夫斯基為伯爵並嫁給拉蘇莫夫斯基。
1743年,俄羅斯在戰爭中擊敗瑞典,佔領了一小塊原屬芬蘭的土地。
1754年,伊麗莎白一世開始廢除國內關稅,設立貴族銀行和商人銀行,組織國際貿易的公司。
1755年,伊麗莎白一世建立莫斯科大學。
1758年,俄羅斯軍隊在七年戰爭中佔領了東普魯士首都柯尼斯堡,橫掃整個東普魯士。
1760年,俄奧聯軍重創腓特烈二世率領的普魯士軍隊,佔領了普魯士首都柏林,普魯士處於崩潰的邊緣。
1762年,伊麗莎白女皇去世,未婚且無子嗣,由她的外甥,彼得大帝的外孫普魯士人荷爾斯泰因-哥道普王室的彼得·路德維希大公繼承皇位,史稱彼得三世。彼得三世立即與普魯士簽署和平條約退出戰爭,歸還整個東普魯士以及七年戰爭期間佔領的所有土地,轉而與普魯士結盟。讓普魯士在七年戰爭中神奇逆轉局勢擊敗奧地利。彼得三世的妻子葉卡特琳娜在情夫利哥里·奧洛夫等人支援下發動政變廢黜彼得三世自立為沙皇,史稱葉卡特琳娜二世。
1763年,波蘭國王奧古斯都三世病故,葉卡捷琳娜二世迫使波蘭議會選舉親俄貴族波尼亞托夫斯基為新國王,加緊控制波蘭。
1767年,葉卡特琳娜二世召開了新法典編纂委員會,併為這個委員會寫了《聖諭》,標榜法律面前人人平等。
1772年,俄普奧三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波蘭的條約,俄羅斯佔領西德維納河、德魯奇河和第聶伯河之間的白俄羅斯以及部分拉脫維亞,面積9.2萬平方千米、人口130萬。
1774年,俄羅斯在對土耳其戰爭中獲勝,迫使土耳其簽署《庫楚克-凱納爾吉和約》,獲得了第聶伯河和南布格河之間的地區和刻赤海峽,打通了黑海出海口,克里木汗國脫離土耳其宣告“獨立”。
1775年,葉卡特琳娜二世鎮壓了普加喬夫起義,開明改革開始收縮。
1783年,葉卡捷琳娜二世將克里米亞劃為俄羅斯邊區,正式置於俄國政府管制下。
1792年。俄羅斯再次擊敗土耳其,迫使土耳其簽定《雅西和約》。土耳其承認俄羅斯兼併克里米亞和喬治亞,俄羅斯獲得了黑海不凍的出海口。
1793年,俄普兩國在彼得堡簽訂瓜分協議,俄俄羅斯佔白俄羅斯(包括明斯克)、第聶伯河西岸烏克蘭大部、立陶宛一部,面積25萬平方千米、人口300 萬。
1795年,俄普奧三國將波蘭剩餘的國土全部瓜分,俄羅斯佔立陶宛、西白俄羅斯、庫爾蘭、沃倫西部、西烏克蘭大部,面積12萬平方千米、人口120 萬。
1796年,葉卡特琳娜二世病逝,兒子保羅繼位,史稱保羅一世。
1797年,保羅一世頒佈新的皇位繼承法,規定沙皇的長子是皇位法定繼承人。
1801年,保羅一世在他新建的聖米迦勒城堡的房間中被一夥被解僱的官員謀殺,他的長子亞歷山大繼承皇位,史稱亞歷山大一世。亞歷山大一世恢復了貴族的特權,宣佈大赦逃亡的農奴,赦免或平反流放犯人,解除了貴族子弟不準出國留學的禁令,恢復從歐洲的貿易進口。
1802年,俄羅斯開始實行行政細化,推行部委制度,各部大臣由皇帝本人任命。
1803年,亞歷山大簽署自由耕作法,試圖逐步解決限制俄羅斯發展的落後的農奴制度,規定農奴可透過贖身手段獲得自由。
1809年,俄羅斯擊敗瑞典迫使瑞典割讓芬蘭,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兼任芬蘭大公。
1812年,俄羅斯擊敗土耳其迫使土耳其簽署《布加勒斯特和約》,攫取了羅馬尼亞的比薩拉比亞,把邊界推進到普魯特河。同年拿破崙入侵俄羅斯,遭受嚴重損失。
1813年,俄羅斯從波斯手中奪取亞塞拜然。
1814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以反法聯軍總司令的身份,在巴黎舉行了盛大的入城儀式。
1822年,亞歷山大一世下詔宣佈共濟會為非法,禁止共濟會在俄羅斯的活動。
1825年,沙皇亞歷山大一世突然病逝,他的三弟尼古拉根據遺囑繼位為沙皇,史稱尼古拉一世。尼古拉一世一繼位就鎮壓了十二月黨人起義。
1826年,尼古拉一世接見了剛剛從流放地歸來的普希金,宣佈現行的書報審查制度不適用於普希金本人,普希金有完全的創作出版自由。
1829年,尼古拉一世加冕,宣佈自己是波蘭國王。
1831年,俄羅斯鎮壓了波蘭起義,尼古拉一世宣佈取消波蘭王國的自治地位,波蘭被分割成為幾個省併入俄羅斯。
