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武帝,相信很多人聽到這個名字都很熟悉,畢竟中學的歷史課本上以及其他一些正史書上都對他有積極的評價。漢武帝是中國封建王朝中最傑出的君主之一,奠定了漢王朝強盛的局面,成為中國封建王朝第一個發展高峰,還開闢了遼闊的疆域,奠定了漢地的基本範圍。他也是第一個做到了“犯我中華者雖遠必誅”的帝王,其更是成為今天我們漢民族乃至中華民族的精神象徵之一。
不得不說漢武帝確實幹了很多驚天動地的大事,北定匈奴,南平百越,西通西域,東征朝鮮。每件事單獨說起來都能使其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帝王之一。然而,其背後的權利爭鬥,朝堂上的爾虞我詐,皇權與相權,皇權與外戚乃至和自己兒子的矛盾,通通被他玩在鼓掌之間。
他不像漢高祖劉邦和明太祖朱元璋那樣明目張膽的去殺功臣,但是他比劉朱二人更隱秘更狠。
可以說漢武帝一朝,除了東方朔和衛青外,沒有一個寵臣善終。幾乎每個人都是一樣的過程:有才華被賞識--被重用--被利用玩價值--被殺害。就連太子和皇后都不例外。
說到這裡下面我們詳細說說漢武帝成就一代帝王背後的血與淚的故事。
金屋藏嬌--幼年的漢武帝就開始了自己的欺詐之路
這事還得從漢文帝時期說起,竇皇后的女兒館陶長公主劉嫖,生下了二男一女,而這個女兒便是日後的陳皇后(歷史並未留下她的名字)只稱呼她為啊嬌。長公主心性甚高,想要將自己的女兒嫁給當時的太子劉榮,但是結果卻不遂她的意。
當時後宮受寵幸的美人大都是因為長公主的緣故,而太子的母親慄姬恰巧不是她們中的一員,因此她便將自己的恨意轉移到了長公主的身上。所以,當長公主提出要結兒女之親時,慄姬就拒絕了她。被拒的長公主心中憤憤,之後向漢景帝(當時的皇帝)提出各種讒言,最終將劉榮的太子之位廢除,改立膠東王劉徹為太子。
這一切變故也正趁長公主的心意,她向劉徹母親王夫人提出婚約,王夫人一口應下。一日,長公主問劉徹長大了要不要討媳婦,劉徹說要,長公主便指著宮女侍女百多人讓劉徹挑選,而王夫人偷偷給劉徹暗示,聰明的劉徹得到示意就說都不要。長公主轉而又指著自己的女兒問:“那阿嬌好不好呢?”王夫人輕輕點頭,劉徹看了阿嬌一眼,便笑著說:“好啊!若得阿嬌,當作金屋讓她住。”長公主很是開心,之後苦苦哀求景帝,最終促成了這一段姻緣。
然而,建元元年(前140年),漢武帝劉徹即位,阿嬌也如長公主的願以太子妃的身份立為皇后。因為劉徹當武帝,長公主出了力,所以陳皇后也恃寵而驕,蠻橫尊貴,而長公主更是自恃有功,向武帝無窮盡的索取財物。即便心中有感謝,然而對於無盡的索取這般,心中也會厭煩,所以武帝對於長公主早已厭惡,而阿嬌,愛屋及烏,同樣的道理,他也是心中不喜了。
一開始,武帝對阿嬌念及舊情分,也獨寵於她。而阿嬌卻始終沒有生育。後來漢武帝的姐姐平陽公主為其進獻了一個歌女,她就是衛子夫。阿嬌的命運被徹底改寫,漸漸被疏遠直至打入冷宮。
武帝留了阿嬌一命,卻還不如不留她這一命。陳皇后居皇后之位11年終被罷黜,自此獨自一人居住在長門宮,再也不能爭奪聖寵,再也不會蠻橫待人。阿嬌一輩子都活在虛榮之中,她要爭,她要勝,可屢屢的失敗讓她在河邊行走,最終溼了腳。但是,最後孤獨的幾年生活,對阿嬌來說,還有意義嗎?
