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歷史>

限於古代通訊、交通、管理等各方面技術條件,朝廷委派的鄉村官吏肯定是沒法好好履職的。

這種情況下,儒家宗族反而在基層擁有更高效的組織動員能力。

所以早在始皇帝在位期間,法家秦朝在鄉村的統治基礎就已經基本被瓦解掉了。

一、儒家力量

四處漏水的鉅艦早晚會沉沒,尤其是船長突然換成了昏庸無能的秦二世。

陳勝、吳廣只是導火索,此後天下狼煙四起。翻開《史記》你會發現發動叛亂的大多都是六國舊貴族。

魏國復國者是原寧陵君魏咎。

齊國復國者是原王室同族田儋、田榮。

趙國復國者武臣、張耳、陳餘非趙人,但最終為站穩腳跟只能立趙王后裔趙歇。

其餘地區的情況也大致如此,依靠儒家宗族勢力支援,舊貴族們很快就能拉出一支隊伍。

例如最終擊潰秦國主力的項羽,《史記》記載其起兵過程:

“梁乃招故所知豪吏,遂舉吳中兵。”

舉兵後還要設立各級官職進行管理吧?於是項梁:

“部署吳中豪傑為校尉、候、司馬。”

地方豪強即儒家宗族,這種依靠宗法制和血緣團結起來的基層結構是很強大的。

長幼尊卑下,項梁作為頗有賢名的長者很輕易就能指揮調動族內力量。

同個宗族內大家各有各的等級,勢力壯大後分別擔任各級官吏也不會有太大的矛盾。

現在很多人都有種錯誤印象,覺得儒家全是手無縛雞之力的弱書生,靠討好歷代皇帝上位。

事實上如果儒家真只有這點本事,早就被拋棄淘汰了,帝王從來不缺給自己背書之人。

儒家本意就是宗族,有宗族就有儒家,四書五經只是理論和點綴。

項梁、項羽知不知道孔子都得兩說,卻並不妨礙他們用宗族模式組織起來。

這種由下而上構建的體系組成了古代華夏根基,這才是儒家的真正力量!

英明神武的秦始皇很早就意識到其中蘊含的危險,於是《史記》記載:

“徙天下豪富於咸陽十二萬戶。”

但是沒用,就算你把六國上層貴族全部遷走最多隻是削弱了儒家宗族。

剩下的人還是能夠按照宗法制組織起來。

項梁、項羽正常情況八輩子也當不上楚國君主,被秦國收割一波後反而出頭了。

接下來的歷史就很清楚了,江東八千子弟兵爆發出驚人戰鬥力。

鉅鹿之戰項羽破釜沉舟打垮秦國主力,在此期間實力不算強的劉邦趁虛而入攻下咸陽滅亡秦朝。

二、草根階層

秦末各路諸侯大多依賴儒家宗族力量,但異類不是沒有,比如劉邦。

從現存史料看,劉邦應該算是個有文化的遊民。

他參加秦朝考試當了泗水亭長,不過管理不善,押送罪犯過程中跑了不少人。

眼看罪名承擔不起了,乾脆把人全放了自己也一塊跑路。

那麼劉邦又是怎麼起家的呢?《史記》記載了兩件事:

“高祖醉,拔劍擊蛇,有一老嫗夜哭,曰:吾白帝子也,今為赤帝子斬之,故哭。”

這就是很有名的斬蛇起義故事。除此以外,呂后送吃送喝常常能迅速精準找到藏匿山中的劉邦。

大家很奇怪,問起來就是:

“季所居上常有云氣,故從往常得季。”

兩個故事的本質其實和魚肚子裡藏書搞什麼“大楚興,陳勝王”是一樣的。

大澤鄉舉事

很多人覺得這不是忽悠麼?

先別管忽不忽悠,起碼當時情況下這套還挺管用。結果就是劉邦威望大漲:

“諸從者日益畏之,沛中子弟或聞之,多欲附者矣。”

我們繼續分析,劉邦為什麼要這麼做?項羽又為什麼不用這麼做?

很簡單,項羽的基本盤是儒家宗族,大家天然就是聽你命令的。

劉邦沒啥基本盤,先是嘯聚一幫囚徒,然後又從沛縣招募了一批子弟。

正常有產有業之人是不可能聽了傳說,你王霸之氣一抖,納頭就拜跟你走的。

就算跟你走了,在你陣營中擔任什麼官職估計都能打起來。

三教九流多了,人家說不定還不服你,山大王位置能不能坐穩都兩說。

利益分配最為關鍵

你不搞點神乎其神的東西證明自己是天命之子,怎麼讓大家服氣?

