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人類戰爭史上最規模浩大的武裝衝突,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硝煙戰火,雖然距今已經過去了多年,但是這場史無前例的超級大戰留給世人的記憶,卻是至今猶在。能夠被稱得上戰爭藝術的細節,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整個過程中數不數勝,不過今天咱們要來說說的,卻是一個建立在假設基礎上的問題、不談名將也不談什麼回憶錄。我們都知道,第二次世界大戰導致日本投降的最直接原因,乃是美國給日本的廣島和長崎,分別投下了胖子和小男孩兩顆原子彈。巨大的核爆徹底摧毀了這兩座城市,第一次見識到了核武器巨大威力的日本,恐懼於美國那“若是還不投降,就一天炸燬一座大城市”的威脅,在巨大的核武器壓力之下最終選擇無條件投降。以後世的角度去看待這件事,我們不得不慶幸還好美國人及時研製出了原子彈,這才粉碎了日本瘋狂的“一億玉碎”計劃,避免了無意義戰爭的繼續進行。但若是換個角度思考,倘若美國當年沒能及時研製出原子彈來,對日本的核轟炸沒有發生,那麼這隨後發生的故事又將會如何呢?
事實上,當年的美國人自打一開始,就沒有把所有的希望和寶,全都壓在存在一定不確定性的原子彈上面。為了確保對日本的絕對戰勝,美軍參謀長聯席會議,制定了一項代號為“沒落行動”的作戰計劃,該項計劃的主持人是當時的美軍五星上將艾森豪威爾,也就是後來的美國總統。有強人壓陣主持,這沒落計劃的重要程度由此也可見一斑。按照後世揭秘的資料來看,沒落計劃本質上就是一項以美國為首的盟軍,對日本本土展開最後總攻大登陸的作戰計劃。
這一計劃被分成了兩個部分,其一是奧林匹克行動、另一項則是小王冠行動。奧林匹克行動乃是第一階段的作戰計劃,美國海軍將會全力協助美國陸軍以及美國海軍陸戰隊,動用主力艦隊、以航母和戰列艦等主力作戰艦艇為掩護,從日本九州島南部實施一次大規模的兩棲登陸作戰,再算上此前已經被美軍攻佔的沖繩島,這兩處地點將成為美軍,發起下一階段作戰行動的進攻準備基地。以上這第一部分的行動,美軍計劃在1945年全部完成,之後便稍加休整、養精蓄銳。
等到1946年春天時,計劃的第二部分也就是小王冠行動將會展開。按照美軍的設想,經過一個冬季的運輸補給和養精蓄銳,這時登陸日本本土的美軍,理應已經有了大量的重型攻堅武器和裝甲部隊,有足夠強大的實力,對日本首都東京所在的關東平原附近展開總攻。關東平原的地勢相對平坦,有利於美軍大軍團作戰部隊和裝甲部隊的施展發揮,對於日本而言則是難守易攻。即便會遭到日軍最後的頑強抵抗,但是美軍依然有信心贏得絕對的勝利。另一方面,選擇在這最後時刻對日本下死手的,其實也不光是美國一個。
在歐洲收拾完了德國、已經贏得了衛國戰爭勝利的蘇聯,有著非常強大的實力,對盤踞在東三省的關東軍發起的八月風暴行動,完全可以說是秋風掃落葉、勢如破竹。當然,收拾完了關東軍的蘇軍可不僅僅滿足於此,要知道在當年的日俄戰爭中,打敗了沙俄軍隊的日軍,可是侵吞了不少沙俄的利益。再算上之前日軍在諾門罕戰役中,對蘇軍發起的武力挑釁,收拾完了關東軍的蘇軍打算舊賬新賬一起算,先拿下日本北方的逐島,而後繼續南下渡海、直搗黃龍,從北方直接登陸日本本土,一路朝著日本本土的縱深腹地推進、直至東京,剛好和從南方攻入日本本土的美國為首盟軍相呼應。美蘇兩軍在這裡的配合,基本可以視作在歐洲圍毆德國、東西兩線配合作戰的一個翻版,只不過這次是換成了南北配合而已。
雖然美國和蘇聯在日後的冷戰裡,是水火不相容的絕對死敵仇家,但是在二戰當中,美國和蘇聯的盟友關係還是比較可靠的,至少在日本沒倒下之前,這兩個軍力強大的國家不會撕破臉皮,一南一北、兩線夾擊日本是可以預料到的情況。不論是美軍還是蘇軍,都有著無可匹敵的強大實力,歐洲的德國人都不是這倆強國的對手,這日本人自然就更不用多說了,鐵定是被吊起來打的命,並且還是毫無反抗之力、被一路碾壓狂扁地很慘。所以綜上所述,就算沒有原子彈轟炸日本,日本的最終下場也絕對不會太好,甚至比遭受原子彈轟炸的傷亡和損失更大。畢竟被美蘇這兩個軍事強國混合雙打這事兒,光是想想就已經足夠可怕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