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扎格威王朝統治後期,其權威不斷受到來自居住在厄利垂亞、提格雷和阿姆哈拉地區居民的挑戰。約在1270年,一位名叫葉庫諾·阿姆拉克( Yekuno Amlak)的阿姆哈拉貴族率兵趕走扎格威王朝的最後一位統治者,並自立為國王,建立自己的王朝。這個王朝的統治者由於自稱為阿克蘇姆和古代以色列所羅門王的後代,所以後來被稱為所羅門王朝,葉庫諾·阿姆拉克的即位也被稱為所羅門血統的“復位”。後來埃塞俄比亞歷代君主均把他們的血統歸於所羅門家族,以此證明其統治的合法性。

所羅門王朝的建立

在葉庫諾·阿姆拉克統治時期,阿姆哈拉成為衣索比亞這個基督教王國的地理和政治中心。他不僅鞏固了對衣索比亞北部高原的控制,而且削弱並打敗了周圍的一些異教徒和穆斯林勢力,特別是位於阿姆哈拉東南部的穆斯林蘇丹國伊法特。1285年,葉庫諾·阿姆拉克去世,他的兒子亞格巴·西昂( Y agba Siyon)繼位(1285~1294年在位)。亞格巴·西昂死後,葉庫諾·阿姆拉克的其他兒子和孫子們為爭奪王位而展開了激烈鬥爭。

1313年,葉庫諾·阿姆拉克的孫子阿姆達·西昂( Amda Siyon)登上王位,結束王位之爭,並立下一條規定:為避免爭奪王位,葉庫諾阿姆拉克的所有男性子嗣,除在位的皇帝及其兒子外,都要被終身監禁在個平頂山監獄裡。皇帝死後,除了其繼承人外,其他兒子也都要被終身監禁起來。這種做法一直維持到16世紀初。

圖|基督教王國衣索比亞

阿姆達·西昂在位期間(1313~1344年),所羅門王朝的政治版圖大為擴張。阿姆達·西昂率領軍隊四處征戰,不僅鞏固了對原有的基督教區域的控制,而且將周邊的紹阿、戈賈姆、達莫特以及塔納湖周圍的阿高人居住區納入國家的版圖。他還發動對伊法特蘇丹國的戰爭,並取得勝利,從而加強了對衣索比亞中央高原與紅海之間的貿易商路的控制。

1434~1468年在位的扎拉·雅各布( Zara Yakob)皇帝也是所羅門王朝的一位傑出君主。他在位期間,對王國周邊地區發動進一步的征戰,並取得輝煌的勝利。其中最為重要的一次勝利是擊敗阿達爾(Adal)蘇丹國。他還大規模地改革王國的行政制度,加強王室和中央的權力;他改組衣索比亞正教會,統一教規;鼓勵透過寫書、修建教堂和佈道來教育公眾。在他統治時期,王國的幾埃茲文學空前繁榮,皇帝本人還親自撰寫了許多宗教性的小冊子。

圖|埃塞爾比亞王國與阿達爾蘇丹國的對峙

所羅門王朝時期,衣索比亞形成了比較完善的封建制度。到14世紀,作為萬王之王的皇帝在理論上已經擁有至高無上的權力。王國由眾多的小王國組成,小王國的國王們臣服於萬王之王,並定期向萬王之王進貢食物,在皇帝需要作戰時向皇帝提供士兵和給養。所羅門王朝還制定了一套嚴格的爵位和稱號系統,如最重要的爵位有國王、親王和公主、掌璽官、大法官等。軍事爵位則包括公、侯、伯、子、男等五級爵位。皇帝不斷地在王國各地巡視,以保證各地統治者效忠自己。如果皇帝發現有哪個地方統治者不效忠自己,便發兵進行討伐。宮廷有著非常複雜的禮儀,皇帝受到嚴格的保護,除了身邊的僕人和宮廷高階官員外,其他人很難見到皇帝。

