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沃德羅斯二世皇帝曾對歐洲列強特別是英國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和期望。在他統一衣索比亞的程序中,也確實得到過兩位英國顧問的幫助。他天真地認為,英國和衣索比亞均為基督教國家,應該幫助衣索比亞強大起來。他曾給英國女王寫信,請求英國向衣索比亞提供武器。
抗英戰爭他甚至提議與英國一道遠征耶路撒冷。但英國不但沒有答應提供武器,還派其駐衣索比亞領事訪問與衣索比亞為敵的蘇丹。出於對英國人行為的不滿,提沃德羅斯二世皇帝將英國領事及其他一些歐洲人扣為人質。
英國政府在與提沃德羅斯二世交涉未果後,決定派遠征軍對衣索比亞進行武裝干預,解救人質。英國遠征軍由3.5萬人組成,由內皮爾將軍指揮。英軍於1867年10月底在澤拉港登陸後,緩慢地向衣索比亞內地挺進。
圖|在內戰中脫穎而出的 特沃德羅斯二世
對提沃德羅斯二世改革不滿的衣索比亞王公貴族及教會紛紛倒戈,要麼趁機宣佈獨立,要麼向英軍提供幫助。提沃德羅斯二世在大軍壓境的情況下,放棄並焚燬首都貢德爾,將軍隊撤至馬格達拉平頂山。
1868年4月,英軍逼近馬格達拉平頂山,動用大炮等重武器轟擊山上的城堡。提沃德羅斯二世寡不敵眾,又不甘當俘虜,在釋放外國人質並遣散他的部隊之後,飲彈自盡。英軍攻佔馬格達拉平頂山,將山頂城堡裡的金銀財寶和歷史文物搶掠一空後,撤出衣索比亞。
圖|全球海權
孟尼利克二世的興起提沃德羅斯二世皇帝戰死後,衣索比亞又回到諸侯割據的分裂狀態。不過,這種割據狀態沒有持續多久。這時佔據衣索比亞政治舞臺的主要有三股勢力。一支是提格雷總督卡薩·默爾察,他控制著衣索比亞北部的提格雷地區,並於1872年在阿克蘇姆古城加冕為“萬王之王”,稱號為約翰尼斯四世。
一支是控制著衣索比亞中部高原的特克拉·吉奧吉斯( Tekla Giorgis)。另一支是控制著南部紹阿的薩爾·馬利安。薩爾·馬利安曾被提沃德羅斯二世囚於馬格達拉平頂山,後來在英國人進攻平頂山之前逃出,返回紹阿並稱王,稱為孟尼利克王。這三支力量互相攻伐,爭奪地盤,互有勝負。1871年,特克拉吉奧吉斯的軍隊被約翰尼斯四世的軍隊打敗,後者因而控制了整個北方地區。
圖|英軍總指揮 羅伯特-納皮爾中將
衣索比亞出現約翰尼斯四世與孟尼利克北南對峙的局面。1878年,孟尼利克的軍隊在一次與約翰尼斯四世軍隊的交戰中受挫,孟尼利克被迫向約翰尼斯稱臣,以換取後者承認他的紹阿國王地位和在南方的行動自由。
此時,衣索比亞外患不斷。先是埃及在英國的慫恿下向非洲之角地區擴張,對衣索比亞形成包圍之勢;後是蘇丹發生馬赫迪起義,英國在衣索比亞與馬赫迪起義部隊之間挑撥離間,導致衣索比亞與蘇丹的戰爭。約翰尼斯四世還未來得及鞏固其統治,就被拖入一連串的戰爭之中。
圖|從孟買港登船的英印軍補給和大象
1875年,由外國顧問指揮的埃及軍隊對衣索比亞形成三面合圍。一路從吉布提港登陸,但在向內地挺進的過程中被阿法爾人消滅;一路從索馬利亞登陸,佔領哈拉爾,並在那裡統治了十年之久;另一路從馬薩瓦登陸,佔領厄利垂亞高原的克倫鎮。約翰尼斯四世的軍隊經過幾年的苦戰,最終打退了埃及軍隊的進攻。
