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7年,日本挑起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日戰爭爆發。驕狂的日軍依仗其精良的裝備和雄厚的國力,對中國發動了瘋狂地侵略。由於雙方實力差距懸殊,中國軍隊被打得節節敗退,日本在中國戰場猖獗一時。儘管中國軍隊非常頑強和勇敢,但在巨大的實力差距面前,中國軍隊始終處於下風,經常被日軍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在中國軍隊眼裡,日本人太強大了。但當中國遠征軍到達印度時,遠征軍士兵就像發現新大陸一般,瞬間明白了什麼是工業化戰爭,才知道驕狂的日本不過是紙老虎。
在國內,由於中國工業落後、國力孱弱,所以中國軍隊裝備很差,即使最精銳的中央軍,其武器裝備和日軍也有很大差距。當時中國軍隊不僅缺乏飛機、坦克和重炮,就連步槍都無法滿足需求,很多士兵使用還是老套筒,有的連膛線都磨沒了。有些雜牌部隊的裝備更差,部分士兵甚至連步槍都沒有,要好幾個人合用一支槍,沒有步槍的只能用大刀長矛。中國軍隊不僅武器裝備差,後勤補給也一樣。中國軍隊不僅無法供應足夠的彈藥,甚至連最基本的伙食需求都無法滿足,有的部隊甚至吃野菜喝稀粥。
但當遠征軍到達印度後,他們驚奇地發現自己的國家是那麼孱弱,他們才見識到西方工業強國有多發達和強大。遠征軍的後勤主要由英國人提供,而英國人給予遠征軍的待遇遠遠低於其本土部隊。英國人給新一軍的補給是按照英軍殖民地士兵標準提供的,和英國在馬來亞和印度的殖民軍隊一個檔次,和美英主力部隊根本沒法比。比如在炮兵火力方面,新一軍的師屬炮兵火力不及美英步兵師的六分之一。可以想象,遠征軍裝備和後勤補給水平和美英軍隊的差距。不過即使如此,對於遠征軍而言,這就已經和做夢差不多了,對於國內部隊而言更是一種奢望。
駐印遠征軍清一色的美式裝備,卡賓槍、湯普森衝鋒槍、香瓜手雷等武器一應俱全,軍裝、夾克、雨衣、鋼盔、膠鞋、手電筒等日用品應有盡有。遠征軍不僅裝備了輕重機槍和迫擊炮,還裝備了反坦克炮、大口徑榴彈炮等硬貨。遠征軍團一級裝備了M1型57毫米反坦克炮(英國6磅炮的美國版本),營一級裝備了37毫米反坦克炮,有的還裝備了老美提供的巴祖卡火箭和少量的反坦克槍。師級和軍級火力更強,軍一級甚至裝備了12門105毫米榴彈炮,火力不是一般的強大,比日軍可以說高了一個檔次。遠征軍平時行軍作戰不僅有卡車、吉普車以及大量的馬匹,還有效能先進的坦克。駐印遠征軍竟然一口氣裝備了7個營的坦克。遠征軍的武器裝備別說比國內部隊,比日軍主力部隊的裝備水平都高了一大截。
遠征軍不僅武器裝備好,後勤補給更是沒得說。士兵平時吃的是麵包、白米飯、小餅乾、牛肉罐頭,蔬菜、茶葉、咖啡、可樂、巧克力應有盡有。一個炮兵必須打完400發炮彈才算完成訓練量,遠征軍的訓練彈藥比國內主力部隊作戰使用的還要多。對於當時中國軍隊而言,別說用炮彈訓練,就是打仗的時候子彈都得數著用。史迪威在印度訓練遠征軍的時候,很多士兵拿到湯姆遜,還是一顆一顆的打,讓老頭看了感覺非常辛酸,史迪威對遠征軍士兵說:“孩子,衝鋒槍不是這樣打得”。但是在國內很多士兵最多也就打5發子彈就上了戰場,實在是沒有多餘的子彈進行訓練。所以,當遠征軍到達印度後,他們感覺自己就像在做夢,甚至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們終於明白什麼是工業化戰爭,和美英相比,日本人差遠了,原來兩個農業國打了好幾年。
在美英的支援下,中國軍隊脫胎換骨,戰鬥力提升了幾個檔次。換裝後的中國軍隊在緬甸戰場屢次擊敗日寇把日軍打得抱頭鼠竄。在緬甸戰場上,孫立人的新38師在對陣號稱“叢林之王”的日軍精銳18師團的時候,竟然打出了1:7甚至1:8的交換比。瓦魯班戰役中,廖耀湘的新22師步兵與戰車第1營配合,一舉端了日本第18師團的指揮部,打得日寇聞風喪膽。可以想象,駐印遠征軍有多強。如果當時中國軍隊有駐印遠征軍一半的水平,估計連朝鮮半島都解放了。只能說,當時的中國太落後了。但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勇敢的中國軍隊憑著滿腔的熱血和愛國熱情,和日本人經過數年的浴血奮戰,最終還是擊敗了日本人,取得了抗戰的勝利。事實證明,中國人在獲得先進的裝備和訓練後,其戰鬥力不比世界上任何一支軍隊差,哪怕裝備差一些同樣能贏!數年後的朝鮮戰爭就是個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