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一場規模、廣度和傷亡都空前絕後的戰爭,代表著人類最高的戰爭藝術,人類第一次將戰爭擴充套件到了所以已知的維度,天空中有戰鬥機、轟炸機、運輸機追逐撕咬,大海上有航空母艦、戰列艦、潛艇互相獵殺,而陸地上更是重炮和坦克的舞臺,士兵一旦進入戰場,便仿若置身於血肉磨坊之中!
德軍裝甲部隊
然而,對比第二次世界大戰歐洲戰場和亞洲戰場,我們不難發現,這兩個戰場完全不在一個層面上。歐洲戰場,飛機、坦克遍佈戰場,士兵傷亡主要是由炮擊和轟炸所致;亞洲戰場卻還是以步兵和輕型山炮為主,而特色便是頻繁的拼刺刀!按說這種落後的戰術早就該被現代戰場所淘汰,為何其仍頻繁出現在亞洲戰場,而歐洲戰場卻極為少見呢?
德國炮兵
要說這,就必須說說刺刀從何而來。在歐洲人學會了火藥技術後,他們很快便製造了效能完善,可以投入實戰的管狀火器,火繩槍。其後歐洲人改進了火槍的擊發裝置,這就是後來歐洲人用了近三百年,排隊槍斃戰術的主角,燧發槍!因為當時的槍械和彈藥技術畢竟落後,士兵射擊時要將步槍豎起,依次倒入火藥、彈丸,並用通條將其壓實,每分鐘能有兩到三發射擊就是一支合格的軍隊了,而像普魯士軍隊那樣透過體罰和懲戒將士兵訓練成機器,以將射速提高到四到五發的更是獨此一份。
糟糕的技術和繁瑣的步驟使火槍兵在戰鬥中一旦未能一擊制敵,敵人很可能就衝到眼前了,一旦近身,火槍甚至不如燒火棍好使,火槍兵往往居於下風。於是,歐洲軍隊往往是按照一定的比例安排長矛步兵團和火槍步兵團聯合作戰,火槍手負責輸出,長矛手負責近戰。但這樣的戰術效率極低,也不能在同一時間發揮所有士兵的戰力。後來法國人法國人發明的刺刀,不過早期的刺刀是將刀柄直接插入槍口的,也就是說上了刺刀便無法射擊,而現代刺刀插接的方式是後來逐步改進形成的。
刺刀的出現徹底終結了冷兵器的戰場生存空間,戰爭進入了槍炮為主的時代。不過拼刺刀也是個技術活,因為人的本能就是在遇到危險時用手裡抓著的一切東西掄向對手,士兵的本能往往是抄起槍身,用槍托砸對方,刺擊很少見,所以拼刺刀是必須進行訓練的技術活。而且白刃戰很殘酷,不是簡單的“往前一捅”這麼簡單的一下,不僅要克服本能,還得能經受得住直觀的鮮血和哀嚎,極考驗人的意志。
縱觀近代大戰,死於刺刀計程車兵只有不到3%,但刺刀的作用仍是不可替代的,起碼還能給槍手帶來一絲絲安全感。而馬克沁重機槍的出現,更是將曾經的步兵集團刺刀衝鋒戰術壓制的死死的,只要彈藥充足,機槍的火力壓制完全可以讓士兵全都倒在衝鋒之路中,集團衝鋒少了,刺刀搏擊自然也少了。
儘管認識到了機槍火力輸出的恐怖,可偏偏有人不信邪,總想逆著幹,如一戰時的英法軍隊就硬生生的頂著德軍MG08重機槍的火力,在寬達42公里的戰線上,挺著刺刀,向德軍戰地發起自殺式衝鋒,結果可想而知,德軍僅憑240餘挺機槍便在一天內送走了6萬英軍士兵。恐怖的傷亡使得自吹紳士精神的英國牛牛也有樣學樣的在戰壕裡狗了起來。由此可見,刺刀的沒落完全是現代戰爭火力成幾何倍增長所致。