1887年,蘇丹的馬赫迪起義軍進入衣索比亞西部邊境的戈賈姆和貝格姆迪爾,並一度攻佔貢德爾。約翰尼斯四世皇帝率兵迎敵。1889年雙方在蘇埃邊境的梅特馬( Metema)展開激戰,衣索比亞軍隊雖然擊敗了馬赫迪部隊,但約翰尼斯四世皇帝身負重傷,不久死去。他的部隊迅速瓦解。
圖|皇家工兵團用1個月時間建立的祖拉港
紹阿的孟尼利克利用約翰尼斯四世忙於與埃及人和蘇丹人作戰之機大大加強了自己的實力,擴張地盤。經過幾年的努力,他的統治已擴大到衣索比亞南部和西南部奧羅莫人及其他少數民族居住的地區。他先是與紹阿及其周圍的奧羅莫人結成聯盟,利用奧羅莫人的力量擴大其統治疆土。對那些不願臣服於他的小王國,則透過武力加以兼併。1889年約翰尼斯四世皇帝戰死後,孟尼利克不顧約翰尼斯把皇位傳給其兒子的遺囑,宣佈自己為“萬王之王”,稱為孟尼利克二世。
孟尼利克二世是現代衣索比亞的締造者。一位西方學者寫道:“當代衣索比亞的版圖、政府和存在的問題,在很大程度上是孟尼利克二世創造的。”還有學者認為,他一面抵制西方列強的侵略,一面卻參與殖民主義國家對非洲的瓜分”。他稱帝后,繼續進行擴充套件衣索比亞疆土的運動,先後征服沃累加、季馬、哈拉爾、咖法等地。
圖|抵達衣索比亞前線的英印士兵
到1900年前後,孟尼利克二世的統治範圍已擴及今天衣索比亞的大部分地區。他在位期間,衣索比亞的領土版圖擴大了一倍多,其邊界的合法性也由於戰勝義大利侵略軍而得到承認。因此,亦有學者認為,現代衣索比亞是“瓜分非洲時代的產物”。1889年,他還將行宮遷至亞的斯亞貝巴,奠定了亞的斯亞貝巴作為帝國首都的基礎,帝國的政治中心也隨之南移。
在孟尼利克二世擴張衣索比亞疆域的過程中,衣索比亞的封建土地制度最終形成。這種土地制度對衣索比亞後來的歷史發展有著深遠的影響。1974年衣索比亞發生的革命,其重要原因之一就是這個時候開始形成的封建土地所有制。
圖|衣索比亞皇帝 塞瓦斯托波爾大炮
衣索比亞的封建土地制度相當複雜,簡單地講,北部和中央高原地區(主要是提格雷和阿姆哈拉地區)實行的是里斯特(Rist)與古爾特(Gult)相結合的制度。里斯特製相當於自耕農制,但這類自耕農擁有土地的不完全所有權,他們可以繼承和轉讓土地,但需向貴族交納一定比例的收成,併為貴族提供一定的服務。
貴族對里斯特製土地所享有的權利,稱為古爾特。教會除擁有自己的土地外,還對部分里斯特製土地所有者享有古爾特權利。在南方,從理論上講所有土地歸皇帝所有,皇帝將這裡的土地分封給皇室成員、朝廷官員、軍官和有功計程車兵。這些受封者在其封地上所享受的權利,遠比北方的古爾特權利廣泛得多,封地上的農民實際上成為受封者的佃農。這種剝奪南方被征服人民土地的做法,也為後來衣索比亞尖銳的民族矛盾埋下了伏筆。
圖|孟尼利克二世
抗意衛國戰爭1885年柏林會議後,西方列強掀起瓜分非洲的狂潮。英國、法國、義大利乃至沙皇俄國都對非洲之角地區虎視眈眈,它們時而相互勾結,時而相互拆臺,衣索比亞面臨十分險惡的國際環境。孟尼利克二世皇帝運用其高超的外交藝術,周旋於列強之間,維護了衣索比亞的領土完整,使衣索比亞成為在這次瓜分非洲的狂潮中唯一未淪為殖民地的非洲國家。
歐洲列強中,對衣索比亞野心最大的是義大利。1882年,義大利政府從魯巴蒂諾航運公司接管了對阿薩布港的控制權。而魯巴蒂諾公司對阿薩布港的控制權則是幾年前透過欺騙的途徑從當地統治者那裡購得的。1885年,義大利殖民軍隊佔領馬薩瓦港,並開始向衣索比亞內地滲透。英國為鉗制法國在非洲的殖民活動,也暗中鼓勵義大利在衣索比亞殖民擴張,承認衣索比亞是義大利的勢力範圍。