15世紀中期至17世紀中期,所羅門王朝受到一系列外部因素的困擾。先是周圍的穆斯林勢力不斷向王國發起挑戰,並一度佔領王國的大部分地區:後來王國又受到奧羅莫人移民的威脅;從16世紀起,葡萄牙會教土對所羅門王朝內政的干涉又引起王國的內戰,使王國的元氣大傷。

圖|穆斯林勢力的入侵導致了阿克蘇姆時代的終結

穆斯林對所羅門王朝的包圍始於13世紀。那時,王國周圍的居民大部分都已改信伊斯蘭教,並建立起數個力量強大的蘇丹國,其中最為強大的有位於紹阿山區東北部的伊法特蘇丹國和位於今天哈拉爾市的阿達爾蘇丹國。紅海沿岸的阿法爾人和索馬利亞人也都皈依伊斯蘭教。如前如述,阿姆達·西昂和扎拉·雅各布雖然打敗了伊法特和阿達爾蘇丹國,但伊法特蘇丹國的殘餘勢力向東撤至哈拉爾附近,重建阿達爾蘇丹國,併成為非洲之角地區影響最大的伊斯蘭蘇丹國之一。阿達爾蘇丹國控制了從衣索比亞高原至索馬利亞的澤拉港的重要商路。

在14世紀至15世紀這200年的時間裡,所羅門王朝與穆斯林勢力之間的衝突不斷,雙方互相進行襲擾,但誰也吃不掉誰。然而到了16世紀20年代,所羅門王朝與穆斯林勢力的關係發生轉變。阿達爾蘇丹國在伊曼·艾赫邁德·伊本·伊布拉欣·加齊(又稱“格蘭”)的領導下,力量迅速壯大。格蘭具有出色的軍事指揮才能,他團結信仰伊斯蘭教的各部族,高舉聖戰大旗,在1525~1543年率領阿達爾蘇丹國軍隊數次遠征所羅門王朝。

圖|奧斯曼僱傭軍為阿爾達蘇丹帶來了寶貴的火槍部隊

格蘭的軍隊一度深入杜阿拉、紹阿、阿姆哈拉、拉斯塔等所羅門王朝的腹地,一路燒燬教堂,搶劫財物。所羅門王朝的國王勒布納·丹吉爾( Lebna Dengel,l508-1540年在位)戰死在德布臘利巴諾斯。1543年,所羅門王朝加拉德沃斯( calawdewos)皇帝在葡萄牙火槍手的幫助下,終於擊敗格蘭的軍隊,格蘭戰死。格蘭死後,阿達爾蘇丹國的軍隊迅速瓦解,所羅門王朝重新恢復對衣索比亞高原的控制。

幾乎在與格蘭領導的穆斯林軍隊作戰的同時,所羅門王朝也受到來自奧羅莫族移民的壓力。奧羅莫族是今天衣索比亞最大的民族,居住在衣索比亞中、南、東部等廣闊的地區。在歷史上,阿姆哈拉人稱他們為“蓋拉”人(含貶義,意為奴隸)。關於奧羅莫人的起源,歷史學家仍有不同的看法。其中較為普遍的一種看法認為,他們最早居住在今天索馬利亞境內的某個地方。這種看法也從奧羅莫族的傳說中得到印證。

圖|葡萄牙人筆下的衣索比亞平民士兵

奧羅莫傳說認為,他們的家鄉是“巴里加馬”,意即“大海彼岸”或“黎明”。奧羅莫人過著遊牧生活,他們逐水草而居,雖未形成統一的國家,但有著較嚴密的社會組織方式。他們分成各個部族,每個部族都有個長老會,部族領袖由全體人民選舉產生,任期8年。這種制度被稱為“蓋達制”(Gada)。15世紀以前,他們居住在衣索比亞南部和東部的廣大地區。15世紀以後,隨著人口和牲畜數量的增加,奧羅莫人開始向北方遷移,進入阿姆哈拉人、錫達莫人,甚至提格雷人居住的地方。奧羅莫軍隊組織嚴密,驍勇善戰,且由於所羅門王朝在與阿達爾蘇丹國進行多年戰爭後元氣大傷,奧羅莫人擴張的速度很快。

