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張伯倫的心中認為“綏靖”完全可以緩解世界衝突的格局,讓希特勒對英國沒有任何想法,沒想到最後的事情完全出乎自己意料,事情的走向朝著相反的方向發展,“綏靖”事情讓希特勒的胃口大開,並且毫無顧忌,但這件事有好有壞,丘吉爾也因此走向了權利的巔峰

張伯倫像小老弟一般跑前跑後,希望透過捷克斯洛伐克的解體換來英國的解脫,當希特勒得到自己想要的一切,將近1.1萬平方英里的土地後,選擇更進一步,既然張伯倫如此用心,何不選擇擴大戰果?

失去捷克斯洛伐克對歐洲的影響

希特勒選擇這片土地是有原因的,在這塊土地上有著捷方主要的工業設施,還有大量的防禦工事,被稱為歐洲最為強悍的防禦工事也不為過。在戰爭中人才是根本,而這片土地上居住著將近有著360萬人口,這一切都為希特勒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埋下了基礎。

當捷克斯洛伐克解體後,好像全英國只有丘吉爾看到了這件事情的壞處,從來沒有人像1938年10月5日下午,丘吉爾深刻解讀慕尼黑那樣透徹,張伯倫的執迷不悟將英國推向了深淵,甚至最後英國連朋友都沒有。

英國和法國相比可能有些慶幸,慕尼黑事件對法國而言完全就是一場災難,我們可以從以下3個方面看到。

1、法國在歐洲的軍事地位被動搖,原來法國同捷克斯洛伐克、南斯拉夫、波蘭等國家建立同盟,而捷方的解體讓同盟中的各國看到了法國的不地道的做法,造成各個國家心懷鬼胎,給希特勒留下進攻的機會。

2、原來捷克斯洛伐克在山地工事上有將近35個師團,在未解體之前牽制著大量的德國軍隊,當這支部隊離去後,法國完全暴露在德國面前,而法國境內100多個師團想要防衛法國全境有些心有餘而力不足。

3、法國和英國的做法讓歐洲同盟國成員失去信心,繼而更多的小國選擇靠近德國,可以說是爭先恐後的想要同希特勒搭上關係,目的就是為了保全自己,以免出現捷克斯洛伐克的局面。

當眾人在惶惶不安之時,此時的希特勒正在安排人吞併剩下的捷方地盤,因為在他的內心深知,未來還會同英法有一場一決雄雌的大戰,此時趁眾人沒有反應過來,盡力擴大地盤。

張伯倫此時還在深信自己的判斷沒有錯誤,認為當自己只要見到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會將世界格局改變,認為希特勒已經得到了滿足,剩下的時間應該同墨索里尼進一步溝通,讓他明白英國的內心,明白戰爭的壞處。

如果第二次世界大戰沒有爆發,很可能張伯倫會獲得一份諾貝爾和平獎。在1939年的1月11日,張伯倫親自前往義大利進行會談,但從義大利人所寫的《齊亞諾的日記》中可以看出,對於張伯倫來義大利的會談時“不屑一顧”的。

張伯倫在義大利人眼中,甚至於在墨索里尼的眼中是個英國貴族,只不過是一個富家子弟出身但沒有任何出息的貴族。

在張伯倫前往義大利回到英國後,齊亞諾對這場會談進行了總結:“此次會談毫無結果,英國不想打仗,甚至希望戰爭能夠來得慢一些,而英國的張伯倫竟然把自己回國後的演說詞給到我們,還請我們進行核准,這對於英國而言是一場災難”。

張伯倫信心十足地制定著自己的“5年和平計劃”,並且還希望同德國簽訂貿易協議,就在自己發表演說之後,希特勒已經向德軍下令,前往布拉格完全佔領捷克斯洛伐克。

此時眾人還在試探希特勒的底線,但沒想到希特勒根本沒有任何底線,只想著佔領、佔領、佔領。

捷方外長契瓦爾科夫斯基曾在希特勒佔領布拉格後進行過會面,這不過這次會面不能稱之為會面,更像是一種祈求,希望希特勒能夠放棄繼續擴大佔領捷方領土,給捷方一定的生存空間,沒想到希特勒提出了更加無力地要求。

