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春秋末年,齊國與晉國,發生了兩件大事。

這兩件大事,可以說是直接導致了社會形態的變遷,而社會形態一變,社會發展形式也就變了。

哪兩件大事呢?

第一件大事:三家分晉。

也就是晉國的三個掌握實權的貴族,把晉國給瓜分了,瓜分出來的三個國家:韓、趙、魏,後來被列入到了“戰國七雄”之中,而晉國,就這樣覆滅了。

第二件大事:田氏代齊。

春秋末年,貴族田氏放逐齊康公,自立為齊國之主,自此姜氏的齊國徹底滅亡。

換句話說,齊國從此不歸姜家,而歸田家了。家裡邊換了主子,而國名沒換。

正是這樣兩件大事,直接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結束。

那麼,為什麼偏偏這樣兩件事,就可以標誌著春秋時代的終結呢?

我們以前背朝代歌,講“東周分兩段”,哪兩段呢?

春秋時期、戰國時期,這兩段。

春秋時期,五位霸主,被稱作“春秋五霸”;

戰國時期,七個國家,被稱作“戰國七雄”。

有關於春秋五霸都是誰,一直以來爭論不休,而比較普遍的看法是: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和越王勾踐。

齊桓公率先“尊王攘夷”,奉天子以令諸侯,主持正義;而後的霸主是晉文公重耳;再就是一直與晉國打得不可開交的楚國(楚莊王);最後是水火不容的吳國與越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

這五位君主,一時間被稱作“霸主”。

什麼是霸主?

我們需要知道,“霸”這個字,最初是“伯”的諧音,伯者,諸侯之長也

換句話說,這五位君主,一直在爭什麼?爭的是諸侯裡面誰是老大,而周天子的地位,是不可動搖的。——

雖然周王室已然名存實亡,但是你裝也得裝出來個臣服的樣子,這是大家“公開的秘密”。

這就是“春秋霸主”的涵義。

然而,事情發展到春秋末期,晉國和齊國這裡,事情的性質變了。

晉國本身是曾經的諸侯國所公認的“霸主”、也就是諸侯曾經的“老大”。

如今,韓、趙、魏,你們三家直接把這個“晉”給整沒了,變成了你們自己的土地。

這不單單是篡權的問題,這叫做“喪國”。

同樣的道理,你田氏,直接把齊國的給換掉了,雖然還叫齊國,然而此齊國非彼齊國,這實際上也讓齊國喪了國。

而這兩個舉動一旦發生,將會產生什麼後果呢?

天下人一看,誒?原來當老大還可以如此地明目張膽、不受顧及。那我們也這麼辦好了。

從此形成的,就不再是爭天下諸侯長官的問題,而是爭天下的問題。——

這個天下,從此不需要誰當諸侯霸主,不需要誰說了算,只需要最後留一個就可以了。

從此,社會形態徹底發生改變,發展模式也就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這一切,卻全都是由“三家分晉”,以及“田氏代齊”這兩件事引起的,你說,這兩件事,能不能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呢?

太能了。

戰國開始,“霸”從此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則是“雄”;“公”從此沒有了,取而代之的,則是“王”。

什麼意思?

戰國開始,爭諸侯長官,變成了爭天下,而爭天下,就只能唯我獨尊。

唯我獨尊,意味著我才是天下的王,其他人,都得是我的臣民,別跟我談什麼並列,沒有並列,也沒有什麼主次。這就是“雄”,雄,最早意味著“公鳥”,而公鳥,只能有一隻。

所以,戰國時期各國的君主,都自稱為“什麼什麼王”。

比如,秦國的君主,在春秋時,叫秦穆公,但是來到戰國,君主就被叫秦武王;齊國的國君,在春秋時,叫齊桓公,但是來到戰國,君主就被叫齊襄王。

當然,有個例外,那就是楚國的國君,無論在春秋時期,還是戰國時期,都被稱作“王”。

這是因為,處於南端的楚國,長期被中原人視作蠻夷之地,那麼作為楚王來講,既然你們視我為蠻夷,那我也沒必要尊你們那位“周王”,索性,我就稱王。

所以,楚莊王,從春秋時期就是個“王”了,這王做的可是夠早的。

綜上所述,“三家分晉”、“田氏代齊”,一定可以作為春秋和戰國的分水嶺。

事實上,這件事兒也只不過是或早或晚都會發生的情況。

人類社會發展到一定階段,隨著遠古人類淳樸心靈的消散,以及統治者野心的迸發,這個世界,勢必會發展出一種全新的社會形式。

這個社會形式,之於統治者,便於管理與安定;之於人民,便於交流與合作。

這個社會形式,就是國家。

戰國時代拉開了帷幕,戰國七雄開啟了水火不容、你死我活的新徵程。

誰都知道,幾百年後,一個全新的國家,將會誕生。

14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明穆宗朱載坖,名字都被人搞錯,卻憑藉垂手而治為大明續命7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