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鮮戰爭爆發於新中國成立後的一年,一提起抗美援朝,大多數人停留的印象是:志願軍和美軍各佔領戰場的一半領土,聯合國軍的死傷人數大於志願軍,但是美軍得死傷人數小於志願軍,兩邊誰都沒法徹底打敗誰,所以充其量中美雙方是平手。其實不然,如果考慮當時的國內和國際的危機與困境的話,抗美援朝是一場立國之戰。
危機與困境先說外部危機,二戰結束後,世界上原先的幾個強國都因戰爭被打得半身不遂,只剩下蘇聯和美國這兩個超級玩家,因此戰後的秩序變成了兩強相爭。
朝鮮就是兩強相爭的犧牲品,蘇美以北緯38°線為界限各自在朝鮮的南北方建立政權,朝鮮正式一分為二。
當然朝鮮並未唯一的犧牲品,在1945年簽訂召開的雅爾塔會議中,中國的東北三省被強行劃分給蘇聯。當然這些東西都是在列強先商量好後,再通知中國,當時老蔣和小蔣在一番抗議之後,還是乖乖地簽了。
1949年新中國正式成立,對蘇美雙方產生了巨大影響,對蘇聯來說,之前已經快要到嘴的肥肉可能會吐出來——之前和民國籤的的協議要作廢,東北三省要還給中國。
1949年12月,毛主席率領中國代表團以給斯大林祝壽為名訪問蘇聯。這次訪問的目的雙方是心知肚明——就是衝著關於中國東北的條約來的。蘇聯並不想放棄已經到嘴的肥肉,所以斯大林也是能不見就不見,見了也是對這個問題要麼避而不談,要麼點到即止,毛主席見狀不走但也不出門。
“我在莫斯科沒事幹,就發牢騷、罵娘,估計他們會聽到。他們讓我參觀,我不去,不答應訂同盟條約我哪裡也不去。”---毛澤東
就在這時,西方送來助攻,西方的媒體腦補了蘇聯囚禁中國領導人的畫面,大洋彼岸的美國為了拉攏新中國,深情地回憶了中美兩國共同對敵的美好歷史歲月,並表示不干涉中國內政。
這一下斯大林再也坐不住了,最終重新簽訂了中蘇條約。
1950年2月14日,中蘇簽訂《中蘇友好同盟互助條約》、《關於中國長春鐵路、旅順口及大連的協定》,中國正式收回東北包括鐵路港口等在內的一切權益。
此時,作為美蘇犧牲品的朝鮮肯定不會接受分裂的命運,南北兩邊都有消滅對方,統一半島的強烈衝動。僅在1949年底,兩邊的軍事衝突就達到了上百次,朝鮮半島的大戰一觸即發。
北邊的金日成多次向蘇聯和中國提出武力統一朝鮮的請求,但都被拒絕。
但是,中蘇的條約重新簽訂之後,蘇聯改變對朝鮮半島的策略,由原先的反對金日成武力統一變成了支援。
為啥?理由很簡單,東北要被中國收回去,那東北的旅順不凍港就沒有了。美國佔領日本後,把自己的海軍艦隊拉到了那裡,對蘇聯造成了巨大威脅,為了和美國在亞洲爭霸,此時蘇聯就非常需要一個港口,蘇聯急需不凍港來作為海軍艦隊基地。
如果北朝鮮打贏了,那麼半島南邊的仁川和釜山就可以成為蘇聯海軍基地,如果打輸了,那麼東北就會成為兩大陣營直接對峙的前線,以中國便再也沒有底氣獨自駐軍,畢竟當時的中國沒有海軍,所以蘇聯就可以名正言順地駐軍東北。無論輸或贏,蘇聯橫豎都不虧。
得到斯大林的允許,金日成立即組織大軍,兵鋒直指南邊的李家,中國的表態是時機尚未成熟,但沒起啥作用。
剛開始,北朝鮮還挺猛,僅僅兩個月的時間,就佔領了九成的土地和人口。老美一看急眼了,在蘇聯代表缺席的情況下,操縱聯合國會議,悍然出兵朝鮮。
當時中國認為仁川可能是聯合國軍登陸的重要地點,於是特意指出讓金日成多注意仁川,金對此置若罔聞,結果聯合國軍在仁川登陸,北朝鮮的軍隊全線潰敗,形勢急轉直下。
南朝鮮的大哥親自登場了,於是金日成立刻向斯大林求救,結果蘇聯一點都沒有要參戰的意思,斯大林回答是:去找中國。
當初讓你別打你偏打,打的時候叫你注意點仁川你不聽,現在快完犢子了,才來找中國。
大家都知道2020年的米國的川拜之爭嘛,拜登上臺不是因為他有多好,而是川普做得實在太差,投拜登的人是想把川普幹下去,並不是真的喜歡拜登。
現在中國的情況就是這樣,新中國剛剛成立,幾乎要啥啥沒有,而且西南和南方的大部分地區都還沒有統一,內亂還在持續,現在要出兵朝鮮,對手又是美國,所以國內普遍不看好。
當時的民盟中央常委的張東蓀(民盟是當時僅次於國共的國內第三大黨派),在中美交戰之際,他偷偷向美國提交了一份將來可能跟美國合作的人員名單,請求美國過來後,對中國下手輕點。後來被查出來後,毛主席認為這是人民的內部矛盾,沒有處理他。
