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經歷了兩次驚心動魄的宮廷政變後,大唐的宮廷總算平靜下來,李隆基成了太平天子。他一心想仿效唐太宗,做一位英明君主,於是即位後勵精圖治,努力施展自己的政治抱負和治國才能,從而開創出唐王朝的第二個強盛時期。同唐太宗一樣,唐玄宗也重視人才,他在位時出現了很多著名的宰相,他們各展所長,竭力匡正扶持,有力地保證了國家的長安久治。

韋武勾結

“五王故變”成功後,洛州長史薛季昶曾對張柬之說:“二張雖誅,但武氏一黨還在,如果不能斬草除根。最後還會復生。”他建議把武三思等人殺掉。張柬之卻認為已經大權在握,,武則天也死了,武三思一夥人狨不起大浪來,就沒有動手。薛季昶嘆道:“將來這些人必定死無葬身之地!”

果然不出春季昶新料,僅僅過了一年,張東之等五人就被降職貶官,流放到嶺南,相繼被殺。而要他們命的人正是武氏一夥。

武則天死後,武三思成了李唐王朝的司空,太平公主的丈夫武攸暨官拜司徒,三公中除了太尉,另兩公全是武家人。武則天時代掌管宮中詔命的上官婉兒仍然得到唐中宗李顯的信任,繼續負責起草詔令。上官婉兒與武三思私通,便把他引入宮中,推薦給了韋皇后。韋皇后又把女兒安樂公主嫁給武三思的兒子武崇訓。李顯對韋皇后的所作所為睜一隻眼閉一隻眼,於是朝廷大權就被韋皇后、武三思等人把持。張柬之等大臣眼見得又要重演武則夭的舊事,力勸李顯除掉武三思。武三思和韋后就反過來誣告張束之等人圖謀不軌,李顯也不同個明白就准奏了,為恢復李唐天下立下大功的“五王”就這樣被除掉了。

李顯對韋皇后的行為之所以不加約束,那是因為有言在先。當年為武則天所廢,李顯被貶到房州(今湖北房縣),一去就是十幾年。在房州的那些日子裡,他整天提心吊膽,生怕武則天派人來結果了他的性命,甚至幾次撞牆想自殺。幸虧妻子韋氏與他相依為命,經常安慰他說:“福禍無常,豈能輕生!說不定有一天還會重見天日。”李顯深受感動,對韋氏發督道:“如果我有重見天日那天,一定對你不設任何禁忌!”

李顯當時也就是說說而已,並沒有想到有一天他真的當上了皇帝。而如今夢想成真,他要說話算數,就連皇后與武三思眉來眼去,他也裝著看不見。韋后平日在宮中愛賭雙陸游戲,她和武三思對坐著賭觀陸,中宗手中握著一把牙籤兒,還替這二人計算輸贏的籌碼。

韋氏當上了皇后,仍然不滿足,她還想敗法武則天做女皇帝。唐中宗每次上朝,她都要坐在他身後的帷幔中,就如同當年李治和武則天一樣。宰相榧彥範上書勸諫,李顯不予採納,韋后便大肆干預起朝政來。

溺愛女兒

唐中宗的小女兒安樂公主是他和韋氏在流放房州時生的,當時連塊布片都找不到,李顯就脫下外衣把她包裹起來,所以取名“裹兒”。因為這個女兒與自己一起患過難,所以唐中宗特別溺愛她,無論她幹什麼事情都不肯責備。

仗著父皇的寵愛,安樂公主行事荒唐,為所欲為。有一次,她想給某人求官,就自己寫好詔書,用手捏住前面所寫的文字內容,讓皇帝在後邊簽字認可。中宗居然笑著署上了自己的名字。當時皇帝任命官員的詔書須由中書省下達,黃紙乘筆正封。而皇帝直接所授的官,任命詔書用斜封從側門交到中書省。這種官被稱為“斜封官”。不光是安樂公主,還有長安公主、韋后的小妹妹郕國夫人等,都能從中宗那裡討來封官的敕命。一年之中,“斜封官”少則數幹,多則上萬。中書、門下兩省的長官都不敢湊表示不同意見,只有吏部員外郎李朝隱據實情上奏,阻止了一千四百多個“斜封看”的任命,招來很多人的怨恨,他卻昂然不顧。