圖|義大利軍隊
1887年,一支義大利軍隊在多加利( Dogali)被衣索比亞軍隊擊敗,義大利隨即向衣索比亞派出增援部隊。為遏制義大利的侵略企圖,孟尼利克二世皇帝一面與佔據吉布提的法國發展關係,授權法國公司修建從吉布提至亞的斯亞貝巴的鐵路,以換取法國承認衣索比亞領土主權。同時,孟尼利克二世於1889年與義大利簽訂《永久和平友好條約》(即《烏查利條約》,又譯《烏西阿里條約》)。
該條約的第十七條規定,衣索比亞皇帝在與其他歐洲列強交涉時,可以將義大利政府作為調解人。但義大利玩弄文字遊戲,將阿姆哈拉文字上的“可以”這一措辭,在義大利文字上改為“同意”,並依據義大利文字,公開宣佈衣索比亞為其保護國。孟尼利克二世皇帝隨即宣佈廢除該條約。衣索比亞與義大利關係惡化。1894年,義大利佔領整個厄利垂亞,將厄利垂亞變為其殖民地。
圖|抗意作戰現場
1895年底,義大利殖民軍隊進入提格雷地區,佔領默克雷、阿克蘇姆等城鎮。孟尼利克二世積極備戰,在短時間內集結起一支十萬人的大軍。1896年3月,衣索比亞軍隊與義大利軍隊在提格雷首府阿杜瓦展開決戰,埃軍大獲全勝。17000人的義大利殖民軍傷亡7560餘人,餘部倉皇逃竄。
阿杜瓦戰役是非洲歷史上少有的一次以弱勝強的戰役,也是埃塞俄比亞歷史的分水嶺。這次勝利不僅增強了衣索比亞人民的自信心,而且迫使歐洲列強最終承認衣索比亞的獨立,從而基本解決了殖民化和國家獨立的問題。軍事失敗的訊息傳到義大利後,義大利內閣倒臺。
1896年10月、義大利被迫與衣索比亞簽訂《亞的斯亞貝巴條約》,同意廢除《烏查利條約》,承認衣索比亞的獨立。作為回報,衣索比亞允許義大利保有厄利垂亞殖民地。1908年,衣索比亞與英國、法國等殖民國家透過協商劃定了衣索比亞與鄰國的邊界,只有與意屬索馬利亞的邊界有待劃定。
圖|英法聯軍部隊
王位之爭與海爾·塞拉西一世的崛起1906年5月,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因中風而身體癱瘓。雖然他於1907年設立大臣會議來協助他處理政務,並指定他13歲的侄子伊雅蘇為繼承人,但還是未能阻止衣索比亞王公貴族展開一場爭奪王的鬥爭。1913年,孟尼利克二世去世,伊雅蘇繼承皇位,但未獲加冕。由於伊雅蘇改信伊斯蘭教,並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採取親德國和土耳其的政策,遭到信仰基督教的紹阿貴族的反對。
1916年,紹阿貴族聯合衣索比亞正教會,宣佈廢黜伊雅蘇皇帝,立孟尼利克二世的私生女佐迪圖為女皇;由於佐迪圖尚年幼,立塔法裡·馬康南( Tafari Makonen)為攝政王和皇位繼承人。這位塔法裡·馬康南就是後來聞名於世的海爾·塞拉西世皇帝。1917年2月,佐迪圖在亞的斯亞貝巴加冕為女皇,塔法裡也被授予公爵稱號。伊雅蘇不甘心被廢黜,糾集了一支軍隊準備打回亞的斯亞貝巴,但戰敗被俘。
圖|海爾·塞拉西一世
