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在芒碭山,有三位先人的足跡在此留下了無法磨滅的印跡,除了上集說的劉邦在芒碭山斬蛇外,還有兩位重要的史記人物和芒碭山有關,一個是千秋之師孔子,另一個就是秦朝末年農民起義領袖陳勝墓在芒碭山,因此小小的芒碭山居然有皇室陵墓和農民起義者陵墓混在一起,也是一個奇觀了,而孔子則是據說在芒碭山避過雨,因此在芒碭山有著名景點——孔子避雨處,就是現在的文廟,巧合的是孔子代表了一代宗師,陳勝則是反秦第一人,而當時劉邦隱藏在芒碭山並沒出名,而三人卻將歷史在芒碭山傳承下來,從春秋到戰國到秦朝到漢朝,小小的芒碭山能容納三位先人在此,那這座小山豈可輕視了?

先說陳勝,其出身卑賤,我們讀歷史時就知道其被派往邊疆守邊防,因天下大雨,道路不通,估計已經耽誤守邊期限而要遭殺頭之禍的,於是決定舉兵起義,公元前209年,他與吳廣揭杆起義,舉起了反秦的大旗,建立了我國第一個農民政權—一張楚號為陳王,後因戰事失利,退到城父(今安徽渦陽縣),被叛變的車伕在陳城殺害。在芒碭山看到的史書記載的“是在陳勝死後不久,陳勝的部下呂臣攻下陳城後又殺了莊賈,並把陳勝安葬於芒碭山,《史記》、《漢書》、《水經注》都有明確的記載,方位與今墓地完全吻合”。也就是說陳勝墓在芒碭山是毫無爭議的。

劉邦稱帝后,感念陳勝對推翻秦朝是有功的,於是派30個兵丁守護陳勝墓,並封陳勝為隱王,陳勝流傳給後世的東西不多,他在位不過八個月,也沒提出什麼宏論政見,他流傳給後人的一句最經典的名言就是:“王侯將相寧有種乎”?今天的陳勝墓也將這句名言刻在其祠堂廊柱上,我想陳勝是最好的宣傳家、鼓動家,當時陳勝說這句經典名言時等於在鼓勵或者說激勵每個起義者,你們一定是每個人都有機會稱王的,當時這是吸引無數英豪群起響應的重要因素。陳勝自己封陳王不過是對這句口號的身體力行,而且正是陳勝起了這個頭,王侯將相才不再是貴族血統的專利,所以劉邦才可以做皇帝,後來的黃巢也可以,項羽後來也殺了楚懷王自立為王,總之從陳勝起,王侯將相再無血統限制。我想這個就是陳勝留給我們的最大財富,以後每當時代變換,總有人拿起這句話說“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通常我們說英雄不問來路,英雄不問出身,但現實中還是問的,王侯將相現實中還是有種的,文革中的血統論為有種論宣傳的頂峰,懷才不遇的人最好到陳勝墓前勵志一下,最好到陳勝墓前大叫“王侯將相寧有種乎”?!

再說孔子到芒碭山來幹什麼?據芒碭山文廟記載著說是春秋末年,孔子帶領學生72個周遊列國,一日來到芒碭山下時,天上突然下起大雨,孔子師生一時無措,只好躲進山洞避雨,孔子自己的衣服被淋溼了,但他最關心的還是車上裝載的書籍。雨過天晴後,孔子讓弟子們把淋溼的書籍搬到洞外的平臺上晾曬,直到將書籍全部晾曬乾後,才與弟子們又開始了新的行程。後來,孔子避過雨的這座山便被人們稱作夫子山,現在叫孔子避雨處,在其地建起了文廟,他率弟子曬書的那個石頭平臺也被人稱做曬書檯,現在的文廟是清朝修建的。

  孔子是仁者無敵,陳勝是寧有種乎,劉邦是大風長歌,芒碭山就是因為仁者無敵、寧有種乎、大風長歌而在豫東平原上傲視群山,雖芒碭山周圍的徐州之雲龍山、沛縣之劉邦起事地,鹿邑之老子故居、南面之亳州曹操故居都無法望芒碭山項背,這是芒碭山給我的第一印象;而濃濃的歷史情懷留給我的更是一抹揮之不去的對歷史傳承的追億,從春秋、秦朝、漢朝到三國、唐朝、宋朝、明朝都曾有歷史著名人物駐足,一座芒碭山道不盡2000歷史,待後人自去解析和評說吧!

8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武丁大帝-三年不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