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明朝宮廷“食堂”
明朝沒有“御膳房”,膳食主要由外廷和內廷兩套管理體系。
宮廷的管理機構叫做光祿寺和太常寺,不但宮廷日常的飲食,連帶年節慶典、各種儀式、宴請大臣外賓等等,凡是給活人吃的,都歸光祿寺負責;而祭祀用的飲食(給死人吃的)是由太常寺負責的,此外,光祿寺還要負責所有相關物資的採購,管得相當寬,因此光祿寺卿算是個肥缺兒,屬於從三品,相當於現在的副部級了吧。
根據民間流傳的一些說法,光祿寺雖說是皇家“食堂”,但真的沒辜負這個“食堂”二字,做出來的飯菜口味實在讓人提不起興趣來,想吃到民間那些蒼蠅小館的美味,是不太可能的,光祿寺提供的御膳,講究的是排場和奢華,雖說也有時令食材,但是口味卻要中規中矩,也因此少了幾分“野食”的樂趣,同樣的菜天天吃、月月吃、年年吃,再提一下菜名,都能吐出來。
在《萬曆野獲編》中記載了當時北京城流行的諺語“京城四大不靠譜”:翰林院文章,武庫司刀槍,光祿寺茶湯,太醫院藥方。其中“光祿寺茶湯”有幸上榜,可見光祿寺飯菜的難吃是多麼深入人心。
當然明朝的皇帝也不是吃素的,後期隨著宦官的地位一步步提升,不少明朝皇帝都會隨著宦官一起吃香喝辣,想想就知道,宦官黑那麼多銀子,又沒後代,留著錢幹嘛?!當然要及時行樂了,所以口腹之慾絕不能少。自然而然的,後期皇帝的膳食基本上都由內監部門(內庖)來接管了,內廷也產生了。
內廷又分為宦官管理的“尚膳監”和女官管理的“尚食局”,下面又設有司膳、司釀、司藥、司禧等部門,這可算是皇帝后妃們的貼心小棉襖了,變著法兒得研製主子們喜歡吃的美味,感覺光祿寺就像是一本正經的正房太太,而內廷就是妖嬈嫵媚的小姨娘了,皇帝是既要正房太太撐面子,也要體貼的小妾暖廂房。
2、帝王吃飯又怎樣,老祖宗的規矩不能少
和清朝相比,明朝的御膳雖然沒那麼繁瑣,但也是諸多規矩,首先菜色那都是由專門的機構定好的,就是所謂的例菜,所以皇帝也不是想吃什麼就吃什麼的。
明朝的皇帝們吃飯也相當麻煩,皇帝要易服、洗手、端坐等待傳膳,太監們頂著食盒魚貫而入,食盒由黃絹蓋著,上面撐著一把小曲柄黃傘和十個金鈴鐺,一路走來,搖曳作響,這樣可以防止鳥雀沾汙了食物。太監捧著食盒送到皇帝面前,為了防止撥出的氣影響菜色,伺候用膳的太監一律都要用頭巾將口鼻遮住。
和清朝一樣,明代也有專門的太監負責嘗膳,以免皇帝食物中毒,同時也是為了記錄皇帝的口味,以便日後迎合主子的口味對膳食做改進。
3、同樣錦衣玉食,憑啥清朝皇帝比明朝皇帝普遍活得長?
根據史料記載,同樣在故宮裡錦衣玉食,清朝皇帝的平均壽命有53歲,而且還有康熙乾隆道光這樣算得上長壽的皇帝,而明朝皇帝平均只有42歲,這是為甚呢?
排除基因、遺傳等先天因素,明朝的皇帝普遍都愛出么蛾子,活得比清朝的皇帝灑脫太多了,在生活方面的自律應該是很重要的因素。
第一,清朝皇帝規矩極其多,恨不得從皇子開始,就每天4、5點起床工作學習,典型的早睡早起,午間小憩,正餐按時按點;明朝皇帝奇葩多,還有幾十年不上早朝的,有暴飲暴食的,身體的生物鐘哪經得住長期的造?
第二,明朝的御膳大多重油重鹽,到了清朝,很多皇帝崇尚清淡的淮揚菜,雖然有滿族喜歡的燒烤,但基本會在厚重的餐後喝酸湯解膩,所以清朝皇帝整體偏瘦
第三,清朝的規矩忒多,動輒被勸諫,皇帝也被管束得很嚴格,小小年紀就要開始繁重的課業,想要隨心所欲比較困難;明朝的皇帝,越往後面越荒唐,生活不檢點,縱慾過度,猝死的機率也大大提升了
第四,作為少數民族,滿清是在馬上得的天下,騎射、摔跤、武術等等樣樣拿得起放得下,不打仗的時候,也要定期打獵,所以體格自然比明朝的皇帝們強了很多
第五,歷朝歷代的皇帝都向往長生不老,明朝的皇帝大部分都久居深宮,服食丹藥,有長壽藥,也有春藥,按照現代人對丹藥成分的推斷,基本上都是些慢性催命藥丸
4、明朝的紫禁城裡,四季食材皆入味
明朝宮廷的奇珍異味,烹飪方法一向秘而不宣,所以後人已經無法瞭解全貌了,只能透過一些殘存的宮廷食譜,以及一些久居宮內的宦官的記錄來窺探一下皇帝的餐桌了。
明神宗萬曆年間,有一個頗具傳奇色彩的太監名叫劉若愚,根據他撰寫的《酌中志》,我們大致可以看到紫禁城內一年四季擺在帝王餐桌上的時鮮。食材太多了,鼠二就主觀一把,只撿自己喜歡的來。
春天
麻辣活兔
乳餅
漳州橘
白燒河豚
雄鴨腰子
夏天
筍雞
加蒜過水麵
馬齒莧
蓮藕
秋天
蒸鰣魚
螃蟹
花糕、菊花酒
冬天
紅燜羊肉
爆炒羊肚
糟醃豬蹄
扁食
醋溜鮮鯽魚
臘八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