一戰德軍機槍組
到了二戰,對歐洲士兵而已,刺刀除了開罐頭之外就更沒什麼大用了,一方面裝甲部隊橫衝直撞,一方面衝鋒槍、半自動步槍普及,遠距離士兵難以用步槍和刺刀對坦克構成威脅,近距離衝鋒槍射速極快,正常人類的移動速度根本來不及躲避。
可在亞洲則完全不是那麼回事,當時的亞洲工業化國家就一個日本,其餘要麼落後,要麼是殖民地,鬼子那多摳門、多狡猾啊,它直到不需要把陸軍的裝備弄的多好也能取勝。其實相比自己海軍和歐美陸軍同行,本子陸軍其實很慘,經費不夠、武器不行,子彈都算著打。日本老兵東史郎在其日記中寫道“在我們眼中,子彈就像金幣一樣值錢!”按這邏輯,美國人和德國人在那突突突的開火不是打仗,是撒幣。所以客觀的講,本子陸軍就是矮窮矬一個。
不過打架這是這樣,遇強則強,遇弱則弱,碰到不如你的自然怎麼打怎麼贏,和同行比可憐,但打打亞洲新手村還是夠了,刺刀用在著也不差哪去。再者亞洲各國相比歐洲列強有著更深的冷兵器戰鬥習慣。如刺刀在日本被稱為銃劍,日本士兵在未正式進入軍隊服役前,便在軍訓中接受過銃劍術的初步訓練。鬼子認為用刺刀這樣的冷兵器殺敵,更能表現出自己的武士精神,並震懾敵人。
日軍士兵將刺刀安裝在制式的三八式步槍上,槍身全長127.6釐米,再加上30式單刃刺刀後就可達166.3釐米,這個長度幾乎超過了日軍絕大部分士兵的身高,而二戰後期,日本士兵的身體素質不斷下降,平均身高甚至不足1.5米,舉著近1.7米的步槍就更不倫不類了。戰鬥中,日軍士兵往往三人一組,互相掩護,可攻可守,十分兇悍。鬼子拼刺刀雖然厲害,但這對我軍卻不算是個壞訊息,我軍當時組建了不少大刀隊,專門用在近戰、混戰中。
不過,別看刺刀簡單,技術含量卻不低,這也就是為何我軍裝備大刀的原因。如日軍使用的刺刀,其長度和韌性都很不錯。
我們裝備落後用不得不用刺刀,那麼歐洲人近戰用什麼呢?
德軍在大量列裝mp38/40衝鋒槍和手槍的同時,還大量列裝了41式軍用摺疊工兵鏟,這種鐵鏟兩側刃部及前端非常鋒利,有著不可小覷的殺傷力,重點是便於攜帶,多功能,易上手,因此深受士兵喜愛。後來美國人也模仿製造了自己的M1943摺疊鏟,反正這也不是美國佬第一次抄襲漢斯還不付專利費了。而蘇聯也大量裝備類似的摺疊鏟,在烏拉衝鋒中拍的漢斯暈頭轉向。可以說,歐洲戰爭的近戰就是摺疊鏟的天下,效能單一的刺刀多少顯得有些落後了。不過刺刀沒有退出歷史的舞臺,二戰後的戰爭中仍是必不可少的裝備之一,甚至英軍還分別在馬島戰爭和伊拉克戰爭中發動過沖鋒。
二戰中,之所以亞洲戰場頻頻出現刺刀近戰,雖然有傳統因素的影響,但更多的還是技術上和裝備上的全面落後所致。不過本子顯然不這麼認為,於是在太平洋上被美軍的加蘭德半自動步槍、M1卡賓槍、勃朗寧輕機槍、湯姆遜衝鋒槍組團貼臉暴打,又被蘇聯的坦克海野蠻衝撞,也是得了報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