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如果你去德國首都柏林旅遊,便會發現在輕軌北火車站與伯恩瑙大街地鐵站之間,有一扇長約1316米的藝術牆,其上佈滿了各種主題的精美畫作,這是由來自21個國家的180位畫家共同創造出的迄今為止全球最長的藝術長廊。

但這“長廊”的前身卻是赫赫有名的冷戰產物“柏林牆”。

推倒柏林牆為德國統一帶來了歷史契機,而牢牢抓住這一契機的那個人正是被譽為“德國統一之父”的赫爾穆特·科爾。

他是繼“鐵血宰相”俾斯麥之後執政時間最長的德國總理,在他長達18年的執政生涯中,先後見證了冷戰結束、德國統一、歐盟成立等一系列重大歷史事件。

而在德國政壇極具傳奇色彩的他,在感情生活上亦是精彩紛呈,78歲那年還迎娶了比他足足小34歲的妻子……

柏林牆的推倒和德國統一

二戰是世界史上對人類毀滅性最大的一場戰爭,它導致了近代世界局勢的急劇變化。其中,作為戰敗國的德國被一分為二,西德在美國“馬歇爾計劃”的扶持下,戰後經濟迅速復甦並日趨強大。

而被蘇聯支援的東德,經濟卻一度陷入萎靡狀態,國民生產總值僅僅只有西德的14%,勞動生產力不到西德的三分之一,科技水平更是落後西德20年。

在這樣一種情況下,大批的東德人開始湧向西德,然而,當時的東德政府為了阻止這種情況,便在東西德邊境上修建邊防系統,在這條全長155公里的“邊境線”上,高牆林立,溝壑遍佈,這迫使東德人民前往西德成了奢望,無數個普通家庭被分隔兩地,不能團聚

但隨著東歐劇變,蘇聯對東德漸漸失去控制,短短時間內,柏林、萊比錫等地就連續爆發了多起大規模的民眾抗議遊行活動。

迫於壓力,1989年,西德政府正式宣佈:允許公民申請訪問聯邦德國以及西柏林,當晚,成批成批的東德居民湧向西德,在強大的壓力下,柏林牆被迫開放,並於次年夏季,正式拆除。

柏林牆的拆除為西德統一德意志贏得前所未有的契機,在1982年透過“不信任投票”方式贏得大選並擔任西德總理的科爾,敏銳地察覺出統一時機的成熟。

在東西德統一問題上,科爾一貫奉行“一個民族”、“互不為外國”的方針,並且為統一德國做了精心的籌劃。

他迅速地拿出“十點計劃”,並逐一進行實施,這一政策無論是他所在西德聯邦,還是蘇聯支援的東德,都得到了大量的普通群眾的竭力擁護,

自柏林牆拆除後,每天都有十萬之眾的東德人湧向西德和西柏林,在如此緊張的趨勢下,建立一個統一強大的德國被正式提上日程。

時機已經非常成熟,以科爾為首的西德政府馬上開始發力,首先,科爾對東德政府提出要求,統一的前提是其必須接受自由選舉。

而在當時,東德只有一個民意調查排位第二的政黨與科爾思想保持高度一致,面對此種情況,財大氣粗的科爾政府馬上向東德人民做出承諾,只要該黨在大選中獲勝,那麼東德馬克將與西德馬克實現1:1的同等價值

而在當時的實際情況是,4個東德馬克才能換1個西德馬克,科爾的承諾一旦兌現,那就意味著東德人民手中的貨幣將在一夜之間上翻四倍!這樣的誘惑實在太大,因此,東德對統一的呼聲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解決好內部問題後,科爾馬不停蹄地開始著手解決外部問題。當時,英、法、美、蘇等國都不希望有一個統一德國的存在。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科爾以妥協和讓步的方式,換來了各國對德國統一的支援。

首先,科爾於1990年2月9日出訪蘇聯,改變了戈爾巴喬夫的頑固立場,取得蘇聯在德國統的方式、時間、速度和條件等問題應由德國人自己決定的承諾。

隨後,科爾政府又以“放棄堅挺的德國馬克而使用歐元”的妥協方式,讓與德國積怨頗深的法國也轉向支援德國統一,而作為西德戰友的美國素來對於德國統一極力贊成。

就這樣,在外部環境與內部條件都十分成熟的情況下,1990年10月3日,分裂四十多年的東西德終於完成統一!

那麼,這位為兩德統一立下赫赫功勳,被譽為“德國統一之父”的執政時間最長的德國總統科爾,究竟是怎樣一步步到達權力巔峰的呢?