到16世紀末,他們已經深入衣索比亞高原南部和北部的大部分地區,並向衣索比亞東部低地發展。奧羅莫人的擴張前後持續了兩個多世紀,對埃塞俄比亞歷史產生了深遠影響。擴張雖加劇了衣索比亞境內各民族之間的矛盾,但從歷史的長週期來看,促進了衣索比亞各民族的融合。許多奧羅莫人來到新的環境後,適應了原來定居於該地區的人民的生活方式。他們的政治和社會組織方式、宗教信仰隨之發生了變化。許多人(特別是在紹阿地區)與阿姆哈拉人混居在一起,成為基督教徒。一些奧羅莫顯貴還透過與所羅門王朝的皇族聯姻而成為皇室成員和貴族。但總的來說,奧羅莫人保留了他們的語言與民族特性。

圖|衣索比亞第二大種族:奧羅莫人

與歐洲接觸的開始

在14世紀和15世紀,埃及的伊斯蘭勢力最終征服了尼羅河沿岸的基督教國家,所羅門王朝與西歐基督教和拜占庭帝國的聯絡基本中斷,衣索比亞成為穆斯林勢力包圍之中的一個孤島。衣索比亞與基督教世界的聯絡只剩下兩條途徑:一是與埃及的科普特教會的聯絡,亞歷山大科普特教會的教長仍負責向衣索比亞派遣主教,埃及的伊斯蘭政權出於料宜之計,也容忍這種做法;二是衣索比亞教會派駐聖城耶路撒冷的確期)員。

耶路撒冷建有衣索比亞正教教堂,那裡有衣索比亞的僧侶。撒冷的衣索比亞僧倡應羅馬教皇的邀請,參加了1441年舉行的“佛倫薩聖公會”在歐洲漫長的中世紀,歐洲人對衣索比亞這個基管數國家瞭解不多。在歐洲人的心目中,衣索比亞是一個被穆斯林勢力包圍的神秘的國度,是傳說中的“約翰教長”的國土。

圖|聖城耶路撒冷

當時,歐洲宮廷流傳著許多關於“約翰教長”的傳說,描繪衣索比亞是如何富有,國王的官廷是如何華美。還有傳說稱,衣索比亞有一口魔幻般的“生命之泉”只要到泉水中沐浴一次,便可返老還童。據說“約翰教長”在該泉沐浴過八次,因而活了562歲。

15世紀末,葡萄牙航海家率領船隊繞過好望角進入印度洋。隨著這航道的開通,葡萄牙的殖民勢力迅速向東方擴張。1493年,葡萄牙向衣索比亞派出第一位代表。1509年,衣索比亞皇帝也派代表出使葡萄牙,請求葡萄牙派軍隊幫助其與穆斯林作戰。

圖|衣索比亞人在葡萄牙影響下建造的歐式城堡

為鞏固其在印度洋地區的霸權,葡萄牙於1541年向衣索比亞派遣了一支火槍隊,幫助衣索比亞皇帝打敗了格蘭領導的穆斯林軍隊。然而此後的事實證明這是引狼入室之舉,緊跟著葡萄牙軍隊進入衣索比亞的,是屬於羅馬天主教會的葡萄牙耶穌會教土。

他們於1554年開始進入衣索比亞,目的是傳播羅馬天主教,要衣索比亞基督教徒放棄其“唯一真神派”教義,改信天主教接受羅馬教皇的至高無上的地位。耶穌會教士騙取了衣索比亞皇帝的信任,在唆使衣索比亞人改信天主教的同時,干涉衣索比亞內政,挑起大規模的流血鬥爭,因而受到衣索比亞人民的憎恨。1632年,法西拉達斯( Fasiladas,1632~1667年在位)繼任皇帝后,下令驅逐全部耶穌會教士,禁止天主教在衣索比亞傳播。此後,衣索比亞與歐洲的聯絡再次中斷。

