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220年-280年)是中國歷史上位於漢朝之後、晉朝之前的一段歷史時期。這一個時期,先後出現了曹魏、蜀漢、東吳三個主要政權。
220年,漢朝丞相曹丕篡漢稱帝,定都洛陽,國號“魏”,史稱曹魏,標誌著漢朝時代的正式結束。221年劉備稱帝,定都成都,史稱蜀漢。229年孫權稱帝,定都建鄴,國號“吳”,史稱東吳。
190年,漢朝的中央集權制度崩潰,軍閥四起,天下大亂。到208年的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266年2月8日,魏國相國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標誌著中國歷史正式進入了晉朝時代。280年,晉滅東吳,統一中國。
(1)曹操(155-220)東漢末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人,字孟德,小名阿瞞。曹嵩之子。
少機警,任俠放蕩,不治行業。年二十,舉孝廉為郎,除洛陽北部尉。後任騎都尉,參與鎮壓黃巾軍。遷濟南相,奏免貪吏,禁斷淫祀。徵為東郡太守,不就,稱疾歸家。及董卓擅政,乃散家財起兵,與袁紹等共討卓。初平三年(192)據兗州,分化誘降黃巾軍三十餘萬,選其精銳編為青州軍。自此兵力大振。先後擊敗袁術、陶謙、呂布等部。
建安元年(196),迎獻帝至許(今河南許昌東),自為司空,行車騎將軍事,總朝政。五年,大敗袁紹部主力於官渡。又先後削平袁尚、袁譚等勢力。十二年,擊破烏桓,統一北方。善用人,主張“唯才是舉”。重視生產,興修芍陂等水利,實行屯田,以給軍餉,使中原“州里蕭條”之殘破景象有所改變。十三年,進位丞相。同年進攻荊州,州牧劉表死,其子琮降。遂與孫權、劉備聯軍戰於赤壁,敗歸。十八年,封魏公。二十年,徵張魯,取漢中。次年進爵為魏王。二十五年,病死於洛陽。
子曹丕代漢稱帝后,追尊為魏武帝。善詩文,知兵法,開建安文風。有詩文多篇。另有注《孫子》傳世。今人整理其詩文成排印本《曹操集》。
(2)魏文帝-曹丕(187—226)即曹丕。三國時魏國建立者。公元220-226年在位。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字子桓。曹操次子。
東漢建安十六年(211),任五官中郎將,為丞相副。其弟植原受父寵,後以任性失寵。他因矯情自飾,且又年長,終於二十二年得立為魏王太子。操死,襲為魏王,繼任丞相。即令弟鄢陵侯彰等歸國,貶植為安鄉侯,誅植黨羽丁儀等。以陳群為尚書,立九品官人法,改革選舉。
(3)曹植(192-232)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字子建。曹操第三子。封陳王。諡思,世稱陳思王。
幼聰慧,善文辭,深得其父寵愛,欲立為太子,因其任性嗜酒,未果。曹操死後,備受曹丕、曹叡猜忌,三遷其國,名為王侯,實同囚徒,其間曾數次上書,期待信用,請纓滅蜀、吳,建立功業。又力諫曹丕省徭役,薄賦斂。曾著《辯道論》,駁斥神仙之書、道家之言,認為人之壽命長短,骨體強劣,皆因其作為而異,“善養者終之,勞擾者半之,虛用者殀(夭)之”,而無長生不死之理。對桓譚相信“災異變怪”而“畏天戒”的主張,表示異議。
有詩賦多篇,詩風“骨氣奇高,詞采華茂”(《詩品》),名篇有《洛神賦》。被稱為“建安七子”之一。另著有《列(烈)女傳)。原有詩文集五十卷,已散佚,宋人輯有《曹子建集》。
(4)曹衝(196-208),字倉舒,東漢末年人物,曹操和環夫人之子。
從小聰明仁愛,與眾不同,深受曹操喜愛。留有“曹衝稱象”的典故。曹操幾次對群臣誇耀他,有讓他繼嗣之意。還未成年就病逝,年僅十三歲。
(5)夏侯淳(?-220)三國時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人,字元讓。
