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二戰風雲#

二戰,一個經常回望但卻不希望重現的名詞,在那個充滿血與火的年代裡,人類動用一切手段在自己的歷史上塗抹傷痛的記憶,但其實,我們在改寫自己歷史的同時,也在改寫自己的未來;

▲在阿羅約.塞山河谷中實驗的加州理工學院火箭小組成員(圖中左二為錢學森博士)

1937年,當火箭小組的成員們,還在被簡易推進裝置炸得焦頭爛額的時候,在大洋彼岸的德國,一個叫“佩內明德”的地方,馮.不勞恩博士正德國軍方的資助下,領導著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火箭專案——“A-4”火箭的研發。

作為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火箭專案,佩內明德集中了當時德國一批最頂尖的科學家:航天先驅赫爾曼.奧伯特博士、首席設計師瓦爾特.裡德爾博士、天才工程師瓦爾特.泰爾博士……

在些人的努力下,A-4專案先後解決了低溫液體推進劑、大型火箭引擎、慣性導航技術等一系列技術難題,但是在超聲速空氣動力學的理論上,佩內明德的眾人遭遇到了困難。

由於在1935年之前,德國的超聲速理論幾乎完全空白,不得已,德軍在佩內明德專門修建了一座4.4馬赫的超聲速風洞。

馮.布勞恩博士在1936年1月,專門聘請亞琛工業大學的魯道夫.赫爾曼教授,測算A-4火箭在超聲速情況下合理的外形和尾翼尺寸。

1939年6月,在加州理工學院攻讀航空、數學學位的錢學森博士,發表了四篇博士論文,其中一篇《可壓縮流體邊界層問題》第一次向人類揭示了飛機高速飛行時所遇到的“熱障”問題,這讓當時在佩內明德負責超聲速理論設計的赫爾曼教授如獲至寶,其後又透過研究錢學森博士發表的《超音速氣流中的錐體壓力分佈》一文,驗證了A-4火箭在超聲速下箭體表面的壓力分佈。

這是錢學森博士第一次與布勞恩博有了交集。

▲1942年10月3日,在佩內明德P-7試驗檯,當一枚編號為4004-的A-4火箭拔地而起時,佩內明德研發中心負責人的羅伯特.多恩伯格博士,轉身對身旁的布勞恩博士說道;

“10月份的第3天,這個日子永遠值得紀念,人類從此進入了太空時代。”

多恩伯格的這句話並不誇張,從6000年前伊朗馬特拉谷地巖壁上的星空算起,人類對星空的渴望已經有了數千年的歷史,可直到1942年第一枚A-4火箭的誕生,才讓人類摸到了宇航探索的大門,而就是這枚火箭的誕生,讓東西方兩位火箭之王,有了相遇的開始。

A-4是一枚偉大的火箭,這枚火箭奠定了人類宇航的基礎,只可惜它誕生的不是時候,正如《三體》中描寫的那樣;

“一切科學技術的最終舞臺,都是軍事上的應用”

在戰爭背景下誕生的A-4火箭也不例外。

1944年9月8日,A-4火箭如它的新名字那樣“Vergeltung”(德文“報復”),帶著一身的怒火衝向了倫敦的泰晤士河畔。

2883千米/小時的命中速度,加上1噸重的高爆彈頭,V-2的殺傷力是巨大的,戰後根據英國的統計;

V-2導彈共炸死2742人、炸傷6467人,其中1945年3月8日,一枚命中倫敦法靈頓市場的V-2導彈當場造成380人死亡。

戰後布勞恩博士不止一次地說道;

“我設計的火箭執行完美,只不過它落到了錯誤的星球上。”

其實V-2並沒有錯,錯的只是那些錯誤利用它的人……

當德國人用V-2對英國人狂轟濫炸的時候,已經是加州理工學院教授的錢學森博士,也在為美軍研製自己的火箭;

1943年夏天,美國陸軍航空部給錢學森導師馮.卡門博士,寄去了幾張在法國北部域航拍的絕密照片,馮.卡門博士在經過與火箭小組成員的研究後確定,那幾張照片上如同混凝土滑雪跳臺的奇怪建築,就是火箭所用的發射平臺。

1944年1月,美國軍方通知馮.卡門博士組建一個長程火箭研發專案組,用以研發ORDCIT火箭(軍械部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合同”Ordnance Contract to the 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的首字母縮寫),而這個專案,就是日後美國的兩大導彈開端之一的列兵A(private A)導彈,(另一個開端則是布勞恩博士的V-2)

▲根據軍械部與加州理工學院的合同,加州理工學院將以軍銜為名,由小到大、由近至遠,最終研製一枚推進劑重量不小於1000磅(454公斤),射程為75~100英里(120-160公里),最大射程的彈著點誤差不超過2%的大型火箭,圖中是參與這個專案的馬林納博士和其中之一的“WAC下士”火箭。

而在這個專案的四個小組中(彈道、材料、推進、結構),錢學森博士是推進小組的負責人,並擔任彈道小組的領導成員。

▲1944年12月參加列兵A火箭實驗工作的錢學森博士(右二)

不得不說這個世界就是這樣的神奇,當年錢學森博士的論文幫助布勞恩博士研製出了V-2導彈,而V-2導彈又催使錢學森博士為美國研製導彈,而這兩種導彈在日後又有過一段“合作”

