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三國的歷史當中,蜀漢的李嚴與曹魏的司馬懿,兩人的人生際遇,非常的相似。但是最終的結局,卻是天壤之別,李嚴身敗名裂,司馬懿則建立了千秋功業。是客觀原因還是主觀因素?是偶然還必然?其中又有著怎樣的職場智慧和教訓。

李嚴原本是荊州劉表的手下,曹操南征時,他西奔投靠益州的劉璋,劉備入川,李嚴又率部投降了劉備,被任命為犍為太守、興業將軍。李嚴很有才幹,在犍為太守的任上,頗有政績,逐步成為蜀漢的重臣。222年,劉備因關羽被殺,興兵討伐東吳,在夷陵之戰中,被東吳大將陸遜打得大敗而歸,退守永安。悲憤交加的劉備,一病不起,自知來日無多,積極安排佈局後事,徵召李嚴進永安宮,任命其為尚書令。第二年三月,劉備病重,李嚴與諸葛亮一起受遺詔,輔佐少主劉禪,《三國志先主傳》稱“託孤於丞相亮,尚書令李嚴為副”。同時任命李嚴為中都護,統管內外軍事,鎮守永安。新帝劉禪繼位,封李嚴為都鄉侯、假節,加光祿勳。

然而八年之後的231年,諸葛亮第四次出祁山,北伐曹魏,以中都護的身份代理丞相府政務的李嚴,負責督運軍糧,卻因下雨道路泥濘,延誤時日,耽誤了北伐大業,因而獲罪,被廢為平民。234年,諸葛亮病逝,李嚴也跟著激憤病死。身為蜀漢託孤重臣的李嚴,就這樣無所作為的孤寂謝幕。

239年正月,魏明帝曹叡病危,授命大將軍曹爽和司馬懿,共同輔佐八歲的幼主曹芳。曹爽為正,司馬懿為輔,共同執掌朝政。十年後的249年,司馬懿父子突然發動“高平陵”政變,以謀反的罪名誅殺了曹爽及其黨羽,司馬氏獨掌曹魏軍政大權,開啟了屬於司馬氏的時代。

都是先主臨終時的託孤重臣,同時又都是副職,李嚴與司馬懿最後的成就,差距怎麼會這麼大呢?從客觀條件來看,李嚴的條件其實比司馬懿還要好很多。

李嚴被劉備選拔為輔政大臣,更多的是將他作為益州集團和東州集團的代表人物,來平衡以諸葛亮為代表的荊州集團,以均衡蜀漢內部的三股力量,維護團結統一;司馬懿被魏明帝曹叡,臨時拉進輔政大臣名單,更多的考慮是司馬懿久歷戎機,資歷豐富、老成謀國,用他來輔助沒有多少歷練的大將軍曹爽,是用其才。從這一點來看,李嚴在蜀漢未來的話語權,應該是遠超司馬懿在曹魏未來朝堂中的話語權,這一點,在倆人後來的權力安排上,也很明顯地表現出來,司馬懿很快就被架空,而李嚴的地位卻在不斷上升。

司馬懿在新朝被任命為侍中、持節、都督中外諸軍、錄尚書事,名義上是與曹爽共同執掌朝政,但是實際的軍政大權,卻牢牢地掌握在皇室宗親、大將軍曹爽其及親信手中,司馬懿只是曹魏皇室的一個高階打工仔。與李嚴同為輔政大臣的諸葛亮,卻並非劉氏皇室宗親,他與李嚴一樣,都只是劉氏皇室的打工人,並沒有身份上的差異。更為重要的,李嚴與諸葛亮分工明確,諸葛亮以丞相的身份總領政事,李嚴以中都護的身份,統管內外軍事,劉備這樣的人事安排,與當年東吳的孫策臨終託孤非常類似,張昭和周瑜分別以中護軍與長史的身份共同執掌政事,一文一武,一副一正。也就是說李嚴的手中,是握有軍事大權的,相比於司馬懿要好很多。

司馬懿雖是曹魏四朝元老,為曹氏江山南征北討,功勳卓著,但是因為曹操的一句其人有“狼顧之相”,給其身上打下了人品不可靠的烙印,讓曹魏的四代皇帝,都對司馬懿充滿戒備之心,對其嚴加防範。李嚴對於蜀漢,雖沒有像司馬懿那樣立下不朽功勳,但是其身上沒有“不貞不忠”的標籤,劉備對李嚴火速提拔為尚書令、輔政大臣,在劉備的心中,似乎有平衡鉗制諸葛亮,防止其一家獨大以致專權的味道。如此來說,李嚴在新朝的環境,明顯要好過司馬懿。

好的機遇、好的環境,不一定成就好的功業。李嚴自身,對比於司馬懿,有著無可彌補的缺陷,對於職場的人們,有著教科書般的啟迪。

心胸有多寬,視野就有多寬

李嚴有才來假,但是他心胸狹窄,性情孤傲,難以與人相處也是事實。《三國志》的作者陳壽,評價其為“都護李嚴性自矜高。”李嚴做犍為太守時,曾經因為遷移郡治官邸的事,與持反對態度的下屬、郡功曹楊洪發生爭執,逼得楊洪一氣之下辭職不幹了。都督江州後,又與屬下牙門將王衝發生摩擦,王衝懼怕被陷害,直接選擇叛逃降魏。護軍輔匡等人,年齡和地位都與李嚴差不多,但李嚴自恃清高,不屑於與他們來往。後來,被廢為平民流放梓潼郡的李嚴,得到諸葛亮去世的訊息,不是整裝待發,報效朝廷,居然擔心諸葛亮之後的朝廷再不會啟用他,因而激憤發病而亡,其心胸氣量可見一斑。