曹操初起時,常為裨將,數從征伐,領東郡太守。操徵陶謙時,留守濮陽(今河南濮陽南),為呂布所襲。後從操徵布,矢傷左目。復領陳留、濟陰太守,加建武將軍,封高安鄉侯。時值旱蝗,乃斷水作陂,率將士勸農。轉河南尹,遷伏波將軍。特受曹操親重,建安二十二年(217),使督二十六軍屯居巢(今安徽巢湖市東北)拒吳。黃初元年(220),曹丕拜為大將軍。旋卒。
(6)夏侯淵(?-219)東漢末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人,字妙才。夏侯惇族弟。
從曹操起兵,遷陳留、潁川太守。官渡之戰時,督運軍糧有功。建安十一年(206)與于禁擊殺叛將昌豨,累遷護軍將軍,封博昌亭侯。十九年,督張郃等大破馬超、韓遂及氐羌諸部,又破宋建於涼州枹罕(今甘肅臨夏東北),平隴右。二十年,操平漢中張魯,以淵行都護將軍,督張郃、徐晃平巴郡,拜徵西將軍,留守漢中。操曾戒之不可恃匹夫之勇。二十三年,守漢中拒劉備經年,為備將黃忠擊殺於定軍山(在今陝西勉縣東南)。
(7)華佗(約公元145年-208年),字元化,一名旉,沛國譙縣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學家。
華佗與董奉、張仲景並稱為“建安三神醫”。少時曾在外遊學,行醫足跡遍及安徽、河南、山東、江蘇等地,鑽研醫術而不求仕途。他醫術全面,尤其擅長外科,精於手術。並精通內、婦、兒、針灸各科。 晚年因遭曹操懷疑,下獄被拷問致死。被後人稱為“外科聖手” 、“外科鼻祖”。後人多用神醫華佗稱呼他,又以“華佗再世”、“元化重生”稱譽有傑出醫術的醫師。
(8)阮籍(210-263),三國時魏國文學家、思想家。字嗣宗。小陳鄉阮莊村人,阮瑀之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為"竹林七賢"之首,與稽康齊名。
阮籍七歲喪父,家道清貧。其家居道北,而諸阮居道南,素稱"南阮富,北阮貧"。阮籍學習不知疲倦,吃穿不慕富貴,常以孔子的徒弟顏回,閔子穹、子貢為師表,不畏貧困,刻苦求知,博覽群書,終於成為著名的文學家。其詩專長五言,自然壯麗,有《詠懷》八十二首,表現嗟生憂時,苦悶彷徨,對現實多所諷刺,獨具風格,後人稱為"正始之音"。又工散文,《大人先生傳》很有名,著有《阮步兵集》。
(9)嵇康(223~263)三國時曹魏文學家。竹林七賢之一。字叔夜。譙國縣(今安徽宿縣)人。
三國時魏末著名的思想家,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志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與阮藉,向秀,山濤,劉伶,阮咸,王戎號稱“竹林七賢”,與司馬氏相對抗,後被司馬氏殺害,死時方四十歲。臨刑前有三千太學生為其求情,終不許。死前索琴彈奏此曲,並慨然長嘆:“《廣陵散》如今絕矣”。南京西善橋南朝墓出土模製嵇康畫像磚,描繪了嵇康席坐撫琴,氣宇昂軒的形象。
(10)劉備(161—223)蜀漢昭烈帝,字玄德,涿郡涿縣(今河北涿州)人,據說是漢中山靖王劉勝的後代,三國時期蜀漢開國皇帝,公元221—223年在位。政治家,廟號烈祖。
東漢漢靈帝末年,劉備因起兵討伐黃巾軍有功而登上漢末政治舞臺,三顧茅廬後始得諸葛亮輔佐。漢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孫權將周瑜等大勝曹操於赤壁,其後得到荊州五郡,後又奪取益州。奪取漢中擊退曹操後,劉備於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七月自立為漢中王。
魏黃初二年(221年),時曹丕已於去年十月逼迫漢獻帝禪讓皇帝位,蜀中又傳言漢獻帝已經遇害,劉備遂於成都武擔之南即皇帝位,年號章武。次年伐東吳兵敗,損失慘重,退回白帝城。章武三年(223年)因病崩逝,享年六十三,諡號昭烈帝。後人稱劉備為皇叔。
(11)諸葛亮(181—234),字孔明,三國時期傑出政治家、軍事家。琅琊陽都(今山東沂南)人。
幼隨叔父至荊州,躬耕於南陽,自比管仲、樂毅,人稱“臥龍”。建安十二年(207),向劉備提出奪取荊、益二州,聯合孫權,北抗曹操的戰略方針,被採納。協助劉備聯合孫吳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進佔荊、益二州和漢中地區,建立蜀漢政權。
