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中國古代封建王朝中,政治鬥爭司空見慣,尤其那些身處權力核心的權貴,無人能獨善其身。人們常見到的戲碼是,歷史上某個權勢人物一朝失勢,便醞釀政變或叛亂奪回權力,然後或兵敗身死,或功成上位。而今天要說的主角有點特別。他出身寒門,憑藉出眾的能力一點點進入封建王朝權力的核心圈子,在政治博弈中遭到小人暗算,被流放邊疆,又被罷免官職,他卻從未因而憤憤不平,只坦然接受,最終在多次政治鬥爭中安然無恙。這個人就是西晉名臣張華。

漢末亂世以來,朝綱崩壞,軍閥混戰,當權人物絕大多數都是仰仗家族勢力和人脈起家。到魏晉時期,門閥士族勢力興起,標榜門第閥閱的風氣更加強盛。當時朝廷任用官員,往往都是優先任用朝中權貴的親族。而張華出身寒門,其父親雖曾做官卻早逝,張華幼年曾幫人放羊為生。即便如此,張華沒有自暴自棄,他博覽群書,深入研究玄學思想,很早就建立了穩固的價值觀。張華也很有才華,曾寫出流傳後世的《鷦鷯賦》,名震一時。是金子總會發光,張華在二十五歲左右時,被范陽郡太守鮮于嗣推薦為太常博士。吏部尚書盧欽在輔政的司馬昭面前對張華備加推崇,張華又轉為佐著作郎,參與編撰國史。不久,張華遷長史,兼中書郎。他才識過人,思維敏捷,“朝議表奏,多見施用”,深得司馬昭賞識,遂正式任命他為中書郎。後來司馬昭病逝,司馬炎代魏稱帝,是為晉武帝。晉武帝也很賞識張華的才能,加上張華是司馬氏提拔起來的嫡系,所以司馬炎很信任張華。張華也因而屢次得到升遷。很快,張華在皇帝身邊,位居要衝,具有了相當大的實權。

張華恪守封建道德禮法,為人豁達,勇於赴義,篤於周急,造次必以禮度。他的這些特質與司馬炎身邊的一些奸臣很不相容。司馬炎繼位十年後,晉朝國力強盛,羊祜、杜預等主張立即伐吳。而賈充、荀勖等極力阻攔。張華在司馬炎身邊極力促成伐吳戰事。因而遭到賈充等人誣陷。賈充甚至曾上表司馬炎將張華腰斬。不過此時,張華在險惡的政治鬥爭中還是安全的,因為此時的晉武帝尚且信任、賞識張華。不過不久之後的一件事使張華失去了皇帝的信任。

平吳之後。張華名重一時,眾所推服。對司馬炎而言,他的主要威脅從外部吳國,轉為弟弟齊王司馬攸。原來司馬昭原本打算立司馬攸為嗣,結果被司馬炎搶去,而司馬炎的兒子司馬衷是個白痴。所以咸寧年間開始,圍繞齊王司馬攸之國、伐吳以及太子(即惠帝)廢立的問題,朝廷也就逐漸形成兩大對立勢力。尚書令賈充、中書監荀勖、左衛將軍馮紞等人為一方,他們為人鄙薄,好觀察上旨,承顏悅色,專以曲意逢迎為事;他們主張剝奪齊王攸實權;反對出師伐吳;反對廢黜“不堪政事”得痴呆太子。侍中任愷、中書令和嶠、庾純、向秀等人為另一方。他們以名士自居,剛直守正,素輕視賈充等人的為人;他們反對齊王攸之國;主張廢昏立賢,更擇太子。兩派矛盾逐漸激化,由政爭發展到人身攻擊,互相傾軋,鬧得不可開交。張華與任愷、和嶠等人關係雖很好,政見基本一致,但他卻避免捲入兩派的人事爭端中。可是,他在伐吳問題上與賈充等人形成的尖銳對立。

有一次,晉武帝問張華誰可成為輔政大臣的合適人選,張華回答說:“明德至親,莫如齊王攸,宜留以為社稷之鎮。”而武帝一直猜忌齊王攸,不想讓他權勢過重。張華的意見當然不合聖意,所以公元282春正月,張華出任使持節、都督幽州諸軍事,領護烏桓校尉、安北將,等同於被髮配邊疆。

張華到了邊疆,指揮將領打了多場勝仗,教訓了侵略邊疆的鮮卑人。後來又安撫邊疆的少數民族,使二十多個小國家來歸附。張華的成就得到朝野人士的讚賞。很多大臣建議把張華調回中央。這時又有小人暗示司馬炎:“張華在外積攢勢力,恐怕要效仿鍾會作亂。”司馬炎於是招張華回朝,並剝奪實權、官職,只“以列侯朝見”。

至此,張歡從帝國權力的中心,短短几年間被剝奪官職,地位可謂一落千丈。儘管如此,他不為自己伸冤,也不以牙還牙,更不與小人爭長短,只是坦然接受一切。縱覽歷史,能像張華一樣寵辱不驚的權臣確是少數,這大概與他早年接觸過“順乎自然”的玄學思想有很大關係,也為他日後復出留出餘地。

10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為何二戰中在亞洲戰場頻繁出現的刺刀白刃戰在歐洲戰場卻極為少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