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代要想成為皇后,需要經過8個階段選拔。根據后妃們的入宮記錄,明太祖朱元璋從歷代後宮擾亂政事中得到教訓,在洪武元年親自編撰“女訓”,制定了后妃在後宮要遵守的“家法”。在後妃的選拔上,為了防止朝廷權臣與後宮相勾結,"天子,親王的妃子,大多在窮人家女兒中慎重挑選。明朝的后妃"民間多拔",從而使皇后輔佐皇帝,以保持勤儉節約之風。
在中國史上,明朝的後宮制度整頓得很好,因此被認為是最能實行嫡長子繼承製的王朝(儘管明朝皇帝的資質相當有問題,但也透過行政系統克服了這一問題)。選拔皇后的過程分為“8個階段”,用極其嚴格的過程來挑選最佳的妻子。
1. 明朝皇后選拔第1步為"海選"。到了皇帝結婚的年齡,就派宦官到全國各地從十三歲到十六歲的大家閨秀中選取了五千名左右。這五千名也是各地方皇后選拔賽的透過者。皇室給這些人發放了銀兩和路費,被選拔的少女和父母一起,在規定的時間裡來到北京參加初選。
2. 第二步"初選"的過程。初選在一個大廣場上公開舉行,由宮廷宦官們按年齡大小加以區別,逐個觀察,然後淘汰身高稍高,略矮,略胖或略瘦的姑娘。在這初選中,大約有一千名少女又被淘汰回家了。
3. 第三階段:"複選"的過程。初選的第二天就是複選。透過初選的少女們再排起長隊,宦官們根據皇室制定的苛刻標準仔細觀察少女們的五官、頭髮、面板,當然也會看身材。
只要有一項不符合規定,就會立即淘汰。然後讓剩下的女孩報告她們的家庭,姓名,年齡等,然後再對音色,姿態進行審查,使嗓音粗濁,牙齒不整齊,或者體態不雅觀的少女們將被淘汰還鄉。這樣篩選下來最後剩下兩千名少女。
4. 第四階段"精選"的過程。宦官們拿尺子,親自量女孩的手足尺寸,又叫她們走了幾十步。用於觀察了走路的姿勢和儀態。然後,腳略大,手和胳膊略厚,行動舉止不端正,都會被淘汰。最後大約可以選美1000名左右,參加宮中舉行的考試。宦官選皇后的任務,到此階段就結束了。
5. 第五階段是“宮選"的過程。這時,皇宮裡的老宮女們把最後剩下的美女們一個個叫到密室裡,確認她的胸或腋下是否有異味,再摸摸她的面板。體格檢查結束後,其中300名為留在宮中的宮女。
6. 第六步,"留宮觀察"的過程。這些留在宮內的三百名宮女,皇帝會專門派來專家細心地觀察一個月。
用她們的性格和語氣,判斷性格是溫順還是寬厚,看出愚鈍還是明智。以此為基準,將再次過濾掉250名,只剩下50名正式被任命為妃嬪。
7. 第七步:"文選"的過程。所謂"文選",就是皇太后或太后,從五十人中挑選三人然後由皇帝親自選定。
這類似於在科舉考試中最後選拔3人。明朝選拔的熹宗時,選拔皇后為例,當時太妃自召集50人,與他們交談,觀察書法、山水、詩、畫等各種才藝後選出3人,她們就是皇后張嫣和貴妃王氏和端氏。
8. 第八階段是“欽定”的最終過程。明熹宗時,太妃又將張嫣等3人詔告皇帝。明熹宗親自請了三個人去看後,直接參加面試。當時的明朝熙宗,見了三位佳人,因不知選誰而拿不定主意。於是拜託趙選侍做出決斷,趙選侍建議定為“張嫣”。於是“張嫣”成了中宮皇后,王氏“良妃”,端氏“純妃”。這時張嫣15歲。
如果以普通人進入前3名,未被選為皇后的2名將被封為貴妃。但是也有一些人並沒有被選定為貴妃,而是以賜予金銀首飾的形式送回家。
例如,明光宗是太子時選拔太子妃,而劉氏和郭氏姐妹則被選到最後。郭氏的姐姐最終被選為太子妃,而她的妹妹和劉氏很可惜沒有被選上,皇室也沒有選他們作貴妃,而是賜金銀送回家。可是根據記錄,被送到家裡的劉氏,覺得自己有了身份,回家後也不願嫁給一般人。相傳她以老處女的身份度過了一生。
令人遺憾的是,明朝透過如此殘酷的皇后選拔制度選拔出來的皇后們,實際上並沒有好好輔佐皇帝,明朝也沒能抵擋住滅亡的命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