有一次,安樂公主請求父皇把葺家的昆明池送給她當私人園林,中宗為難地說:“這沒有先例。”公主很不高興,就強年民田,開鑿了一個大池,綿延數里,取名定昆池,壘石仿造華山,挖河仿照天河,池邊的載木風景全和昆明池一樣,沿池還造有許多亭臺。

隨後,安樂公主又提出了更加離奇的要求,要求做“皇太女”。中宗歷來對女兒百依百順,卻唯獨不肯答應她的這個要求。他不敢違背禮法和祖制,最終還是把兒子李重俊立為太子。

太子政變

李重俊不是韋皇后生的,韋皇后看他不順眼,安樂公主從來沒把他當哥哥,經常辱罵太子,在背後管他叫“奴”,就連武三思父子也敢欺侮戲弄他。最讓李重俊忍受不了的是,安樂公主竟然請求父皇廢掉自己,武三思的親信黨羽們則在朝堂上大造輿論。李重俊怒火中燒,就去向左羽林軍大將李多祚求助。李多祚身為皇室宗族,對武三思的擅權也很憤慨,決定幫助太子起事。

神龍三年(707)七月裡的一天深夜,李重俊和李多祚等人假稱奉皇帝緊急詔令,率領300名羽林軍衝進武三思的府第,把武三思父子及其全家都殺光了。隨後殺入肅章門,四處搜尋上官婉兒。

當時,中宗與韋后、上官婉兒、安樂公主等人正在宮中玩遊戲,忽然接到報告,說是太子已經帶兵殺來了。上官婉兒鎮靜地大聲說道:“看他的意思,第一個是想找我婉兒第二個是找皇后,再接下來才是找皇帝。”於是她又說:“玄武門堅固可守,請皇上皇后立即登上玄武門樓,一來可暫避殺身之禍,二來可宣佈緊急詔命,徵調兵馬討逆。”

中宗等人慌忙登上玄武門,上官婉兒又請李顯調派右羽林軍大將軍劉景仁率領百餘名騎兵,嚴密守在門樓下。

不大一會兒,李多祚就領兵來到玄武門前。依照上官婉兒的吩咐,中宗站在門樓上對下邊的人喊道:“你們都是朕的親信宿衛,為什麼要跟從李多祚謀反呢?若能立時反正,殺死多祚等人,朕就賞賜給你們柴華富貴!”

聽了中宗的話,兵士們這才知道李多祚並沒有奉什麼詔命,於是倒戈相向,將李多祚亂刀砍死。李重俊見勢不妙,急忙帶著一百名侍從突圍而出,逃到終南山,所能跟上的只剩下幾個人了。就在他下馬休息的時候,被手下士兵刺死,割下首級獻給了朝廷。

惡妻毒女

太子發動的政變失敗後,韋后當女皇的野心更加膨脹起來。安樂公主也想利用儲君暫缺的時機,實現她的皇太女之願。這母女倆目的相同,就合夥弄權,而中宗聽之任之,只顧著自己尋歡作樂,把他多年遭受磨難的損失補回來。

有一年的元宵節,中宗帶著公主和宮女數千人,全都換上平民的服裝出宮逛燈市,一直玩到深夜才回宮。回來後一查點人數,宮女逃走了一多半。中宗怕聲張出去有損體面,就把這件事情壓了下去。

還有一次,中宗在皇宮內召見百官,命令三品以上的官員進行拔河比賽,供他和韋后欣賞。朝臣們多是文官,不好嬉戲,尤其是那幾個上了年紀的大臣,體力不支,拔河時隨著長繩摔倒在地,一時站不起來,手腳亂爬。中宗和韋后見了,不由得開懷大笑。