為政治而生的他親手炮製的“不信任案投票”

生於1930年的科爾有著相當優渥的家庭環境,他的許多至親都是德國軍官,其中,他的一位哥哥犧牲在了二戰的戰場上。

他的童年時代幾乎都是在家鄉路德維希港度過的,在這裡,他完成了小學、中學的學習。從小對政治充滿熱情的科爾17歲那年加入了基民盟,十年後獲得了海德堡大學歷史學博士學位。

畢業後,科爾留校任職,在海德堡大學的阿爾弗雷德-韋伯研究院做了一名助理。在工作之餘,科爾並未放棄自己對政治的熱情,透過不斷的努力,他在基民盟內的地位越來越高,以至在1969年,年僅39歲的科爾成功當選為萊茵蘭——普法爾茨州長。

四年後,他又順利被選為基民盟主席。

在此期間,他被定為基民盟黨內總理候選人,雖然在這次總理大選中,科爾以極其微弱的差距敗北,但是,此次投票結果卻重新整理了基民盟參與選舉的歷史記錄。

1982年,52歲的科爾終於迎來了人生中的一次重要機會!由於德國內部黨派之間在經濟建設方面產生了嚴重分歧,因此在該年的9月17日,聯邦政府在包括副總理兼外長根舍在內的4名自由民主黨部長集體辭職的情況下,宣佈垮臺。

但作為當時聯合政府總理的施密特拒絕辭職,並試圖借聯邦總統之手解散議會,達到提前舉行大選重掌政權的目的。

而此時科爾所在的基民盟早已窺測到這一企圖,他們推選科爾當選基民盟的主席,並向聯邦議院提交"建設性不信任案"。

10月1日聯邦議院舉行投票表決,提案以256票贊成、4票棄權、235票反對獲得透過。這是聯邦德國建國以來唯一的一次由聯邦議院罷免了一位在職總理的職務。

他的成功離不開她的默默支援

雖然科爾的上位一直被國內某一人群所詬病,但科爾的政績卻不容抹殺!他一上臺,就乘著柏林牆倒塌這個絕佳的統一契機,以非凡的政治手腕,很快就讓德國得到統一,並迅速走向強大的道路。

這些偉大的政績除了他敏銳的政治眼光,高超的外交手段外,還離不開一個女人在背後的默默支援,這個女人就是比他小三歲的漢娜洛蕾。

時光退回到科爾的中學時代,當時,18歲的他在一次聯誼會上,遇到了15歲的漢娜洛蕾。當他看見她的第一眼時,便深深愛上了這個外表清秀,內心堅強的女孩。

於是,正處青春期的科爾便大膽而熱烈地追求他心中的女神,當那兩千多封情書密密麻麻地堆滿漢娜洛蕾閨房時,漢娜洛蕾被感動了,兩人馬上墜入愛河。

1960年,30歲的科爾與27歲的漢娜洛蕾步入婚禮的殿堂。婚後,漢娜洛蕾為丈夫放棄了翻譯的工作,成為了一名全職媽媽,一心一意地將心思全部花在兩個孩子身上。有趣的是,漢娜洛蕾也是一位基民盟成員,但她並不關心政治,而是致力於關心殘疾人的福利事業。

但是,對於丈夫的政治事業,漢娜洛蕾卻十分支援。在科爾剛剛當選德國總理的時候,為解決“統一兩德”而採取的“十點綱領”,就是漢娜洛蕾聽著丈夫的口述,用打字機一個字一個字地敲出來的。

1999年11月,科爾因涉嫌貪墨53萬的政治獻金而被檢察院展開調查,檢方認為,這筆本應用作軍資的鉅額款項很可能已經被科爾據為己有,儘管科爾對此拒不承認,但是諸多不利證據已經將科爾逼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

這就是當時在德國鬧得沸沸揚揚的“科爾獻金醜聞”。面對丈夫遭遇如此人生重挫,深愛科爾的漢娜洛蕾始終陪伴在丈夫左右,給了科爾很大的精神安慰。但讓人遺憾的是,她最終沒能與丈夫走到最後,無情的病魔已經將可憐的漢娜洛蕾折磨地死去活來!

最終,她的善良並未讓死神對她網開一面,2001年,68歲的漢娜洛蕾因接受不了病痛對自己的長期折磨,自殺身亡,拋棄了與她相依相伴半個多世紀的丈夫科爾。

但科爾並沒有因髮妻的逝世而陷入長久的悲痛之中,七年後的2008年,他與自己早就相識的裡希特走到了一起。

裡希特比科爾小了整整34歲,早在科爾擔任總理期間,在經濟部任職的裡希特就與科爾相識了,而且那時候二人的關係非同一般,但是身為國家總理,這樣的關係自然不便公開化。

2017年6月16日,87歲的科爾走完了自己富有傳奇色彩但卻譭譽參半的一生,他極其聰明地以“不信任投票案”獲得大選,在執政期間以雷霆手段換來德國統一,但也是在任職總理期間,在“獻金醜聞”與“迎娶小女友”兩件事情上,至今仍被許多人所詬病。

14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自古只有皇帝才能穿龍袍,包青天卻也穿上了,這是為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