這種局面如果要爭奪天下,只能自上而下構建體系走法家路線,雖然劉邦知不知道韓非子這個人也得兩說。

勢力尚未發展壯大時,自由人組成的小團體肯定鬥不過團結一心的儒家宗族。

你看劉邦入咸陽,即便秦軍主力被項羽牽制仍然打得非常僥倖。

進攻洛陽失敗,只能轉道向南,必經之地宛城打下來也難,結果秦軍守將聽說劉邦給他封侯直接開城了。

此後一路向西,包括戰略要地武關,秦軍只要加官進爵就完全不加抵抗。

事實上哪怕有一兩座關隘死拼硬打,劉邦就不可能在這麼短時間內覆亡秦朝。

潛龍入海,如果說入關中前沛公只是個不起眼的小諸侯,那麼此後他將得到用之不竭的力量!

廣闊富饒的秦國故地,商鞅變法基本消滅了宗族勢力,法家動員體系非常成熟。

秦三世的投降讓劉邦有機會完成地接收整套官僚系統。

最典型的,從編制上將被稱為內史的秦國禁軍被重新改組整編。《史記》曰:

“漢王乃擇軍中可為騎將者,皆推故秦騎士重泉人李必、駱甲習騎兵。”

這就是後來跟隨韓信戰無不勝,將項羽逼入絕境的灌嬰騎兵。

從這個角度看,漢朝完整繼承了秦朝的法統,那麼此時項羽又在做什麼呢?

後人分析西楚霸王失敗原因時,通常將之歸於楚軍的殘暴行為。

你把秦軍主力坑殺了,把咸陽給燒了,秦人再小家庭也肯定對項羽恨之入骨。

這確實是重要因素之一,但最根本的,以宗族為依託的楚國很難進一步發展勢力。

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某個家族出來創業,前期叔伯兄弟可以不計得失拼命幹。

血緣關係擺在那兒,尤其是前景光明的時候,為了家族利益付出點犧牲都沒什麼。

但是當企業小有成就後,七大姑八大姨肯定佔據公司各個重要崗位。

為了更好發展下去,你能不能跳出來把你叔叔伯伯從總經理位置上踢下去,空降陌生人來接手?

儒家宗族是個邊界感很強的小共同體,破壞邊界感等於破壞凝聚力。

韓信今天是個普通士兵,在法家模式下他第二天就可能被劉邦破格提拔為大將軍。

陳平、張良早先都在項梁手下幹活,要是能出頭也就不用投奔漢軍了。

翻遍史書你能找到項羽破格提拔人才的記錄嗎?一個都沒有,開局幾個人才結局還是那幾個人。

基於此我個人甚至還有個大膽的推測,楚軍入咸陽後為什麼班師返回彭城?

按照《史記》的說法項羽想要炫耀,還留下了一句名言:

“富貴不還鄉,如錦衣夜行。”

你很難想象一個打垮秦軍主力的偉大軍事家目光如此短淺,居然看不到秦國故地的重要性。

合理的解釋是儒家宗族逼迫項羽回師。

在人口眾多,遠離故鄉,沒有己方宗族根基的秦地,你要是紮根下來怎麼管理?

全部任用楚人不現實,大量啟用陌生人又會稀釋破壞掉儒家宗族共同體的凝聚力。

唯一辦法就是自己先回老家,搞分封徐徐圖之。

三、儒法並存

到了這個地步,楚漢相爭的結局已經很明顯了。

項羽的家族小共同體鬥不過劉邦的天下大共同體,西楚霸王再能打也架不住人多。

四面楚歌

全民總體戰下漢軍可以輸很多次,依賴宗族的楚軍則完全經不起長期消耗。

所以除非項羽開局能迅速解決劉邦,否則無論覆盤多少次漢軍勝利都是註定的。

換句話說,當戰爭規模擴大後,法家再次憑藉強大的組織動員能力獲得了勝利。

秦國雖然滅亡,但繼承了法家大統的漢朝重演了秦王掃六合的程序。

接下來呢?這個時候劉邦就比較尷尬了。

首先,純粹的法家統治缺陷巨大肯定得改,秦朝覆亡的教訓就在眼前。

其次,劉邦沒有秦始皇這樣的權威,想幹什麼就能幹什麼。為了戰勝項羽他大量拉攏了六國舊貴族。

漢王朝建立初期共計分封了八個異性諸侯國,當然與其說是分封不如說是承認既定事實。

這些異性諸侯擁有自己的土地和軍隊,事實上就是割據小朝廷,對漢朝肯定不會百依百順。

但他們在楚漢戰爭中站隊正確,消滅項羽有功,於情於理你還必須得封賞他們。

說得直白點,實力不足的法家為了取得天下拉攏了一大批儒家力量。

那麼劉邦接下來該如何設計大漢王朝的體系模式呢?這個問題我們下一篇再講。

參考資料:

《史記》

18
最新評論
  • 毛新宇妻子劉濱:剪了短髮,嫵媚成熟,戴上口罩也遮不住高顏值
  • 狂人遐想,末代德意志皇帝威廉二世的世界征服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