景龍四年(710),許州司兵參軍燕欽融上書皇帝,指責韋后淫亂,干預朝政。中宗覺得事關重大,就親自召燕欽融來京詰問。召見完後,韋皇后的黨羽宗楚客假傳聖旨,命令警衛天子的飛騎兵抓住燕欽融,將他摔在宮中殿堂前的石頭上,折斷了脖子而死。

直到這個時候,中宗才覺得事情不太對頭。韋皇后怕中宗查究她的淫亂之事,就和安樂公主想出了一條毒計。中宗喜歡吃餅,韋皇后就命她的心腹配製毒藥,由她親自將毒藥拌入餅中,派人送進神龍殿。中宗吃過毒餅,忽感腹中絞痛,亂滾了一氣就一命嗚呼了。

當機立斷

李顯暴亡後,為了掩人耳目,韋后將李顯最小的兒子只有 16 歲的李重茂送上皇位,她以太后的身份臨朝攝政,掌握大權。看來,又一位女皇帝的出現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了。

韋后要想當女皇,還需要扳倒相王李旦和太平公主。李重俊事敗被殺後,韋后就曾誣陷他倆參與了太子謀反,要求李顯下令殺掉他們。這兩個人一個是李顯的弟弟,一個是李顯的妹妹,他不忍心下手,但又不敢不聽韋后的話。正在這時候,吏部尚書蕭至忠說了一句話:“難道陛下就容不下一弟一妹嗎?”這句話起了作用,李顯便下決心把他倆保護下來。

相王李旦性格懦弱,一向聽天由命,而他的兒子李隆基卻不是個等閒之輩。那是他七歲時,有一天坐車進宮朝拜祖母武則天,金吾將軍(掌管京城守衛)武懿宗大聲訓斥他的侍從護衛,李隆基用佩劍挑開車簾,厲聲喝道:“這裡是我李家的朝堂,幹你何事?!竟敢如此訓斥我的護衛!”武懿宗和他的手下被這個孩子弄得目瞪口呆,眼睜睜地看著他雄赳赳地走上大殿。武則天得知這件事後,不但沒有責怪李隆基,反而對這個豪氣十足的小孫子十分喜愛,讓衛士把他抱到自己的膝上,親了又親。第二年,李隆基就被封為臨淄郡王。

唐中宗活著的時候,李隆基被封了個潞州(今山西長治)別駕的小官,他知道韋后不會放過他們李家,就積極網羅人才。後來他被罷官回到京城,更是竭力結交禁軍首領,培養親信黨羽。他的姑母太平公主也在暗中支援他。唐中宗死後,李隆基認為不能再等待了,決心發動政變。

有人勸李隆基把這件事情告訴給相王李旦,李隆基斷然說道:“我們是為國家幹這件事的,事情成功了,福歸相王:如果失敗了,我們以死相殉。如果先行請示;父王一定憂懼恐慌。父王如果答應了,就會使他身陷其中,可能有危險;如果父王不答應,大事就幹不成了。”

李旦登基

景雲元年(710)六月二十日這天晚上,李隆基派心腹保鏢李守德率兵攻打駐守在皇宮北門的禁軍,殺死了韋后安插在這裡的兩條走狗韋播和韋璇,將他們的人頭高高地吊起來。接著李守德對北門衛士高聲喊道:“韋后毒死先皇,準備篡位,今夜我們要殺掉韋后,以安天下。如果有人甘心跟隨韋后作惡,將誅滅三族,請大家拿定主意。”北門衛士平日裡就對李隆基有好感,聽了這話,全都俯首聽命。

李守德成事後,立即發出訊號,等待多時的李隆基馬上行動,率兵直奔太極殿。當天夜裡正好韋后留宿殿中,聽見外邊亂哄哄的,慌忙穿著內衣逃到侍衛軍飛騎兵的營中,被一個飛騎兵撞了個正著,手起刀落,割下人頭呈給李隆基。

