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好刀只要一出鞘,常人就能從其森森寒光中感受到摧枯拉朽般的氣勢。不過我們日常所見的刀一般都是平整光滑而又板正的,畢竟人們在生活中也很難用得到在身上雕龍刻鳳的刀具。
一些講究的傳統刀是什麼形制,具體有些什麼特點,大家也很少去了解了,平時也只能透過接觸一些武俠相關的文學作品或影視劇來了解中國精彩的刀具世界。尤其是影視劇中的一些看上去威猛霸氣的刀具也讓很多人產生了不少興趣,尤其是一些刀的刀背上還會串有一些鐵環,使得整個刀看上去彷彿有種神秘的威壓感。
比如《白眉大俠》中的武林排名第十四的大俠徐良使用的武器就是金絲大環刀,刀背共有九個刀環;《明英烈》中人稱“花刀太歲”的於金彪擅使一柄九耳八環刀,幫助朱元璋打下了千萬裡江山;《三國演義》中被譽為是“古今六十四名將”之一的曹魏大將張遼用的也是一柄九孔大環刀,猛將許褚用的也是一柄九耳八環刀。
這種帶環的刀揮舞起來總是具有視覺震撼的效果,觀賞性很強,可難道這些鐵環真的只是起到裝飾的作用?或者是古人在上面寄託了某種情感?亦或是有其他特殊的功能?事實上,現代人對於古人為何要早刀具上安裝環的解釋眾多,關於帶環刀的起源各種說法也是層出不窮,大致可以總結為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種,便是代表著光明正氣。一般刀背上帶環的刀叫做“大環刀”,也叫“君子刀”,這是因為大環刀上的鐵環揮舞起來會呼呼作響,彷彿在提前告訴敵人,我已經開始動手了。所以,使用大環刀的人一般不容易下黑手,打起來也是堂堂正正的。
其中一個辦法就是讓民間私藏的刀具和官府的只是道具區分開來,但是統治者們翻遍了歷史典籍,發現中國傳統刀具五花八門,光唐刀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有儀刀、鄣刀、橫刀、陌刀四種,不管是什麼形制的都不缺。
皇帝又不想挑一種前朝曾經用過的刀來進行仿製,就在大家犯難的時候,有人想到了“合法擁有武器”的僧人所持的禪杖上的“正氣環”,倘若在刀上“正氣環”豈不就能和制式刀區分開來了。
再加上“正氣環”的寓意也很好,但凡民間有人帶著這種刀具傷人,也很有辨識度,所以大環刀就這樣被安排了下來。在清朝,一般敢帶著大環刀招搖過市的人也一般都是混江湖的,一看就相當不好惹,自然是要避遠些。
不過,有人認為大環刀還有另外一種用法,那就是用於街頭雜耍,提高觀賞性。因為大環刀刀身加了環,極不方便收進刀鞘中,也因為重量變重不方便攜帶,還容易誤傷人,所以大環刀慢慢就“退化”成觀賞性用刀了。
當然,用於觀賞的“大環刀”是不會開刃的。攜帶這種假刀的人一般也就是些戲子,雖然他們都是為了混口飯吃,但在古時是被視為下九流的職業,一般人是不願與他們深交的。
最後,現在對大環刀上的鐵環最受認可的解釋是,鐵環能改變大刀的重心和重量,而環數則代表著持刀人的戰鬥力。因為刀背上每加一環,刀身的重量就會增加一分,大刀本身就很難單手持握,所以能夠手持九環大刀的人本身就擁有巨力。
古代還有個說法,青年用9環,中年用5環,老年用3環,就是因為人到老年很難控制力量了。就是曹魏大將許褚在老年的時候也取下了刀身上的幾個鐵環。此外,在大刀上加鐵環能使得刀身的重心向前,勢頭變猛,更加容易劈斬敵人。
當然,想要將刀勢收回來也一定是實力過硬,力量夠強的人才行。所以,要是在古代看到手持9環大刀的人,一定要躲遠。有意思的是,漢朝有一種在刀柄部加環的制式刀,名為“環首刀”。這個環也並沒有什麼實際的功能性,只是寄託著古人樸素的情感。《漢書·李廣傳》中就曾記載過一段感人的場景。
西漢飛將李廣的長孫李陵曾以5000步兵抵抗匈奴8萬騎兵,最終戰敗歸降於匈奴。漢昭帝曾派遣任立政作為使臣去匈奴勸回李陵,但是兩人相見卻不能私自談話。於是,任立政便不斷撫摸刀柄上的環,因為“環”和“還”同音,“還”有回家的意思。
漢朝的將士們在戰場上看到這個環,就會有保衛家鄉,順利歸還的決心。只是李陵直到最後也沒能歸漢,最終客死他鄉。也或許大環刀上的鐵環也只是寄託著古人的某種質樸的情感,只是我們現在還沒能從古籍中找到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