司馬懿的氣度心胸,就遠比李嚴寬廣得多。司馬懿曾與諸葛亮對陣五丈原,自知打不贏敵人,選擇堅壁不出,無論諸葛亮如何挑戰,如何派人給司馬懿送來“巾幗婦人之飾”以羞辱,司馬懿不以為然,泰然自若,拒不出戰,將諸葛亮生生耗死在五丈原。

格局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

李嚴被廢,直接的原因是諸葛亮北伐曹魏,李嚴負責督運糧草,因為連降大雨道路阻塞,延誤日期,導致諸葛亮功敗垂成。但是,身為顧命大臣、都鄉侯、驃騎將軍的李嚴,在明面上的地位,與丞相諸葛亮並沒有太大的差異,僅僅因為天氣原因延誤糧草,就被貶為平民嗎?顯然不是!諸葛亮因為糧草不濟而撤軍,李嚴卻反而以此指責中傷諸葛亮畏敵撤退,就是不顧大局不講道義了。

李嚴不顧全大局的表現,還不僅僅是這一次。227年,諸葛亮北伐,調李嚴之兵進駐漢中,李嚴推三阻四,不但不遵從命令,反而要求劃出五郡,建立巴州,讓他為刺史;230年,諸葛亮再次準備西征祁山,打算讓李嚴鎮守漢中,李嚴卻趁機大談司馬懿開府建衙,借司馬懿表達自己的要求;更為嚴重的是,李嚴為實現自己加官進爵的意圖,寫信給諸葛亮勸他“宜受九錫,進爵稱王”,這一系列的動作,充分表明李嚴心中沒有大局觀,沒有朝廷的整體意識,心中只有自己的私利,這樣的格局,以至於在整個朝堂,失去了人心和威望,被廢黜也是意料之中的事情了。

司馬懿在曹魏集團的職業生涯,一直在被人質疑中艱難前進,但是他始終都保持著強烈的大局觀,只要是有利於國家朝廷的事,從不計較個人得榮辱失。241年5月,東吳兵圍樊城,形勢危急,已經被曹爽趕出朝廷權力中樞,轉任太傅的司馬懿,不顧年邁主動請纓,率兵救援解除了樊城之危。244年,為樹立個人威望,曹爽興兵十餘萬進入漢中攻打蜀漢。深諳軍事的司馬懿,知道不會取勝,出面堅決勸止。在軍事行動失利時,司馬懿又急切地給前線主帥夏侯玄寫信,全面分析形勢,力陳厲害得失,堅決主張退兵,從而避免了全軍覆沒的危險。一個被趕出朝廷的“落魄老頭”,安坐城頭觀風景,巴不得政敵失敗,可他還一直憂心朝廷,不時出手解朝廷之難,難怪其發動“高平陵”政變時,有那麼多的朝廷大佬支技他。

能受多大委屈,就能成多大事業

魏明帝曹叡病逝,曹爽與司馬懿共同輔政。除了曹魏皇室的宗親身份之外,並無戰功一步登天的曹爽,在四朝老臣司馬懿面前,完全是個小字輩。憑藉自身功勳和資歷,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完全可以在曹爽等人的面前頤指氣使,特別是在曹爽憑藉皇室宗親的身份、正輔政大臣的職權,不斷在朝中安插培植親信嫡系,不斷打壓排擠司馬懿,先是免了他錄尚書事的實權,讓其改任有職無位的太傅,之後更是將朝中軍政大事,繞開同為輔政大臣的司馬懿,將其完全架空,司馬懿並沒有深感委屈,據理力爭,反而不惱不氣,乾脆稱病不朝,在表現上徹底低頭服輸,不再過問朝政,放手讓曹爽唱獨角戲。

反觀李嚴,卻是明裡暗裡處處與丞相諸葛亮爭權奪利,先是爭地盤,要求以江州為中心,劃出五郡成立巴州,由他自己統管;爾後又向朝廷提出要開府,建立自己的府衙和辦事機構;為了自己的爵位,更是提出要諸葛亮“受九錫”,個人的私慾沒有被滿足,就拒絕接受朝廷的調遣,甚至完全不配合朝廷的重大軍事。這樣的格局,與司馬懿相比,實在是差之遠矣。

敢拼搏,才會贏

司馬懿的人生汙點,主要來源於其成功發動高陵軍事政變奪權,但是從司馬懿的角度看問題,發動軍事政變,完全是司馬懿抓住千載難逢的機會,拼搏而得到的應有回報。司馬懿發動軍事政變的基本盤,只有任中護軍、掌管著司馬門的大兒子司馬師,所依靠的軍隊,也只有司馬氏自己私自豢養的三千甲士,不但沒有必勝的把握,甚至還可以說是風險極大。政變得如此成功,完全依賴於司馬懿的膽識和謀略,還有奮力一搏的勇氣和決心。

當然不是說李嚴也要學司馬懿謀反,但是手握軍事大權,面對顧全大局處處團結他的丞相諸葛亮,他完全可以利用自己手中的職權,以甘居人下的姿態,以不計個人名利的心胸,全力協助諸葛亮,為蜀漢建功立業。若如此,作為僅有的兩名輔政大臣,在諸葛亮死後,面對弱勢無能的後主劉禪,李嚴完全大有一番作為,蜀漢也不至於成為三國當中,最先滅亡的一個,自己更不至於鬱鬱而終。可以說,李嚴自從白帝城被託孤之後,就完全沒有了再奮力打拼的決心和鬥志,一心躺在曾經的功勞薄上,爭權奪利,事業怎能有新的發展和更大的成就呢?

好的人生機遇,並不一定成就輝煌的事業,關鍵在於自身的心胸和格局,以及永遠在路上的拼搏奮鬥精神。

15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盛世陰影下,賢相內鬥成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