劉備稱帝后,拜丞相。蜀後主時期又領益州牧,主持全部政務。當政期間,賞罰分明,推行屯田,改善和西南各族關係,並五次出兵北伐。建興十二年(234),病卒於北伐軍中。諡忠武侯。有《諸葛亮集》二十四篇。
(12)關羽東漢末河東解縣(今山西臨猗西南)人,字雲長,本字長生。
漢末亡命涿郡(今河北涿州),與張飛從劉備起兵。備得徐州,使行太守事。建安五年(200),曹操東進破劉備,被俘,遂隨操於官渡迎擊袁紹軍,刺紹大將顏良於萬眾之中,封漢壽亭侯。旋辭歸備。後隨備依荊州牧劉表。十三年,操入荊州,備率眾南逃,遂共至夏口(今湖北武漢)。及操敗於赤壁,備收江南諸郡,任為襄陽太守、蕩寇將軍。
備西定益州,使鎮守荊州。二十年,盡逐孫權所置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長吏。二十四年,拜為前將軍。圍攻操將徵南將軍曹仁於樊城(今湖北襄樊),時值漢水泛溢,左將軍于禁所督七軍皆沒而降,又斬將軍龐德,自許(今河南許昌)以南往往遙應,威震華夏。魏遣平寇將軍徐晃往救,而吳乘機襲取江陵(今湖北荊州),遂敗走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與子平同為吳軍俘殺。追諡壯繆侯。好《左傳》,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以忠義見稱於後世。
(13)張飛(?~221)字益德,又稱翼德。東漢涿郡涿縣桃莊(今涿州市忠義店)人。
早年與劉備、關羽意氣相投,在涿結成生死之盟,世稱“桃園三結義”。東漢末,張飛、關羽和劉備聚集鄉勇起兵涿縣,參與鎮壓黃巾起義。建安十二年(207),劉備依附荊州劉表。曹操發兵取荊州,劉備敗走夏口,至當陽長坂坡,曹兵把劉備等人打散,張飛領20人斷後,見曹兵迫近,據水斷橋,橫刀立馬,拒退曹兵,使劉備得以脫身。後在進川路上,生獲巴郡太守嚴顏。劉備佔領益州後,封張飛為巴西(今四川閬中)太守。曹操派大將張郃取巴西,相持50餘日,大破張郃。張飛與關羽頗具聲威,同稱“萬人敵”。劉備為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彰武元年(221),劉備在成都稱帝,張飛任車騎將軍、司隸校尉,封西鄉侯。同年東吳襲取荊州,關羽被害。張飛隨劉備攻吳,行前因打罵部下,為部將張達、範疆殺害。追諡桓侯。
(14)趙雲(?-229年)字子龍,常山真定(今河北省正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漢末軍閥混戰,趙雲受本郡推舉,率領義從加入白馬將軍公孫瓚。期間結識了漢室皇親劉備,但不久之後,趙雲因為兄長去世而離開。趙雲離開公孫瓚大約七年左右的時間,在鄴城與劉備相見,從此追隨劉備。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非常好的戰果。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以翊軍將軍督江州。
除此,趙雲於平定益州時引霍去病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又於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被後世贊為有大臣局量的儒將。於建興七年壽終正寢。景耀四年(公元261年),劉禪下令追諡趙雲,姜維與眾臣商議後建議劉禪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15)黃忠(?-220),字漢升,南陽(治今河南南陽)人。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本為劉表部下中郎將,後歸劉備,並助劉備攻益州劉璋。公元219年,黃忠在定軍山一戰中陣斬曹操部下名將夏侯淵,升任徵西將軍,劉備稱漢中王后改封后將軍,賜關內侯。次年,黃忠病逝,諡曰剛侯。