這是在決策層之外的,決策層內也是這樣的情況。在討論是否出兵朝鮮的會議上,當時絕大數人都反對出兵,當時黨內公認最能打的林彪,因為在東北的部隊就是林帥的,所以他是最合適的出兵人選,他在會議上直接就說:主席啊,蘇聯為什麼不出兵?蘇聯老大哥建國幾十年了,我們才建國幾個月,為拯救一個幾百萬人的朝鮮,而打爛一個五億人口的中國有點划不來。陳毅說得對,我們需要休養生息。”而且林彪還認為,美國不會,也不敢越過鴨綠江介入中國。
會議從1949年10月1日一直開到10月5日,你沒看錯就是10月1日,下午辦開國大典,晚上開會。連續六天的會議,大多數人一直反對出兵,但是主席是偏向出兵的,他最後一個個說服上會議上的大多數人,最終做出了出兵朝鮮的偉大決策,最後出兵的是敢橫刀立馬的彭老總。
中國決定出兵的三天後,聯合國軍一路虐菜,正式越過了三八線,麥克阿瑟此時心情舒爽,他打算將美國的勢力擴張到整個半島。
眼看戰火就要燒到自己家門口,中國先發出了警告。當然人家可不會在意那些,麥克阿瑟才不會管你是國軍還是解放軍,在他眼裡只有中國軍隊。
當時麥克阿瑟對中國就是這樣的印象,他認為中國出兵朝鮮就是一個笑話,如果被這樣國家的警告而改變自己的作戰計劃那自己就成笑話了。
果斷出兵,迎頭痛擊當時的美國是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有最先進的武器,最先進的理念,中國軍隊就是小米加步槍的輕步兵,而志願軍在入朝時,仍然得不到蘇聯空軍支援的承諾,但背後就是家鄉,人民軍隊別無選擇。
10月19日,第一批志願軍共30萬人正式跨過鴨綠江,秘密入朝。
10月24日,麥克阿瑟洋洋得意的承諾,自己會在聖誕節前結束戰爭,把大兵們送回家。
10月25日,志願軍與韓軍第一師和第六師正式開戰,並全殲韓軍第六師一個營,抗美援朝正式拉開序幕。
10月29日,志願軍已經殲滅了韓第六師大部和韓第八師的兩個營,此時聯軍終於意識到中國出兵了,但認為僅僅是象徵性的出兵,畢竟韓軍的戰鬥力大家都懂的。
11月1日,志願軍和美軍正式交手,美騎兵一師的第五團被擊潰,第八團被殲滅,麥克阿瑟很快發現中國軍隊和他想象得不一樣。
11月4日,經過幾天戰鬥後,志願軍勢如破竹,聯合國軍退至清川江以南。第一次戰役結束,聯合國軍共被消滅1.5萬人。
11月25日,第二次戰役打響,本次戰役中,願軍共殲滅南朝鮮軍第7、第8師大部及土耳其旅一部,重創美軍第2、第7、第25師、陸戰第1師、騎兵第1師;共斃傷俘敵3.6萬餘人,其中美軍2.4萬餘人。志願軍將聯合國軍趕回了三八線。
12月31日,志願軍發起第三次戰役,越過三八線並佔領漢城。
此時的美第八集團軍司令已經換成李奇微(接替之前車禍昇天的沃爾頓),他在撤離時於南朝鮮總統府的牆上留下了一句話:
“第八集團軍司令李奇微謹向中國軍隊總司令致意”
1月25日~4月21日,第四次戰役正式打響,由於志願軍後勤不足被接替麥克阿瑟的李奇微發現,志願軍迎來了最艱難的時刻,最終以傷亡4.2萬人的代價,斃敵7.8萬人,撤回三八線以北。
第五次戰役是次戰役為朝鮮戰爭以來進行的最大規模的一次戰役,中國方面的戰役結果統計是殲滅聯軍8萬2千多人,為五次大戰役中殲敵最多的一次。戰鬥減員是8萬5千多人,尤其是後期的撤退行動中,傷亡達1萬6千人,其中損失最慘重的是第180師。
至此,朝鮮戰爭再也沒有發生過大規模的戰役,雙方進入談判階段,但為爭取談判籌碼仍摩擦不斷,上甘嶺戰役就發生在這個時候。
立國之戰抗美援朝中,總共19萬餘名志願軍烈士被埋葬在異國他鄉,朝鮮戰爭是自1840年以來第一場中國靠自身實力抵抗外敵並取得勝利的戰爭,它洗刷了中國近百年來的恥辱。
朝鮮戰爭對中國來說實屬無妄之災,當時百廢俱興的中國,只是想好好發展經濟,參戰只是因為戰場離中國太近。在戰爭中國單挑世界十七個國家組成的聯軍,打出了大國的實力和自信,對國內外華人華僑產生了強烈的向心力,大大增強了他們的國家認同感,許多優秀的華人紛紛回國參加建設,比如1955年用11個朝鮮戰俘換回來的錢學森。
朝鮮戰爭使得新中國真正得到蘇聯的認可,徹底地解決了我國的東北問題,並且拿到了開啟現代化的門票,蘇聯看到中國這麼能打,於是援助中國156工業個專案,中國大大加快了工業化的程序。
後來拒絕蘇聯共建海軍聯合艦隊的,甚至與蘇聯鬧翻,後來發生的一系列外交大事件比如了中蘇珍寶島衝突,中國正式恢復在聯合國安理會的合法席位,這一切發生的底氣來自於抗美援朝,也使得中國成為唯一一個和其他四個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交過手的國家。
再到後來的改革開放,中國始終獨立自主的作出決策,不吸附於任何一方,可以說抗戰援朝的紅利我們一直享受到今天,抗美援朝是實至名歸的立國之戰。