1、捷方需要改弦易幟,還要忘記自己的過往和歷史,聽從德國的命令,這種方式被希特勒稱為“自由之道”;

2、捷方需退出國際聯盟,縮減自己的軍隊人數,再者外交上要同德國協商,貿易上要知會德國;

3、捷方在沒有經過德國同意的情況下,不得私自建立新工業;

5、捷方應立即宣佈猶太人不會受到捷方的保護。

希特勒給了捷方“改過自新”的機會,但這種機會對於捷克斯洛伐克而言無疑是覆滅。希特勒的要求過於嚴苛,讓捷方根本無法接受,這一商討就是兩個月,而希特勒根本等不及這麼長時間,在3月14日希特勒逼迫捷方總統哈查簽下了賣身契。

希特勒在得到捷方後歡欣鼓舞,曾狂妄地宣佈:“捷克斯洛伐克已經不復存在了!”這種狂妄讓希特勒在後期獲得了巨大的領土,當然也造成了他的失敗,但希特勒的狂妄是有根據的,看看得到的武器裝備可知其底氣從而來。

得到了1500多架飛機,10億發子彈,100多萬支步槍,還有400多輛坦克,除此之外得到的錢更是數不勝數,最為重要的是得到了歐洲最大的軍火廠斯科達,這些裝備極大的充實了德國在歐洲的戰略位置,就連墨索里尼都羨慕不已。

著急忙慌的張伯倫,丟擲了橄欖枝

希特勒將捷方完全歸入德國,張伯倫只能呆呆看著,在3月15日張伯倫表達了自己內心的遺憾,原來答應捷方的領土完整,甚至於在捷方受到侵害時會給予一定的幫助,用張伯倫的話來說現在已經成為了定局,幫與不幫完全沒有意義。

從今天來看,張伯倫的錯誤就是對自己過於自信,甚至於認為自己十分了解希特勒,認為德國的行動皆在自己的計劃之內,當自己為了世界和平前後奔走,必然會得到一個滿意的結果,沒想到希特勒用事實將張伯倫的信念所摧毀,甚至於讓同盟國差點走向覆滅。

在事實面前張伯倫選擇調轉風口,扭頭抨擊希特勒,認為希特勒過於肆無忌憚,打著自由以及和平的口號在招搖撞騙,但張伯倫忽略了一件事,曾經的希特勒是姜太公釣魚,而你屬於願者上鉤,甚至第一次坐飛機都是為了去見希特勒。

此時的張伯倫明白了希特勒心中的真實想法,這只不過是希特勒征服世界的第一步,為了能夠改變自己在英國人心中的印象,張伯倫發表了許多英勇的宣告,但千不該萬不該向波蘭做出保證,而波蘭是德國正在垂涎的第二個國家。

對波蘭的保證是“如果波蘭在未來遇到威脅,當波蘭全力抵抗時,英國有義務給予波蘭幫助和全力的支援,同時法國也已經同意,和英國站在同樣的立場之上”。

張伯倫的保證聽起來很不錯,但做起來有很大的難度,英國在軍事上已經沒有優勢,特別是空軍方面可以說完全處於劣勢狀態;除此之外國際形式也發生了變化,美國的羅斯福想要透過美國干預改變歐洲現狀,但英國和法國並不讓其插手,遠方的蘇聯發出各種忠言逆耳也被英國所忽略,此時的英國還需要提供兩個師來幫助法國防衛邊境,一切優勢都被英國丟到了垃圾桶。

戰爭講究天時地利與人和,此時的英國人心不齊,地理位置也很難防禦,國際上能夠幫助自己的可能只有法國,此時說著幫助波蘭的話語,現在看來就是張伯倫在說大話。反觀波蘭和羅馬尼亞都不允許蘇聯軍隊透過境內去抵抗德軍,這種情況只會加速歐洲各國滅亡的速度。

丘吉爾深知,如果想要挽救歐洲命運,必須讓歐洲各國同蘇聯達成諒解。

張伯倫不信任蘇聯,在3月19日蘇聯想召開一次六國會議,商討如何抵抗德國,但因為張伯倫對蘇聯懷有偏見,最後這次會議沒能夠如期舉行。

當張伯倫對希特勒失望到極致之時,義大利的墨索里尼讓張伯倫陷入抓狂的地步。在4月7日義大利軍隊在阿爾巴尼亞登陸,隨後佔領了整個國家。從當時的時局來看,義大利佔領阿爾巴尼亞是有準備的,為的是將阿爾巴尼亞作為跳板,作為進攻希臘和南斯拉夫做準備,大二次世界大戰在爆發的邊緣不斷地試探。