塔法裡·馬康南生於1892年7月,受洗時按習慣得到“海爾·塞拉西”這一教名。塔法裡的父親馬康南公爵出身於紹阿貴族家庭,據說有著王族的血統,曾任哈拉爾蓋省總督。母親具有奧羅莫人血統。1903年塔法裡的父親去世,塔法裡被孟尼利克二世皇帝封為侯爵,並被送往亞的斯亞貝巴的皇宮生活。1907年,塔法裡被任命為巴阿索地區的分督並被送進剛開辦的亞的斯亞貝巴孟尼利克二世學校唸書。塔法裡17歲時離開學校,成為錫達莫地區總督。1910年,塔法裡被任命為哈拉爾蓋省總督。
塔法裡被立為攝政王時,年僅24歲。他頂住保守派的壓力,開始在衣索比亞進行漸進式的改革,目的是把國家改造成現代化的君主立憲制國家。他依照歐洲國家的模式,改革衣索比亞的行政和官僚機構,把省級政權的官員改為對中央政府負責的領取薪水的文官。他主持制定了一些法規,藉以規範衣索比亞的官僚機構和百姓的行為。
圖|海爾·塞拉西一世與其父
為培養一支能夠致力於國家的改革和建設的年輕人隊伍,他主張引進西方式的現代教育制度,不僅擴充了孟尼利克二世學校,還於1925年創辦了塔法裡·馬康南學校。他任命一系列大臣來輔佐攝政王,並在亞的斯亞貝巴為他們修建官邸,塔法裡積極開展外交活動,努力為衣索比亞爭取更為有利的外部環境。1919年,衣索比亞申請加入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成立的
國際聯盟(國聯),但西方列強以衣索比亞國記憶體在著奴隸制為由加以拒絕。塔法裡於1923年下令廢除奴隸制。同年,衣索比亞被國聯接納為正式成員。1928年,衣索比亞與義大利簽訂了一項為期20年的《友好條約》,規定在阿薩布港為衣索比亞設立一個自由貿易區,建設從阿薩布到德賽的公路,併成立埃-意聯合公司經營這條道路的運輸。
但塔法裡的改革措施也遭到一些保守的王公貴族的反對。他們聯合佐迪圖女皇,企圖將塔法裡趕下臺。1928年9月,塔法裡發動一場不流血的宮廷政變,迫使佐迪圖女皇授予他國王的稱號,將管理國家的權力交給他。1930年,佐迪圖女皇去世。同年11月,塔法裡·馬康南正式加冕為皇帝,帝號為海爾·塞拉西一世。
圖|晚年時期的海爾.塞拉西
海爾,塞拉西一世皇帝的統治和改革繼承皇位後,海爾·塞拉西一世繼續推進他的中央集權化和現代化改革。1931年,他釋出詔書,頒佈以1899年日本帝國憲法為藍本的憲法。這是埃塞俄比亞歷史上第一部憲法。憲法賦予皇帝至高無上的權力,它宣佈皇帝是“神聖的,其尊嚴不可侵犯,其權力不容爭議”。
憲法第十一條寫道:“皇帝規定一切行政部門的機構和條例,任免文武官員並決定他們各自的職能和薪金。”不過,憲法也規定設立參議院和眾議院。參議院議員由皇帝“從長期作為親王、大臣、法官或高階軍官替帝國效勞過的貴族中任命”。眾議院在“人民沒有能力進行選舉之前”,也由皇帝“從貴族和各地土司中提名”。
圖|塞拉西在耶路撒冷
參議院和眾議院均無獨立的立法權,只是皇帝的諮詢機構,討論皇帝交議的事項。憲法雖未觸動衣索比亞封建制度的根基,也未對皇帝的權力作任何限制,但較之過去無疑是一個進步。1930年,衣索比亞頒佈第一部刑法典。1931年,在英國、法國、德國等國金融機構的幫助下,衣索比亞第一家銀行—衣索比亞銀行成立,併發行衣索比亞貨幣。為了提高政府的辦事效率,衣索比亞聘請了許多外國顧問,分佈在政府各部。
衣索比亞稅收制度也得到改革。逐步廢除了以實物和勞役交稅的舊制度,代以貨幣稅收。稅收除支付地方官員的薪金和其他開支外,上交中央財政,取代以前地方官員不定期向中央交納的貢賦。同時,衣索比亞還初步建立起徵收關稅的制度。