1945年,當德國納粹開始顯露敗相後,美國人準備去德國親眼考察一下德國的軍事技術。

1945年3月,美軍陸軍航空兵司令阿諾德將軍,要求馮.卡門博士組建一個由頂尖科學家組成科學考察顧問團,奔赴德國以及臨近的瑞士、瑞典等國,蒐集有關德國火箭、航空等方面的情報。

而作為馮.卡門博士的愛徒、美國最頂尖的火箭科學家,錢學森博士理所當然的成為了這個科學考察團的成員。

多年後,馮.卡門博士在他的口述自傳中是這樣形容這一段歷史的;

我的朋友錢學森,是我向美國陸軍航空兵(空軍)推薦的科學顧問團專家之一。錢是加州理工學院的火箭小組元老,二次世界大戰中為美國的火箭研製做出過重大貢獻。他36歲時已是一位公認的天才,他的研究工作大大地推動了高速空氣動力學和噴氣推進技術的發展,有鑑於此,我舉薦他為陸軍航空兵(空軍)科學顧問團成員。

1945年4月底,錢學森以美軍上校軍官的身份,跟隨馮.卡門為首的美軍科學考察團奔赴德國。

在先後考察了位於德國布倫瑞克的空氣動力研究所和亞琛的空軍基地後,他們又在哥廷根審訊了馮.卡門博士的導師;近代流體力學奠基人、空氣動力學之父普朗特,並留下了那張著名的照片。

▲中美德三代空氣動力學家,難得一遇的會面。

而也就是在這次科學考察團訪德之際,1945年5月2日,布勞恩博士的火箭團隊,在德國諾德豪森附近向盟軍投降,面對如此意外的收穫,考察團迅速意識到這是深入瞭解德國火箭的進展的關鍵,隨即科學考察團便奔赴諾德豪森審問了布勞恩博士這位德國火箭之王。

▲剛剛向美軍投降的布勞恩博士(圖中左臂打石膏者)

由於美國至今都沒有公開這次審訊的影像資料,錢學森與布勞恩博士也對此諱莫如深,所以我們很難了解,當兩位神交已久的東西方火箭之王,在第一次碰面時,雙方到底懷揣著怎樣的心情。

但從事後來看,這次會面大大推動了美國甚至人類的火箭程序。

會面結束後,布勞恩博士詳細總結了德國的火箭研製情況,並起草了一份名為《德國液態火箭研究與展望》的報告。

而他本人以及700多名德國科學家、工程師,也在隨後被轉移到了美國,負責了美國第一個彈道導彈專案“紅石”的研製工作。

▲部分赴美德國科學家合影

而錢學森博士則在這次考察結束後,與考察團的成員們一起起草了一份名為《邁向新高度》的考察報告,在這份考察報告裡,錢學森博士對高速空氣動力學的現狀和發展都進行了翔實的論述,其內容涵蓋了脈衝式噴氣發動機、衝壓式噴氣發動機、固體與液體推進劑火箭、超音速導彈、核能作為飛行動力的可能性等一系列關鍵火箭技術,並對這些技術已有的研究成果、當時存在的問題和未來發彈展的前景,進行了科學的和理性的評估。

這份考察報告受到美國國防部和軍方高度讚譽,成為了美國在戰後火箭、導彈、飛機長遠發展計劃的重要藍圖,既為美國空軍未來50年的發展指明瞭方向,也從根本上改變了未來戰爭的形態,對日後美國迅速取代德國,成為世界航空強國和火箭強國奠定了理論基礎。

後來美國著名專欄作家密爾頓·維奧斯特,在一篇評價錢學森的文章裡,這樣評價道;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在錢學森的幫助下,使大大落後於德國的非常原始的美國火箭事業過渡到相當成熟的階段。他對建造美國第一批導彈起過關鍵的作用。他穿上軍裝隨同盟國軍隊進入德國去研究由希特勒的工程師們設計的可怕的空襲武器。4年以後,他就成為制定使美國空軍從螺旋槳式飛機向噴氣式飛機過渡,並最後向遨遊太空的無人航天器過渡的長遠規劃的關鍵人物。錢學森的貢獻的價值,一次又一次地得到美國官方的讚揚和確認。錢學森是幫助美國成為世界第一流軍事強國的科學家,銀河中一顆明亮的星。”

而布勞恩博士的V-2火箭,在美國又與錢學森博士的ORDCIT火箭,一起開創了人類火箭歷史的新篇章。

▲1948年5月13日,格林尼治標準時間13:43分(當地時間6:43分)在白沙靶場的LC33發射工位,美國陸軍利用一枚V-2火箭作為第一級、一枚WAC火箭作為第二級,實驗了世界上第一枚成功的二級火箭。

儘管這枚火箭的最高點僅有127.2千米,只是剛剛飛過“卡門線”,但卻驗證了多級火箭的構想,把航天先驅齊奧爾科夫斯基的“火箭列車”,從理論變成了現實。

如果說1942年V-2導彈原型A-4火箭的首飛,標誌著人類摸到了宇航探索的大門,那麼這次二級結合實驗的成功,則讓人類推開了這扇探索的大門。

後來他們分別主持著東西方兩個大國的航天事業,處在在地球的兩端的他們,都在人類的宇航史上留下了濃墨重彩的一筆。

而當我們回顧歷史,會發現在二戰這一人類最痛苦的時代裡,還有兩位年輕的科學家,透過自己的努力,將人類毀滅自己的武器,轉變成了為人類探索宇宙的工具,人類的未來還很漫長、我們對宇宙的探索還有無限的可能,希望我們以後都把這些可能變成美好的記憶。

16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如果羅斯福還在世,仍然會對日本使用原子彈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