1837年,俄羅斯建成了俄羅斯的第一條鐵路,尼古拉一世成為俄羅斯的第一個火車司機。
1848年,尼古拉一世應奧地利帝國的請求,向匈牙利派出10萬人的軍隊,鎮壓了拉約什·科蘇特領導的匈牙利爭取獨立的起義,從而防止了奧地利帝國的分裂。
1855年,尼古拉一世在克里木戰爭敗局已定時服毒自殺,長子亞歷山大繼位,史稱亞歷山大二世。
1856年,俄國被迫簽署《巴黎條約》,被迫把多瑙河口及南比薩拉比亞歸還給摩爾達維亞,將卡爾斯歸還給土耳其,在黑海都不得保有6艘以上800噸的輪船和4艘以上200噸的船隻,也不得在黑海沿岸設立海軍兵工廠和海軍要塞。
1858年,俄國乘英法聯軍侵略中國之際,以武力威脅清政府簽署《璦琿條約》,以黑龍江為邊界,侵佔中國黑龍江以北、外興安嶺以南約60萬平方千米的領土
1860年,俄國強迫中國簽訂《中俄北京條約》,使清政府確認了《璦琿條約》的合法性,並割讓了黑龍江省烏蘇里江以東(包括庫頁島)約40萬平方公里的領土,獲得海參崴這個不凍港,以擴充套件其於西太平洋的影響。
1861年,沙皇亞歷山大二世宣佈廢除農奴制。
1863年,亞歷山大二世出兵鎮壓了大波蘭起義,把波蘭王國降為俄羅斯的一個省。
1864年,俄國透過《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割佔了中國西北地區44萬平方公里的土地,基本確定了俄佔中亞地區的東部邊界。同年俄國結束了持續多年的高加索戰爭,將高加索地區徹底併入俄羅斯版圖。
1865年,俄國征服了中亞的浩罕、布哈拉、希瓦三汗國160多萬平方公里土地,基本確立對中亞的統治。
1867年,俄羅斯和美國簽訂條約,以720萬美元的價格售出阿拉斯加。
1871年,在倫敦和會上,俄羅斯終於推翻了1856年在俄土戰爭中戰敗後簽訂的條約,取消了俄羅斯禁止在黑海擁有海軍艦隊等不利條款。
1873年,俄國與普、奧組成了“三皇同盟”。
1875年,俄羅斯和日本在聖彼得堡簽訂條約,日本承認南薩哈林島為俄羅斯領土。
1878年,俄羅斯擊敗土耳其兼併南比薩拉比亞和摩爾達維亞,黑海沿岸的巴統等地併入俄羅斯版圖。
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準備簽署法令啟動俄羅斯君主立憲的政改程序,卻遭遇恐怖襲擊遇刺身亡,亞歷山大二世次子亞歷山大繼位為沙皇,史稱亞歷山大三世。
1884年,德意志帝國、大英帝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俄羅斯帝國、奧匈帝國、美利堅合眾國、義大利王國、西班牙帝國、葡萄牙帝國、奧斯曼帝國、荷蘭殖民帝國、比利時王國、瑞典王國、丹麥王國和挪威王國舉行長達104天的柏林會議,解決剛果河流域的歸屬問題,確定了列強瓜分非洲的一般原則。
1887年,德俄關係急劇惡化,沙皇政府購買軍火,推銷公債,都指靠法國。法國利用俄國這種財政依賴性,促成法俄結盟。俄國藉助法國的輸血,工業化蒸蒸日上。
1892年,法俄兩國在彼得堡簽訂軍事協定,共同反對德國。
1894年,沙皇亞歷山大三世逝世,長子尼古拉繼位,史稱尼古拉二世。
1895年,沙皇尼古拉二世聯合法國、德國日本歸還遼東半島(三國干涉還遼)。
1896年,尼古拉二世與李鴻章在莫斯科簽訂了“中俄密約”,俄國以幫助中國抵抗日本為藉口,企圖使清政府接受自己的控制;俄國軍艦取得駛進中國任何口岸的權利;俄國取得在黑龍江、吉林修築鐵路(中東鐵路)的權利。
1897年,沙俄派兵艦侵佔了中國的旅順和大連。
1900年,俄國參加八國聯軍,絞殺中國義和團的反帝愛國鬥爭,並乘機佔據中國東北。
1905年,俄羅斯國內爆發革命運動,被迫與日本簽署《朴茨茅斯和約》,將侵佔中國東北的部分利益轉讓給日本。
1907年,英俄協定簽訂,形成了英法俄協約國帝國主義集團,同德奧同盟國帝國主義集團對峙。
1914年,俄國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
1917年,俄國爆發十月革命,沙皇尼古拉一世被迫退位,羅曼諾夫王朝滅亡,由亞歷山大·克倫斯基所領導的臨時政府所取代。
1918年,退位沙皇尼古拉二世被處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