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稱淮右布衣,出身平民的朱元璋最終平定了南北梟雄,推翻了元朝的統治,建立了大明王朝。建國稱帝后,朱元璋最擔憂的問題有兩個,第一即建都,定都何處?第二個就是如何維持皇家萬世一系的獨佔統治?
先說建都,定都何處?為何這麼選擇?龍盤虎踞,龍興之地早在公元1355年時,陶安就建議先取金陵,據形勢以臨四方,馮國用也勸定都金陵,以為根本。1356年朱元璋就率下屬攻克了南京,並且改名應天府。之後朱元璋擴大了應天的舊城,建築新的宮城,正式以南京為根據地,向四方擴張。公元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稱帝,建立大明王朝。之後大明軍隊東征西討平定四方,到了洪武二十年遼東歸附,全國統一。
地理因素,經濟原因統一全國,地盤由東南一角擴大到大明帝國,南京還合適和適應這個龐大的帝國嗎?並且元軍雖遠走沙漠,但是依然有強大軍力,沿海又有倭寇侵擾。由於環境原因,遼東到廣東,幾千裡的海岸線處處都有被倭寇侵掠的危險。而東北和西北,長城之外便是蒙古的勢力,如果不在險地屯駐重兵,蒙古鐵騎縱橫而下,黃河以北則不可守。可是若邊防用重兵,軍權託付將領,又怕尾大不掉,形成藩鎮跋扈的危險。如果重兵隸屬於朝廷中央,那麼國都又必須在國防前線處才能有效的指揮。當時經濟中心又在東南。江浙富庶,工業發達,是絲織工業,鹽業的中心,財賦出於東南。
千里挑一,大臣不願還有朱元璋的功臣大都是淮西子弟,地道的南方人,不願意離開家鄉。而且朱元璋查看了汴梁,朱元璋親自視察覺得還不如應天,而且長安,洛陽,開封若需要重新建都,還需要江南提供役夫,天下剛定,如何未免和百姓過不去。還不如依舊在南京,長江天塹,龍盤虎踞,可以立國。由於地理位置,經濟,千挑萬選,大臣等原因,最後洪武十一年,正式改南京為京師,宣佈正式定都。
再說第二個問題,如何維護皇家萬世一系的獨佔統治?分封諸王,守護邊疆,護衛皇家為了維護大明邊疆安全,朱元璋大封諸王,將他們分封在全國各地,駐守全國各軍事要略之地。分佈在前線的諸王,他們的任務是防止蒙古人,他們憑藉天然的險地,建立軍事據點,有塞王之稱。他們雖然貴為親王,卻沒有土地,沒有人民,不能干預民政。
王府以外,便歸朝廷所任命的各級官吏統治,每年有一萬石的俸米和其他賞賜。唯一的特權是軍權。每王府設親王護衛指揮使司,有三護衛,護衛甲士少者三千人,多的到一萬九千人。塞王的兵力尤其雄厚,如寧王所部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所屬朵顏三衛騎兵,驍勇善戰。秦、晉、燕三王的護衛特別經朝廷補充,兵力也最強。
《皇明祖訓》規定: “凡王國有守鎮兵,有護衛兵。其守鎮兵有常選指揮掌之,其護衛兵從王調遣。如本國是險要之地,遇有警急,其守鎮兵、護衛兵並從王調遣。”而且守鎮兵的調發,除御寶文書外,並須得王令旨方得發兵: “凡朝廷調兵,須有御寶文書與王,並有御寶文書與守鎮官。守鎮官既得御寶文書,又得王令旨,方許發兵。無王令旨,不得發兵。” 這規定使親王成為地方守軍的監視人,是皇帝在地方的軍權代表。平時以護衛軍監視地方守軍,單獨可以應變;戰時指排兩軍,軍權託付給親王兒子,可以放心高枕了。諸塞王每年秋天勤兵巡邊,遠到塞外,把蒙古部族趕得遠遠的,叫作肅清沙漠。凡塞王都參與軍務,內中晉、燕二王屢次受命將兵出塞和築城屯田.大將如宋國公馮勝、穎國公傅友德都受其節制,軍中小事專決、大事才請示朝廷,軍權獨重,立功也最多。
以親王守邊,專決軍務,內地各大都會,也以皇子出鎮,星羅棋佈,盡屏藩皇室、冀衛朝廷的任務。國都雖然遠在東南,也安如磐石,內安外攘,不會發生什麼問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