(16)孫權(182年-252年),吳太祖大皇帝,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生於下邳(今江蘇徐州市邳州)。三國時代東吳的建立者。
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與劉備建立了孫劉聯盟,兩軍聯合於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軍隊。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其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封為吳王,建立吳國;黃龍元年(229年),孫權正式稱帝。孫權稱帝后,設定農官,實行屯田,設定郡縣,並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在此基礎上,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派衛溫到達夷州。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覆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71歲,在位24年,諡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於蔣陵。是三國時代統治者中最長壽的。
孫權亦善書,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將其書法列為第三等。
(17)周瑜(175-210)字公瑾,廬江舒縣(今安徽廬江西)人。
東漢末年東吳名將,因其相貌英俊而有“周郎”之稱。周瑜精通軍事,又精於音律,江東向來有“曲有誤,周郎顧”之語。公元208年,孫、劉聯軍在周瑜的指揮下,於赤壁以火攻擊敗曹操的軍隊,此戰也奠定了三分天下的基礎。公元210年,周瑜因病去世,年僅36歲。周瑜多謀善斷,精於軍略,為人性度恢廓,雅量高致。
(18)魯肅(172年-217年),字子敬,漢族,臨淮郡東城縣(今安徽定遠)人,中國東漢末年傑出戰略家、外交家。
出生於一士族家庭;幼年喪父,由祖母撫養長大。他體貌魁偉,性格豪爽,喜讀書、好騎射。東漢末年,眼見朝廷昏庸,官吏腐敗,社會動盪,常召集鄉里青少年練兵習武。仗義疏財,深得鄉人敬慕。當時,周瑜為居巢長,因缺糧向魯肅求助,魯肅將一倉三千斛糧食慷慨贈給周瑜。從此,二人結為好友,共謀大事。
建安二年,魯肅率領部屬投奔孫權,為其提出鼎足江東的戰略規劃,因此得到孫權的賞識。建安十三年,曹操率大軍南下。孫權部下多主降,而魯肅與周瑜力排眾議,堅決主戰。結果,孫、劉聯軍大敗曹軍於赤壁,從此,奠定了三國鼎立格局。
赤壁大戰後,魯肅被任命為贊軍校尉。周瑜逝世後,孫權採納周瑜生前建議,令魯肅代周瑜職務領兵四千人,因魯肅治軍有方,軍隊很快發展到萬餘人。孫權根據當時政治軍事形勢需要,又任命魯肅為漢昌太守,授偏將軍;魯肅隨從孫權破皖城後,被授為橫江將軍,守陸口。此後魯肅為索取荊州而邀荊州守將關羽相見,然而卻無功而返。建安二十二年,魯肅去世,終年46歲,孫權親自為魯肅發喪,諸葛亮亦為其發哀。
(19)黃蓋(生卒年不詳)字公覆,零陵泉陵(今湖南永州)人。漢末三國時期江東名將,歷仕孫堅、孫策、孫權三任君主。
早年為郡吏,後追隨孫堅走南闖北。孫權即位,諸山越不賓,黃蓋活躍在鎮撫山越的一線,前後九縣,所在悉平,遷丹楊都尉。黃蓋為人嚴肅,善於訓練士卒。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發動赤壁之戰,黃蓋向周瑜獻火攻之策,並親往詐降,火燒戰船,重創敵軍,以功拜武鋒中郎將。後武陵蠻夷反,攻打城邑,黃蓋以五百人,放其半入,攔腰截擊,大破諸賊。春去夏來,寇亂盡平。後又平討長沙益陽縣山賊,加偏將軍。官至偏將軍、武陵太守。有一子,黃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