圖|葡萄牙使節的到訪 拉近了衣索比亞與歐洲的關係

政治中心的南移和“王子紛爭時代”

法西拉達斯皇帝趕走葡萄牙耶穌會教士後,試圖恢復朝廷的權威,復興所羅門王朝和東正教,他下令重建被格蘭的軍隊毀掉的阿克蘇姆大教堂,同時開始在阿克蘇姆以南的貢德爾建立新的王宮,並遷都貢德爾,從而開始了所羅門王朝的“貢德爾時代”。

貢德爾時代的初期,衣索比亞出現了短暫的文化藝術的繁榮時期。在17世紀中期至18世紀中期一個多世紀的時間裡,貢德爾建造了許多仿歐式的宮殿、城堡和教堂。這些建築具有很高的藝術成就,其中以法西拉達斯城堡的規模最為宏大和輝煌。後來由於地震和戰火,這些建築先後遭到毀壞。今天,人們還可以從貢德爾市內的法西拉達斯城堡的殘垣斷壁中窺見昔日貢德爾的輝煌。

圖|都城貢德爾建築

但在政治上,法西拉達斯及其後的幾位皇帝恢復中央權威的努力並未取得多大效果。皇權繼續相對地下降,各省的公爵們和奧羅莫首領的權力相對地上升,他們擁有自己的軍隊,不受皇帝的約束,控制著自己的領地,成為事實上獨立的統治者。伊雅蘇一世皇帝( lyase I,1682-1706年在位)統治期間,中央權威一度得到加強。伊雅蘇一世具有卓越的軍事指揮才能,他率領軍隊四處征戰,降服那些具有離心傾向的地方統治者。他特別注意利用奧羅莫人的力量來鞏固自己的權力。他籠絡一批奧羅莫王公貴族,使其改信基督教,同時大量招募奧羅莫士兵。奧羅莫士兵成為伊雅蘇一世以及後來的伊雅蘇二世皇帝(1730~1755年在位)軍隊的主力。到18世紀後半期,奧羅莫人已在衣索比亞政治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許多奧羅莫王公貴族進入朝廷,奧羅莫語成為宮廷的主要語言之一。

1769~1855年是埃塞俄比亞歷史上的“王子紛爭時代”。1769年,擁有強大軍隊和先進火器的提格雷省公爵米海爾·索赫爾( Mikael Sehul)接連廢黜並處死了兩位皇帝,被立為王的約翰尼斯二世成了米海爾的傀儡。此後,貢德爾皇帝的權力被架空,權力分散到貴族手中,其中最主要的是貝格姆迪爾、戈賈姆和錫緬的幾位統治者。衣索比亞帝國實際上瓦解為一系列封建土邦。各土邦之間為爭奪領土和權力,戰爭不斷。1800年前後,衣索比亞甚至一度出現六位皇帝並存的局面。這種混亂的局面直至19世紀中期提沃德羅斯二世( Tewodros)登上皇位才告結束。

圖|“王子紛爭時代”

提沃德羅斯二世的改革

“王子紛爭時代”結束之前,衣索比亞從嚴格意義上說已不再是個統一的國家。皇帝徒有虛名,既沒有自己的軍隊,也幾乎沒有自己的財政收入來源。封建諸侯們擁兵自重,割據一方,且相互攻戰,爭奪地盤和對中央政權的控制,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這時,一位名叫卡薩海盧( Kasa Haylu)的青年男子出現於埃塞俄比亞歷史舞臺,進行統一國家、革新政治的嘗試。而此時衣索比亞面臨的外部環境空前惡化。

1869年,連線紅海與地中海的蘇伊士運河開通,英國、法國、德國、義大利、葡萄牙、比利時等老牌殖民主義國家開始醞釀瓜分非洲。衣索比亞自然也成為殖民者覬覦的目標。從19世紀中期起,義大利、英國以及英國控制下的埃及等國先後入侵衣索比亞,提沃德羅斯二世之後的幾位統治者與外國殖民者進行了艱難的旋。正是在與殖民主義國家的周旋過程中現代衣索比亞版圖最終形成。