拋棄蘇聯的英國

希特勒對於張伯倫的所作所為恨之入骨,但也給希特勒發動戰爭帶來了藉口,他先同英國解除了英德海上條約,再者宣佈廢除了德波的互不侵犯條約,當歐洲各小國在張伯倫的帶領下反抗蘇聯時,希特勒進攻歐洲各國的計劃已經逐漸成熟。

當蘇聯為了和平做著不懈努力之時,英法兩國對於蘇聯的建議卻充耳不聞,甚至於認為蘇聯這種做法是錯誤的。有著明顯的對比是捷克斯洛伐克事件中,張伯倫能夠親自乘坐飛機往來,但對同蘇聯的商談派出的都是一些無足輕重的人員,當蘇聯提出想要三國建立軍事協定時,英法兩國更是提出了不相信蘇聯的實力,有蘇聯保證他國安全的義務,而他國並沒有保證蘇聯安全的義務。

傲慢與偏見不知從何而來,但英法最後要為這份傲慢所買單。

三國的商討從5月到拖到8月份,當蘇聯代表說出如果法西斯發動戰爭,蘇聯可以提供136個步兵師,1萬輛坦克以及5000多架飛機,還有5000到6000門大炮阻擋西邊的來犯之敵,當問及英法兩國可以提供多少兵力時,剩下的是兩國代表的吞吞吐吐含糊其辭。

其次在此之下還英法還在同德國談判,希望透過談判能將德國發動的戰爭“禍水東引”,希望法西斯集團能夠圍攻蘇聯,但蘇聯也是明白人,為了防止出現捷克斯洛伐克的現狀,別他人賣了還在幫別人的事情,蘇聯在1939年8月23日同德國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正是這一條約讓英法走上了絕路,不得不選擇同蘇聯建立同盟,再者蘇聯也獲得備戰的時間。

進攻波蘭,“白色方案”令張伯倫和平夢破滅

希特勒在謀劃已久之後,8月31日針對波蘭發動了”白色方案“,此方案是作戰命令,在9月1日對波蘭全境進行轟炸,將近150多萬德軍進入波蘭全境,從西、北、南三個方向圍攻華沙地帶,在將近27天的轟炸之後,華沙這座城市被德軍攻破。

波蘭在被德軍圍攻之時,英國和法國在做什麼?曾經的同盟應該在波蘭被入侵後立馬提供援助,但英國並沒有對德國宣戰,在這件事中,張伯倫又放棄了自己的諾言,又一次將希望寄託在德國身上,希望戰火不會蔓延到英國。

對於張伯倫的做法,英國人民逐漸想清楚了問題所在,一味地退讓只會讓德國得寸進尺,英國議會議員要求英國能夠尊重自己的諾言,幫助波蘭解決當下困境,這一要求是在9月2日提出的,但對於波蘭的幫助緩慢而又無效。

至少促動了英國對德國的宣戰,在9月3日張伯倫迫於壓力對德國宣戰,並且認識到自己過往所做一切的錯誤,在張伯倫的內心中期盼著能夠看到法西斯破滅的一天,但這一天對於張伯倫而言有些遙遠,在1940年11月9日,張伯倫離開了人世。

當英國同德國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正式爆發,張伯倫的“綏靖”方針宣告失敗,歸根結底還是張伯倫過於相信自己,過於相信希特勒。

人的慾望是無止境的,當希特勒得到捷克斯洛伐克時,立馬看中了波蘭,但此時的波蘭還處在沾沾自喜之時,英國的張伯倫也在沉浸在自我幻想的“和平”中,在英國唯有丘吉爾清醒著。

希特勒佔領波蘭摧毀了張伯倫的美夢,更是摧毀了張伯倫的信仰,只能說張伯倫最後的下場屬於咎由自取。

12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他出身寒門,攀至帝國權力核心,幾番大起大落卻能寵辱不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