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的一場戰爭,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參戰國多達61個國家。在這場破壞性嚴重的戰爭中,美國發揮了關鍵作用。美國為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奉獻了重要力量:建立反法西斯同盟,向日本投擲原子彈……但是,別看美國這麼強,它在二戰初期可是“冷酷無情”,兩耳不聞戰場事!
當20世紀30年代德國的軍隊佔領歐洲大陸,日本軍隊肆虐中國之際,大西洋彼岸的美國卻選擇置身事外,保持中立國的身份。直到1941年12月日本偷襲珍珠島後,才正式參戰。那麼,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一、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在二戰前夕,1935年,美國國會通過了一項重要的法案。“中立法案”規定:美國不得將武器等裝備運送至交戰國,這是非法行為。該法案使得美國在二戰初期免於戰火波及,對美國的外交政策產生了深刻影響,這也是孤立主義勢力的產物。
自建國以來,美國就盛行孤立主義的外交原則。在特殊的地理環境下,孤立主義者認為,美國要以自身利益為重,不應干預美洲大陸以外的事物。
美國總統威爾遜
一戰後,威爾遜總統試圖插手世界事務的“十四點原則”碰了一鼻子灰,再加上30年代國際形勢險惡的環境下,即使羅斯福等進步人士在二戰爆發後多次發表演說宣揚全球主義、反對侵略戰爭的正義性和重要性,美國的孤立主義勢力依然十分頑強,制約著美國的外交行動:國會拒絕參戰的提議、不少議員甚至破口大罵羅斯福是戰爭販子……孤立主義的外交政策使得美國最終選擇隔岸觀火。
二、經濟利益至上1929年,一場空前的資本主義經濟危機席捲了整個資本主義世界,美國作為首發國出現了前所未有的經濟動盪。直到1935年羅斯福總統實行新政後,美國也沒能成功擺脫危機,反而在1937—1938年又爆發了新的經濟危機。
失業的美國人
因此,在二戰初期,美國的經濟仍處於蕭條狀態:企業破產、工人失業、人民生活水平下降,美國的重心在恢復國內經濟而並非參戰。
另一方面,不少壟斷資產階級認為,美國應該趁機利用此時的戰爭,攫取更多的經濟利益,俗話說就是“發戰爭財”。事實也是如此,雖然美國出臺了中立法案,但對參戰各國也輸送了不少軍事裝備,從而增強了自己的經濟實力。
美國總統羅斯福
此外,美國還是個“斤斤計較”錢財的國家。一戰前後,英法等歐洲國家欠了美國上百億美元。美國“一片好心”撤銷了部分債務,卻“好心沒好報”,英法等國“蹬鼻子上臉”,直到1930年,對拖欠的百億債務仍遲遲不肯歸還。因此,當二戰爆發時,看到“欠債國”被德日軍隊所包圍,不少美國人高興都來不及,怎麼會想參戰呢?
三、各國態度的影響二戰爆發初期,英國和法國作為歐洲傳統大國,對法西斯勢力仍然推行綏靖政策。即使在1939年9月德軍入侵波蘭,他們也試圖犧牲小國的利益,去換取暫時的和平。
英法代表與希特勒、墨索里尼
因此,在英法對德國宣戰後,他們也沒有派出任何軍隊參戰,而是縱容德軍踐踏波蘭領土。這也就導致了二戰初期“西線無戰事”、法西斯佔領西歐局面的出現,最終惹火燒身,1940年,德軍短短兩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法國,甚至不斷空襲英國。
戰爭烏雲籠罩歐亞大陸,但身處漩渦中心的英國、中國等國卻沒有必勝的決心,甚至國內出現“勸降派”。因此,受二戰初英法綏靖政策的影響,再加上法西斯勢力的橫行,各國態度複雜,美國深覺參戰沒有勝算,自然選擇了中立一方。
然而,在二戰爆發的初期,美國真的完全沒有想過參戰嗎?當然不是,只不過在國內外各種因素的影響下,美國選擇了“最優解”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