金屋藏嬌
雖說阿嬌百般不好,但武帝上位全靠她的幫忙,她又是武帝的第一任妻子。古人云:糟糠之妻不下堂。她對於劉徹來說也只是一個利用的棋子罷了。一旦目的達到,就會被更好新人取代。
愛情,何為愛情?對於陳阿嬌和劉徹來說,便是金屋藏嬌的虛假罷。後面的衛子夫何嘗不是如此呢。
伴君如伴虎—殺竇英
竇嬰,今河北衡水人。漢文帝時,竇嬰任吳國國相,後因病免職。景帝即位之初,任詹事,就是掌管皇后和太子家事的官員。竇嬰因在一次酒宴上反對景帝日後把帝位傳給弟弟——梁孝王劉武而遭到竇太后記恨。劉武是漢景帝的同母兄弟,深得母親竇太后的寵愛。當景帝說百年之後要把帝位傳給劉武時,竇太后非常高興,沒想到卻遭到侄子竇嬰的堅決反對。太后一怒之下,開除了竇嬰進出宮門的名籍,不准他進宮朝見。於是竇嬰就藉口生病辭職回家了
公元前154年,吳楚七國叛亂,漢景帝任命竇嬰為大將軍,駐守滎陽,監督齊國和趙國兩路兵馬動向。七國之亂平定後,竇嬰因功被封為魏其侯,名聲大振,遊士、賓客爭相歸附。朝廷議事,沒有人敢與條侯周亞夫、魏其侯竇嬰平起平坐。這是因為七國之亂事關景帝朝的安穩,而平定這次叛亂的兩大功臣便是周亞夫和竇嬰
後來到武帝一朝,竇太后駕崩,竇英漸漸的受武帝冷落,竇嬰的賓客也漸漸離去,竇嬰整天悶悶不樂,唯獨灌夫一人對竇嬰一如既往。
元光四年(前131年),灌夫因在酒席中對漢武帝的舅舅——丞相田蚡出言不遜,被田蚡以罪逮捕下獄,並被判處死刑。竇嬰傾全力搭救灌夫,但得罪了田蚡和王太后,自己也逮捕入獄。竇嬰以曾受景帝遺詔為名,請求漢武帝召見。但王太后搶先一步把景帝遺詔在宮中的副本燒燬了,這樣一來竇嬰就是“偽造詔書“的死罪。漢武帝拿著景帝遺詔的正本,明知道竇嬰是被人陷害,但最後還是狠心地將竇嬰在渭城大街上斬首示眾。因為此時的竇英已經對他毫無用處,三朝元老的竇英說被拋棄就被拋棄。
竇英
逼死張湯
張湯是漢武帝時期的酷吏,他之所以殘酷是因為漢武帝給了他這個權利,所以他是幫漢武帝揹負了罵名。張湯不僅幫助漢武帝查處了陳皇后詛咒衛子夫和淮南、衡山謀反等大事件,還助漢武帝推行鹽鐵專賣、打擊富商、剪除豪強的政策。張湯一度官至御史大夫,位列三公,但因此也招致了權貴的怨恨。元鼎二年(公元前116年),張湯遭到了御史中丞李文及丞相長史朱買臣的誣陷,被漢武帝免官治罪。漢武帝三番四次派使臣責備張湯,逼著張湯認罪,張湯為了證明自己清白,自殺身亡。張湯死後家產不足五百金,由此可見,他為官清廉儉樸,是為好官。
滅族主父偃
主父偃是漢武帝時期文臣中的大功臣,是他向漢武帝提出了“大一統”的政治主張,也是他向漢武帝建議頒行推恩令,將鹽鐵和鑄幣權收歸中央,最終加強了中央集權,徹底消除了諸侯國勢力隱患。主父偃也得到武帝的破格任用,一年中升遷四次,最後官至中大夫。但後來主父偃因為揭發燕王犯罪的事情,得罪了趙王,於是趙王派人告發主父偃曾收受諸侯們財物,還誣陷主父偃逼死了齊王。漢武帝聽後大怒,藉此為由,將主父偃逮捕下獄,並將其滅族。漢武帝借他人之手消滅功臣的手段真是高,對主父偃也是典型的用完則棄!