殺掉韋后之後,李隆基下令剿殺韋后的所有黨羽,連嬰兒也不放過。安樂公主不知有變,正在照鏡畫眉,忽然門被踢開,還未來得及回過身來,就被砍下了腦袋。

上官婉兒聽說亂兵攻進宮中,知道韋后一黨不保,趕緊想自保之計。中宗駕崩時,她曾經起草過一份“遺詔”,讓溫王和相王輔政。雖然受宗楚客等人的阻撓,相王未能輔政,但起碼能表明她上官婉兒還是支援相王的。於是,她找出那份“遺詔”,大開宮殿各門,率宮人列隊歡迎,將“遺詔”交給第一個闖入的前朝邑尉劉幽求。劉幽求向李隆基求情,李隆基沒有答應,當即命人將她斬於旗下。

韋后集團被徹底誅滅後,李隆基才出宮向父親李旦叩頭,為沒有事先稟報而請罪。

李且抱著李隆基哭道:“國家沒有滅亡,全賴你一個人的功勞啊!”

三天後,相王李旦登基,就是唐睿宗。李隆基為匡復大唐皇室立下大功,被立為皇太子。

太平公主

在這場成功的政變中,太平公主也立下了大功,睿宗加封她為鎮國太平公主,食邑達到一萬戶之多,是歷朝歷代公主中最多的,她的三個兒子也都被封為異姓王。不僅如此,所有朝政大事睿宗都要聽從太平公主的意見。如果太平公主有事沒有上朝,睿宗就派宰相前往公主府部諮詢。宰相奏事時,睿宗先問:“和太平公主商議過了嗎?”然後才向:“和三郎(李隆基)商議過了嗎?”當時朝中有七位宰相,其中五位出自太平公主的門下,還有幾位將軍也暗中聽她指揮。當時流傳著這樣一句話:“外邊只聽說有太平公主,沒聽說過有太子。”

太平公主是武則天的小女兒,很受父母的寵愛。武則天說她長得像自己,性格也類似。有一年,吐蕃王來求婚,指名道姓要太平公主,連宮殿都修好了,武則天不捨得讓女兒嫁到那麼遠的地方,拖了好幾年,就把這件事情拖過去了,也耽誤了女兒的婚事。

有一天,武則天正暗著唐高宗坐在正殿上,忽然一個年輕人走上殿求,身穿紫色戰袍,腰繫玉帶;來到皇帝和皇后面前又歌又舞。武則天定睛一看,這個美少年竟是太平公主,就笑著問道:“我兒不是武官,為什麼這般打扮?”太平公主俏皮地回答說:“將它賜給駙馬可以嗎?”父母這才明白女兒想出嫁了,就把她許配給了薛紹。後來薛紹死了,武則天想把她嫁給自己的掌侄武恢暨,可是武攸暨已有妻室,武則天就暗地使人殺掉他的妻子,強行讓他倆結合到一起。

武則天在位時,一些軍國大事讓太平公主參與討論。如今她勢焰熏天,就有了爭奪皇位的野心,於是李隆基就成了她的對頭。她派人在長安城裡製造流言,稱李隆基不是長子,不應該立為太子,還動輒向睿宗進讒言,詆譭李隆基。宰相姚崇等人深恐太平公主幹預朝政,便向睿宗建議將太平公主遷居東都洛陽。太平公主聽說後大怒,認為是李隆基在幕後主使,當面質問李隆基。李隆基不敢還嘴,只好同意將姚崇等人貶為外官。

先發制人

太平公主權勢煊赫,讓太子李隆基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脅,便在暗中積極準備應變。發動政變時掌控的那支禁軍被他緊緊攥在手中,使太平公主不敢輕舉妄動。

