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史記高祖本紀》記載,劉邦奉了義帝的命令,率軍一路西進,去攻取大秦帝國的核心,咸陽的所在地,關中。
這一路之上的艱難險阻姑且一筆帶過,那一日,劉邦的大軍就來到了關中的四大門戶之一,武關。您沒看錯,劉邦沒有走函谷關,他走的是武關,關於函谷關、武關和關中的關係,這裡給大家簡單介紹一下。
秦國的核心地帶是關中,關中有四道大門,分別是東方的函谷關、東南方的武關、西方的大散關和西北的蕭關。關中關中,就是四關中間的地方,名字就是這麼來的。
其中西方的大散關和西北的蕭關,距離中原地帶太偏、太遠,不好繞,那麼想攻進關中,就剩下武關和函谷關這兩個選項了。
函谷關地勢非常險要,極其的易守難攻,戰國時期,秦國同山東六國交手的時候,函谷關被封,秦國就不得東進,秦軍出函谷關,就可以爭雄天下,函谷關的重要性,可見一斑。
戰國時期,武關位於秦國和楚國的交界處,充當了秦楚二國的城牆。當年楚國最憋屈的楚懷王,就是被秦昭襄王騙到武關談判,被抓到秦國的,從武關到咸陽之間,還要經過一個嶢關、藍田,秦國在這一帶也佈置了強兵。
函谷關則不同,函谷關距離咸陽很近,只要攻破了函谷關,咸陽的東方就無險可守了。所以,歷來從東方向關中進攻,都是會走函谷關,但是劉邦這一次偏偏走的就是武關。
面對眼前的武關,張良給劉邦出了一個好主意。天下形勢都這樣了,很少有人會一心為秦國守大門,不如派酈食其和陸賈去遊說武關守將,給他許下很多好處,他肯定會動搖的。
酈食其的大名,咱們就不用多介紹了,陸賈也是一流的口才,劉邦做了皇帝以後,陸賈憑三寸不爛之舌,就說的南越王趙佗向漢朝稱臣。這哥倆過去一頓白話,武關守將果然動搖了,這一動搖就放鬆了警惕,劉邦趁他防備鬆懈,發動了襲擊,結果一舉拿下武關。
劉邦這事幹的確實不地道,人家都動搖了,按理說總該給他合作或者投降的機會,這會可好,結結實實的把武關守將給耍了。不過話又說回來,在那個戰亂的年代,像劉邦這樣行事的人,一點也不稀罕。還有就是,說不定,這就是張良給他出的主意。
拿下武關之後,劉邦的大軍又來到了嶢關的面前。劉邦現在手下有兩萬多人了,可能是覺得腰桿子粗了,他想硬氣一回,過過粗魯人的癮,張良及時攔住了他。
雖然我們武關過的很從容,可那靠的不是純粹的武力值,嶢關的秦軍還是很強的,我聽說嶢關守將是屠夫的兒子,這種商人出身的人,是可以用利害誘導的,您先安營寨扎,做出五萬人吃飯的樣子,再派人去附近山上掛滿旗幟,做出疑兵的樣子,然後派酈食其帶著禮物去拜會嶢關守將。
張良又算對了,看到對面的人手眾多,嶢關守將本來這心就有點發顫,現在對方主動來示好了,他也就沒必要為秦國盡忠了。非但不盡忠,他還決定要更進一步,跟劉邦聯合,一起去攻打咸陽。
對方這個態度,劉邦非常喜歡,可張良又攔住了他。
這哥們說的應該是心裡話,可這並不代表嶢關秦軍的意思,戰敗可以接受,投降也可以理解,那馬上就調轉槍頭打咸陽,這就有點不靠譜了。萬一他手下士兵控制不好兵變了,那我們也會受牽連的。乾脆,我們還是按照武關的打法,趁他們不注意,打過去算了。
劉邦就依從張良的意思,率軍襲擊嶢關的秦軍,果然是一舉擊潰,秦軍逃往了藍田。劉邦又帶兵追到了藍田,雙方再次交戰,這回徹底的擊潰了秦軍。清除了眼前的障礙,咸陽城對劉邦來說,已經是一座不設防的孤城了。
說一句題外話,《史記》裡沒有明確記載,走武關不走函谷關是誰的主意,可根據後面的表現來看,這個建議出自張良的可能性非常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