主父偃
倒黴的李廣和衛青的兒子
一說起飛將軍李廣,大家就會為他至死不被封侯鳴冤,向誰鳴冤呢?就是向漢武帝!李廣和匈奴打了一輩子的仗,歷經漢文帝、漢景帝、漢武帝三朝,在文帝和景帝時期,因為漢朝和匈奴的和親政策,李廣的戰功主要是防禦匈奴。好不容易等到了漢武帝時期可以主動出擊匈奴了,漢武帝卻又只重用衛青和霍去病等皇親將領。霍去病英年早逝,暫且不說。衛青因為功勞太大是軍隊士兵的精神支柱。武帝不敢動他怕動搖軍心。然而後面的巫蠱之亂衛青的兒子就沒有那麼幸運了。
衛青二子衛不疑和三子衛登,在前112年因為沒有響應朝廷號召參軍,被漢武帝奪去爵位。衛青長子衛伉在前91年,因受巫蠱之禍的牽連被處死刑。之後就沒有衛青兒子的記載了。按照漢武帝用人的原則,用完則棄,不管你功勞大小,正所謂“舊的不去,新的不來”,人們懷疑,霍去病和衛青的死也很可能和漢武帝有關,只是太過於隱蔽,當時人不知道,我們今人也不知道!
巫蠱之禍
徵和二年(公元前91年),丞相公孫賀之子公孫敬聲被人告發為巫蠱咒武帝,與陽石公主通姦,公孫賀父子下獄死,諸邑公主與陽石公主、衛青之子長平侯衛伉皆坐誅。武帝寵臣江充奉命查巫蠱案,用酷刑和栽贓迫使人認罪,大臣百姓驚恐之下胡亂指認他人犯罪,數萬人因此而死。
江充與太子劉據有隙,遂趁機陷害太子,並與案道侯韓說、宦官蘇文等四人誣陷太子,太子恐懼,起兵誅殺江充,後遭武帝鎮壓兵敗,皇后衛子夫和太子劉據相繼自殺。壺關三老和田千秋等人上書訟太子冤,終於清醒過來的武帝夷江充三族,燒死蘇文。又修建"思子宮",於太子被害處作"歸來望思之臺",以誌哀思。
實際上也只是武帝為遮其暴行,而聊表一點虛假之意。就跟鱷魚進完食留下的鱷魚淚一樣。如果從來的話武帝依然會殺死太子,這或許就是帝王的境界吧。
殺鉤弋夫人
武帝后期專寵鉤弋夫人,太子死後,就想著手立小兒子劉弗陵為太子。但當時自己年事已高,命不久矣。而子弱母強是武帝最不願看到的。聯想到自己在位時期的竇太后和王皇后的專權跋扈,為了替自己兒子鋪平道路,以立劉弗陵為太子為緣由就逼著其母鉤弋夫人自殺。這也是後來漢昭帝思念其母,英年早逝的原因之一吧。
從阿嬌到衛子夫,再到鉤弋夫人。沒有一個受寵的妃子逃過武帝的魔爪。
綜上所述,漢武帝誅殺功臣的招數大多是借刀殺人,且不留一絲痕跡。這也是我們只記得劉邦、朱元璋是誅殺功臣的暴君,但是經常忽略漢武帝也愛殺功臣的原因!漢武帝晚年發動的巫蠱之禍,牽連者達數十萬人,大量政治上層人物被殺,國本動搖,有學者認為巫蠱之禍實也是西漢由盛轉衰的轉折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