他還注意聯絡與諸王的感情,專門做了一床可供好幾個人共同睡覺的大被,又做了一個長長的枕頭。睿宗問他做這個幹什麼用,李隆基解釋說,他和兄弟們一起聊天喝酒,晚了大家就睡在一起。

太極元年(712),李隆基指使術士向睿宗預言道:“五日內有急兵入宮。”睿宗召叢集臣商議,中書令張說提議說:“這一定是奸人造謠,想離間陛下和太子的關係。陛下如果命太子監國,則君臣分定,謠言不攻自破。”睿宗無奈,只好讓李隆基監國,代行皇帝的某些職權。

太平公主一黨還想進一步挑撥睿宗和李隆基的關係,同樣指使術士向睿宗預言道:“天空出現彗星,根據天象的變化來看,帝座有災,皇太子當做天子,不宜再居東宮了。”這時候李隆基羽翼已成,睿宗又不想夾在他與太平公主之間左右為難,索性順水推舟,傳位給太子。太平公主弄巧成拙,反而成全了李隆基。

李隆基登基後,就是唐玄宗。從李隆基即位開始,太平公主就暗中聯絡追隨她的大臣和禁軍將領,準備向李隆基發難。她探聽到李隆基每天清晨要服用一劑天麻磨成的粉(又稱赤箭粉)滋補身體,就買通宮人,準備在赤箭粉中下毒。她還指使禁軍將領到武德殿刺殺他。

開元元年(713)七月,李隆基與兄弟岐王李範、薛王李業、龍武將軍王至仲,還有宦官高力士等人來個先下手為強,一舉誅殺了禁軍將領常元楷、李慈等人,又殺掉了支援太平公主的一些大臣。太平公主慌忙之中逃進深山寺院,三日後被抓捕,在公主府第被賜死。

小事不問

唐玄宗清除了太平公主的勢力後,徹底鞏固了皇權,但當時的形勢不容樂觀,朝廷元氣大傷,吏治混亂。唐玄宗見姚崇辦事果斷,又有見識,就把他重新提拔到宰相的位置上來。

姚崇按照玄宗的旨意,嚴懲不法豪強,即使是對於皇親國戚也不手軟。薛王李業的舅舅王仙童欺壓百姓,為非作歹,姚崇奏請玄宗批准後,懲辦了王仙童。貴族們見姚崇鐵面無私,都乖乖地夾起了尾巴。

有一次,姚崇特地向唐玄宗請示任命郎官的事情,玄宗一副愛理不理的模樣,兩隻眼睛瞅著屋頂,就好像沒有聽見姚崇在說什麼。姚崇重複了好幾遍,玄宗還是沒有做出表示,姚崇不禁心裡怦怦亂跳,彷彿打鼓一般,不知道哪裡得罪了皇上。

散朝後,高力士勸說唐玄宗道:“陛下剛剛執政,宰相前來奏事,陛下應該當面表個態。您怎麼一聲不吭,不置可否呢?”

唐玄宗解釋道:“我讓姚崇處理政事,碰到大事自然要向我報告,以便我同他一起商議對策。任命郎官這種官職低微的小官,不過是些雞毛蒜皮的事情,可他竟向我嘮叨個沒完,豈不令人心煩!”

高力士這才明白皇上的用心,原來是不想獨攬大權。正好高力士要去向姚崇宣示皇帝的旨意,就借這個機會把玄宗的原話告訴給了姚崇。

姚崇聽後,心裡的一塊石頭這才落了地。從此以後,他一心抓大事,再也不敢拿煩瑣的小事去找玄宗了。

捕殺蝗蟲

開元四年(716),黃河流域蝗蟲成災,黑壓壓的蝗群落到哪裡,就把哪個地方的莊稼啃個精光。當時的人們很迷信,不敢捕殺蝗蟲,只是一味地焚香膜拜。姚崇向玄宗上了一道奏章,舉了好幾個古代捕殺蝗蟲的例子,來證明鰉蟲可滅。唐玄蒙十分信任姚崇,立刻批准了他的奏章

