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古代的狀元是真的有水平嗎?曾經聽過一個極為可笑的對比,說古代的秀才相當於現在的小學生,舉人是中學生,進士是大學生,有這個想法的人可以說對我國的科舉制度是太沒有信心了。按照當時的錄取比例和考試難度來看,真實的情況應該是985吧。

本科生只能相當於秀才,正規的碩士、博士相當於巨人重進,只要有院士的文化水準,而狀元則是進士的第一名。我國科技制度要長達一千三百年的歷史,但文武狀元加起來也就七百七十多人,接近每兩年出一個,還是在全國範圍內,就這樣考試規模、錄取比例,古今中外還能找得到嗎?

當年的科舉考試有多難?你哥舉的鼎盛時期,明朝為例,當時的考試分為三個等級,第一級是院試,考試者統稱為童生。但你可千萬不要以為考童生的都是小孩兒,七八十歲考童生的大有人在,合格後的人才能被稱為秀才。接下來的舉人考試,他更是變態。

范進中舉的時候已經五十四歲了,在那個醫學不發達的年代,這已經是該準備好。不是的年齡了。然而范進的事業才剛剛起步,這事兒攤到誰身上誰都得瘋。但其實她還算幸運的,更多的考生被考得死去活來,結果一輩子還是做不了官,只能碌碌無為的過完一生。

所以從這個角度來看,大學擴招也是一件功德無量的好事。而接下來的進士考試,那參考的都是身負絕學、才華橫溢的優秀舉人,平均年齡至少要比范進還年輕一二十歲,各頂各的八古文高手隨便拿出來一個都能把四書五經倒著寫一遍。

所以考試的重點也就從基本功轉向了策略,也就是治國安邦的能力,只有透過的人才有機會被點為狀元,成為天子門生。但你肯定想不到,雖然明朝的狀元們不太僵化的八古文制度,但卻並不像教科書裡說的那樣都是書呆子。因為靠死記硬背四書五經基本只能撐到秀才。

從舉人開始就已經全靠個人能力的發揮了,而狀元更是皇帝親自挑選出的這種能力很強的綜合性人才。是歷史上很多著名的文學家才會屢考不中。這份明朝二十六年狀元趙秉忠的電視劇,是我國目前唯一的殿試狀元真跡價值連城,

全文共兩千四百六十字,精闢地闡述了改善了吏治興邦治國的對策,對如今的安邦理政也有一定的參考價值。

所以毫不誇張地說,任何一個古代狀元在現代書法水平當個中國書法協會常務理事綽綽有餘。網路直播聊歷史,百萬粉絲不難。隨便拉出來一個人都擔得起國學大師的名號。總之,這樣的人無論何時何地都是人中之龍。原因很簡單,知識就是力量,古今亦然。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中國有哪些未解之謎第二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