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有人批評諸葛亮吝於寬赦他人的罪行。諸葛亮回答說:治理天下應本著公正、仁德之心,不該隨意施捨不恰當的恩惠。所以匡衡(漢朝人,累官至丞相,封樂安侯)、吳漢(東漢人,字子顏,封度平侯)治國就不認為無故赦罪是件好事。先帝(指劉備,三國蜀漢政權建立者)也曾說過:我曾與陳元方(名紀,東漢?潁川人)、鄭康成(名玄,東漢大儒,生平著述甚多)交往,從他們的言談中,可洞悉天下興衰治亂的道理,但他們從沒談及赦罪也是治國之道;又如劉景升父子(即劉表、劉琮。東漢獻帝時劉表任荊州刺史,劉表死後,劉琮投降曹操)年年都大赦人犯,但對治理國家又有什麼好處呢?
後來費禕(三國蜀人,與董允齊名,累官至尚書令,封成鄉侯)主政,採用姑息寬赦的策略,西蜀的國勢因此削弱不振。
鄭國太叔治理國家,不忍用嚴厲的方法,於是鄭國盜匪猖獗,太叔非常後悔。
孔子說:行政過於寬容,百姓就容易輕慢,這時就要用嚴厲的律法來糾正他們;過於嚴厲,百姓有可能變得兇殘,就要用寬大的政令來感化他們。用寬容來調和兇殘,用嚴厲來調和輕慢,才能做到人事通達,政風和諧。
是故《論語》有「寬赦小過錯」之說,《春秋》曾譏刺放縱有大過錯的人,二者只有調和得宜,才能求得政事的和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