姚崇立即下了一道命令,要百姓們一到夜裡就在田頭點起火堆,田邊掘好大坑。飛蝗看到火光就會飛下來,這時候馬上動手撲殺,邊打邊燒,然後把蝗蟲的屍體埋進大坑裡,杜絕後患。

第二年。黃河流域又發生蝗災,姚崇還是按照老辦法,派人到各地督促捕殺。朝中有些官員卻議論紛紛,他們說蝗蟲是上天派來的神蟲,用來懲罰世人,捕殺蝗蟲會遭禍患。講這話的人多了,玄宗有些害怕,就把姚崇找來問話。姚崇看出了皇帝的心思,慨然道:“現在河南,河北積存的糧食不多,如果蝗蟲不除,任其吞食莊稼,將來地裡顆粒無收,造成饑荒,難道能避免百姓流亡嗎?事情關係到國家的安危,不能死守成規。即使蝗蟲除不乾淨,還是比養蟲成災要好,陛下愛惜生靈,不願殺生,這件事情用不著陛下下詔令,就由我下令殺蝗蟲。如果除不掉蝗蟲,請陛下將我的官爵全部削掉。”

姚崇的態度讓唐玄宗下了決心,堅決支援姚崇滅蝗。汴州(今河南開封)刺史倪若水接到滅蟾的命令後,卻拒不執行,還給朝廷上了一道奏章,說什麼要想消除蝗災,只有積德修行。姚崇見了這份奏章,十分惱火,馬上寫信給倪若水,質問道:“古時有許多善修德政的太守,蝗蟲雖然避開了他們的轄區,但還是有蝗災。如果說尷德可以免除蝗災,難道說他們無德嗎?如果你眼看蝗災流行,不採取滅蝗措施,將來造成饑荒,老百姓吃不上飯,你能負得起這個責任?”

倪若水見宰相如此強硬,不敢不依,只得發動官民滅蝗。姚崇制定的辦法果然奏效,光汴州一個地方就撲滅蝗蟲 14 萬擔,災情得到了緩和。

救時宰相

姚崇擔任宰相時,還有一位宰相叫盧懷慎。姚崇力主捕殺蝗蟲,他卻持反對意見。他來到姚府,提醒姚崇說:“姚大人,捕殺蝗蟲有傷和氣,恐怕會招惹麻煩啊!”

姚崇望著自己的搭檔,說道:“我真不明白,你那麼害怕蝗蟲,怎麼不怕百姓死於飢餓呢?”盧懷慎無言以對,只好同意捕殺蝗蟲。

盧懷慎為官極其清廉,但辦事能力與姚崇相差甚遠,他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不管遇到什麼事情,都要請教姚崇,當時的人就稱他為“伴食宰相”。

有一次,姚崇給兒子辦喪事,請了十幾天的假,應當處理的政務堆積成山,盧懷慎不知道該怎麼處理,急得團團轉。姚崇假滿回朝,沒有花多少時間,就把案頭的積件處理完了。姚崇有些得意,回頭問紫微舍人齊浣:“我這個宰相,能不能跟古代的管仲,晏嬰相比?”

齊浣答道:“跟管仲、晏嬰似乎還比不上,但是您可以稱得上‘救時宰相’。”

姚崇聽了十分高興,將手中的筆往桌案上一扔,說:“一位救時宰相,也是不容易找到的呀!”