圖|塞拉西訪問美國
海爾·塞拉西一世還改革衣索比亞的兵役制,朝建立一支現代化的國家軍隊的方向前進,以取代之前實行的中央和地方分別養兵的制度。一批青年軍官被派到英國、法國的軍校學習。他還聘請比利時軍官來衣索比亞訓練皇家衛隊。1934年,在霍勒塔開辦了埃塞俄比亞歷史上第一所軍事學校,越來越多的新兵得到正規的軍事訓練。
海爾·塞拉西一世重視教育。20世紀30年代,衣索比亞教育事業得到較大的發展。1932年帝國政府成立了教育部。到1936年,各省已開辦了十所新的國立學校。1931年還開辦了一所女子學校。派往歐美國家留學的衣索比亞學生越來越多。到1936年,已有200多人赴歐美留學。
海爾·塞拉西一世還推行“模範省計劃”,挑選幾個省進行較全面的改革,供其他省份模仿學習。
總之,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改革已開始收到成效。衣索比亞在政治、經濟、社會等各方面都出現了明顯的進步。然而,1935年義大利法西斯政權對衣索比亞的侵略,打斷了海爾·塞拉西一世的改革程序。
圖|塞拉西與法國總統戴高樂
抗擊義大利法西斯侵略的戰爭義大利並不甘心1896年在阿杜瓦的失敗,它始終覬覦衣索比亞這個古老非洲最後一個未被征服的國家。這裡涼爽宜人的氣候和肥沃的土壤令義大利垂涎不已。1922年,義大利成立以貝尼託·墨索里尼為首的法西斯政權,大張旗鼓地宣揚法西斯理論,進行帝國主義擴張,侵略衣索比亞的企圖日益昭顯。
1928年,義大利雖然與衣索比亞簽訂了《友好條約》,但義大利並不準備遵守它,而只把它作為迷惑衣索比亞人的手段。它在尋找一切可能的時機入侵衣索比亞,以“洗刷阿杜瓦的恥辱”。1934年12月發生的瓦爾瓦爾事件為義大利提供了侵略衣索比亞的藉口。
圖|意埃戰爭
瓦爾瓦爾是衣索比亞東部歐加登與意屬索馬利亞交界地區的一小塊綠洲,位於衣索比亞境內。由於衣索比亞沒有足夠的軍事力量,該地一直沒有埃軍駐守。而義大利殖民軍隊卻瞞著衣索比亞,於20世紀30年代初在該地設立了軍事據點。
1934年12月底,英國-衣索比亞聯合勘界小組在衣索比亞軍隊的護衛下來到瓦爾瓦爾。埃軍與駐守在那裡的義大利軍隊發生衝突,義大利動用了飛機和裝甲車,雙方互有傷亡。事件發生後,衣索比亞政府要求把爭端提交國際仲裁。而義大利斷然拒絕,提出“哈拉爾總督親自到瓦爾瓦爾賠禮道歉、懲處肇事者、賠償20萬埃元”的無理要求。埃塞俄比亞於1935年1月向國際聯盟正式提出控訴。
圖|意埃戰爭
海爾·塞拉西一世對國聯抱有天真的幻想,指望國聯能夠主持公道。為避免同意大利軍隊發生進一步的衝突,他還命令埃軍從所有邊界地區後撤30千米。然而此時英、法已公開對義大利採取緩靖政策,它們都不願意因為衣索比亞問題而得罪義大利。因而國聯對衣索比亞的控訴採取了拖延的政策。直至1935年9月,國聯才做出無關痛癢的裁決,認定埃、意雙方在瓦爾瓦爾事件中均無過錯,建議雙方根據衣索比亞一義大利友好條約精神解決爭端。在這期間,義大利已向厄利垂亞和意屬索馬派了大量部隊,運去包括飛機、機動車、大炮在內的大量軍用物資,做好全面進攻衣索比亞的準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