圖|蘇伊士運河

卡薩·海盧於1818年生於衣索比亞西北部與蘇丹接壤的誇拉( Qwara)地區一個沒落貴族家庭,早年喪父,母親一度以賣草藥為生。卡薩少年時,曾到塔納湖附近的一所修道院學習。離開修道院後,卡薩當過土匪,後來又先後投奔到不同貴族的麾下,成為一名士兵。在軍隊裡,卡薩英勇善戰,顯示出卓越的指揮才能,因而頗受器重,很快就被朝廷命為登比亞省總督。

但卡薩不滿足於當一個小總督,他看到衣索比亞積貧積弱的根源在於封建諸侯的割據,同時也透過他的英國顧問了解到有一個遠比衣索比亞發達的外部世界,因而決心統一國家,恢復埃塞比亞國家的凝聚力。不久後,卡薩率兵起義,矛頭直指無能的貢德爾朝廷和擁兵自重的封建諸侯。1847-1855年,卡薩指揮軍隊先後打敗貢德爾朝廷的孟倫皇太后和提格雷、戈賈姆等地諸侯的軍隊,並於1854年最後打敗實力最強大的阿里公爵,統一了衣索比亞北部和中部高原地區。

其間,卡薩還一度揮師西進,與佔領蘇丹的埃及軍隊作戰,企圖迫使埃及退出蘇丹,但被擁有更先進武器的埃及軍隊打敗,卡薩率部隊撤回衣索比亞。1854年,卡薩自立為“萬王之王”,並於次年由教會加冕為皇帝,帝號為提沃德羅斯二世。

圖|提沃德羅斯二世卡薩·海盧

稱帝后,提沃德羅斯二世繼續進行統一國家的戰爭。他先是率大軍征服了奧羅莫人,殺死其首領阿爾達·比爾,並下令在奧羅莫人聚居的馬格達拉平頂山修建城堡和要塞。接著,他又率軍隊親征紹阿,打敗紹阿的薩爾·塞拉西國王,俘虜薩爾·塞拉西之子薩爾·馬利安(即後來的孟尼利克皇帝),把他囚禁於馬格達拉平頂山上。紹阿的平定,標誌著長達百年的“王子紛爭時代”的結束,衣索比亞重新恢復了統在統一衣索比亞後,提沃德羅斯二世進行了雄心勃勃的改革,力圖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把衣索比亞改造成為一個“現代國家”。因此他被衣索比亞學者稱為埃塞俄比亞歷史上“第一位現代君主”,他的改革也成為埃塞俄比亞歷史的重要分水嶺。

提沃德羅斯二世改革的第一項措施是改革衣索比亞的官僚制度。過去,衣索比亞實行分封制,地方高階官員都有自己的封地(采邑),靠盤剝封地上的百姓過日子。提沃德羅斯二世試圖改變這種制度,讓各省總督、法院法官等成為領取國家薪俸的公職人員,從而達到削弱他們經濟自立能力、加強中央權力的目的。第二項改革措施是建立一支國家常備軍,改變皇帝依靠諸侯私人軍隊的狀況。提沃德羅斯二世還試圖改革衣索比亞正教會,將教會擁有的大量土地收歸國有,減少教會神職人員的數量,教會的開支由國家供給。他還大力提倡修築道路,學習西方先進技術,聘請歐洲國家的工匠來衣索比亞傳授技術。他在位期間,衣索比亞製造出第一門火炮。

圖|(現)衣索比亞

然而,提沃德羅斯二世的改革未取得成功。他的改革觸動了衣索比亞封建貴族和教會的既得利益,他們紛紛抵制和拖延改革措施,甚至發動叛亂。最後,英國的入侵徹底葬送了提沃德羅斯二世的改革。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日本偷襲珍珠港後,丘吉爾激動得老淚橫流,心情平復後大喊贏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