巧進讒言

姚崇為相政績可觀,值得稱道,但他在為人品德方面卻不那麼厚道,愛弄權術,搞些小動作。

開元元年(713),宰相張說聽說唐玄宗打算任命姚崇為相,他出於嫉妒,就指使別人對他進行彈劾。姚崇當上宰相後,張說有些恐慌,就去走岐王的門路。姚崇知道了這件事,不直接揭發,而是在一天罷朝後,假裝腳啵落在後邊。玄宗問他是怎麼回事,他借題發揮道:“我心裡有個憂慮,痛苦倒不是在腳上。”玄宗聽他話裡有話,就讓他直說無妨。姚崇便說:“岐王是陛下的愛弟,張說是輔佐大臣,他們秘密在一起,恐怕要壞事,所以我很擔心。”聽姚崇這麼一說,玄宗便把張說貶為相州刺史。

不久,另一位宰相劉幽求也被免職。劉幽求不服,就在背後發些牢騷,被人告到玄宗那裡,玄宗下詔追查。姚崇勸說玄宗道:“劉幽求他們都是功臣,乍任閒職,心情沮喪也是人之常情。不能把他們送進監獄,那樣做恐怕要引起很大的震動啊!”姚崇的話表面上是為劉幽求說情,實際上卻證明了他確實心懷不滿。結果劉幽求被調出京城,去做睦州刺史。

魏知古也是當時的一個名人,在姚崇的引薦下當上了宰相。可是姚崇又與他鬧了矛盾,就把他罷相,任為吏部尚書,主管東都洛陽量才授官事務。姚崇有兩個兒子在東都做官,知道魏知古受到過自己父親的提拔,就到他那裡謀取私利。魏知古正愁抓不住姚崇的把柄,就把這件事情彙報給了玄宗。這一天,玄宗與姚崇閒談,好似無意間問起他的兒子。姚崇十分機敏,一下子就猜到了其中的關節,便答道:“我有兩個兒子在東都,為人有些貪婪,必定會去走魏知古的門路,不過我還沒來得及問他們。”

玄宗原以為姚崇會為兒子隱瞞,聽他一開口就說了真情,很是高興,就問他怎麼會有此預料。姚崇說:“當年魏知古地位很低,我保護過他,提拔過他。我的兒子蠢得很,還以為魏知古必定會因為感激我而容忍他們為非作歹。”

玄宗聽了,認為姚崇為人高尚,而魏知古知恩不報,很鄙視他,就把他貶為工部尚書。

絕不徇私

開元四年(716),姚崇有個部屬趙海因受賄罪下獄,姚崇設法營救他,引起了玄宗的不滿。於是,姚崇便請求辭去宰相職務,舉薦宋璟替代他。宋璟忠正無私,剛直不阿,有時候連皇帝的面子也不給。

開元七年(719)冬,候選官員雲集京城,聽候選拔。唐玄宗想趁此機會,把他的妻舅、岐山縣令王仁琛提拔為五品官,到朝中任職,敕令都寫好了。宋璟聽說後卻極力反對,堅持把這件事交給吏部,對王仁琛進行公開考核,再根據考核的結果決定提拔與否。唐玄宗認為宋璟出於公心,就收回了提拔王仁琛的敕令。

這件事剛處理完,寧王李憲又來向唐玄宗上奏,請給他的親戚,候選官員薛嗣安排一個官職。宋璟堅決不同意,他上奏玄宗說:“安排和提拔官員,應透過吏部考核,以其功勞和才幹安排合適的官職。選拔官吏應公平合理,不徇私情。”玄宗聽宋璟說得有理,就沒有管寧王的事。

在京城中的那些候選官員中,有一名是宋璟的堂叔宋元超。他一到京城,就亮出了自己的身份。他以為,朝中有人好做官,自己的叔伯侄子正好管著吏部,弄個一官半職十拿九穩。這件事情讓宋璟聽說了,馬上給吏部寫了封信,表明自己的態度:如果朱元超不挑明是我的叔父,尚可按規定由吏部考核;他既然亮出是我叔父的招牌,那就說明他想透過不正當的手段當官,這種人品德有問題,應該取消他候選官員的資格,以示警戒和懲罰。宋元超弄巧成拙,只得怏怏而回。

13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她才是歷史上真實的爾晴,長相靚麗,嫁傅恆後生下一家喻戶曉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